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同于《水浒传》中人物多属虚构,历史上确有义士武松其人,但并不在宋江农民起义队伍中。

《水浒传》作者,为小说增加情节,渲染气氛,借重武松义士大名,移花接木,把义士武松从江南杭州移植到北方水泊梁山。

义士武松,在史上确有其人,本为江湖武术艺人,武功高強,在浙江省杭州街头演艺时,被时任杭州知府高权相中,起用为都头,视为得力亲信吏员,后擢升提辖。

高权后因权臣蔡京陷害去职,武松亦遭解职,蔡京之子蔡鋆出任杭州知府,专横跋扈,欺压民众,时人呼之为“蔡虎”。

武松一为为报高权知遇之恩,二基于为民除害而刺杀蔡鋆遭难,《水浒传》作者把武松刺杀“蔡虎”,而演绎成景阳冈徒手打死吊晴白额猛虎。

杭州市民感武松忠义,敛其尸体葬于西湖岸畔,今杭州尚存宋义士武松墓为证。

仅供参考。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谢友邀,确有其人。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没有武松其人,也不存在打老虎的事迹,当然也不是梁山好汉。

历史上有武松吗?没有。武松打虎的事迹,是在《水浒传》中描写的。当然,《水浒传》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取材于宋、元、明的正史、野史、平话、戏剧等。就正史而言,《宋史》《东都事略》等叙述宋江起义时,除了宋江只提到一个叫史斌的人物。不过,在野史《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已经出现三十六名好汉的名字了,其中就有一个“行者武松”,但是事迹非常简略,尚无武松打虎的情节。

至于武松打虎的情节,目前最早能见到的就是《水浒传》。有可能是作者自己编的,也可能是明朝前期的戏剧。总之,我们可以看见水浒故事从正史到野史再到小说的线索,也就是人物越来越多,而事情也越来越详细。但如果我们只看正史的话,就会知道可靠的只有宋江和史斌二人。史斌最可能是史进的原型,也不可能是武松。至于正史里宋江三十六人里面有没有武松,这是我们不知道的。

当然,有人会拿网上的说法,说《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这些作品记载了历史上的杭州提辖武松。但问题是,你看过这些方志原文吗?还有,这些方志是什么时候的?如果是明朝以后才有的(比如杭州府就是元末才有的),可信度又在哪里呢?怎么知道不是民间反过来借鉴《水浒传》虚构的人物?可见,仅凭一些后世地方志就说这个人物存在,实际上也是捕风捉影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大家除了喜欢探究武松的功夫以及武松的爱情外,最关键的就是武松的历史原型了。如果逻辑文史姨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完全是一个艺术创作的人物,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此人,是不是会冷了不少朋友的心?可真的很遗憾,历史上,怕是难找出一个既敢打老虎正义感又爆棚的角色了。

有的朋友会说,西湖边上有武松墓,这就证明武松确实存在啊。其实西湖边上的武松墓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是个彻彻底底的景点,而它的创造者正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到杜月笙和虞洽卿。杜、虞二人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都信奉道义,而《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武二郎正符合他们帮会的形象,于是二人情怀大爆发,在抗战前夕于西湖边建了一座武松墓,题墓碑为“宋义士武松之墓”。建立这个墓的意义一方面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宣传。武松墓是一座空墓,自然不会埋葬着那个我们所崇拜的打虎英雄了。

要探究武松的原型,我们姑且只能以历史上与之同名同姓的人里去找线索了。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有关武松的赞诗也写的含含糊糊: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这句诗的后两句比较直白,意思是说宋江起义的三十六人中,这个叫武松的小伙子吃喝玩乐杀人越货之事都干,但以他出家人的身份,这种行为对其确实是极大的反差。而前两句的含义历来的多种解释,逻辑文史姨将其中的“五戒”理解为武松的法号。《宋江三十六人》赞可能是最早为武松设立形象的作品了,这本书本身野史性质很浓,再结合《宣和遗事》中武松真空的剧情,我们也很难给武松安排合适他的“戏份”。

到了《水浒传》中,武松就成了主角之一,并且施公为其安排的结局是征南中被包道乙断臂最后于六合寺圆寂(按照出家人的规矩应该是火化了),也算是为了这位嗜杀的大将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归宿。自此之后,有关武松的剧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在清朝,学者有关武松的考证达到了疯狂的状态,朱梅叔在《埋忧录》中先是说找到了武松的墓地:

国初时,江浙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

尴尬的是,如果武松出身不凡,那么这个仅有四个字的墓碑是否过于简陋,或者说这更可能是个和水浒武松同名的“无辜人”罢了。周恒之在《西湖茶余录》里的描述更夸张,还把小说里武松断臂的片段搬了进来:

石碣既得,武松当葬其附近,于是四周深掘,获一巨人骷髅,缺左臂,盖必武松也。

自然,本来就是小说塑造的剧情,也被所谓的学者继续玩坏了。

按照《水浒传》中武松的设定,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士,以他的出名程度,《清河县志》中应该对其有所记载吧,遗憾的事,我并未能从各个年代出版的《清河县志》中找到武松的字眼。

所以,武松只是施公在《水浒传》中创造的虚拟人物罢了,由于对他的设定过于贴近生活,才让我们总想在历史上找到武二郎的影子。而武二郎只是“低调”的活在了文字里,他不会出来打老虎,也不会和咱们称兄道弟~

文/逻辑文史游

同样的,武大和潘金莲,也不存在。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看《宋史》中对宋江起义三十六人有记载,应时间过长,好象有。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个人,但并不是水浒传中演绎的那个武松。真实的武松也从来没有打过老虎,更没有上过梁山。

据史料《临安县志》和《杭州府志》记载,历史上的武松出生在河北省邢台清河县的一户普通人家。早年父母双亡,后来武松一个人浪迹江湖,以卖艺为生勉强度日。武松长的高大魁梧,而且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天生有一副侠肝义胆,平生好打抱不平。尽管和水浒传里的武松性格武功相似,但是他俩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水浒传里的武松景阳冈打过老虎,斗杀过西门庆,醉打过蒋门神,大闹过飞云浦,血溅过鸳鸯楼,最后落草水泊梁山,后又随梁山大军剿匪,独臂战过方腊,最终看破红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杭州六合寺终老一生。

而历史上这个武松并没有如此辉煌的经历,但是他也是一个英雄,据说这个武松在云游四方经过杭州地界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英雄壮举。当时武松在杭州涌金门外打场子卖艺,正赶上杭州知府高权巡防路过此地,这个好招贤纳士的知府高权一眼就发现武松是个人才,官府上正缺这样的人,于是就推荐武松到自己府上当差。

武松自然高兴万分,能有人赏识是件好事,而且还是官差,省得自己还得到处游荡,于是就恭敬不如从命答应了知府,从此在高权手下做了一名都头,武松也因此有了“武都头”这个称号。后来武松表现突出,不久就成了知府高权的左膀右臂。可世事难料,没过多长时间,高权就被奸臣陷害无奈罢官而去。由于武松是高权的嫡系因此也受了牵连,被新上任的知府赶出了府衙。

新任知府名叫蔡虎,就是当时的太师蔡京的儿子,此人是个纨绔子弟,依仗着自己父亲的权势,在杭州城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成了当地的一霸,无人敢惹。百姓们是怨声载道,后来这事被武松知道,凭武松的性格岂能容忍这样的人在此放肆,于是性格刚烈的武松就找了一个机会,一日在街头将蔡虎乱刀砍死。武松也因此锒铛入狱,被判了重刑,在狱中受尽了折磨,结果惨死在了狱中。

武松死后,当地老百姓自发的为武松送行,并且将这个为民除害的义士尸体埋葬在了杭州的西湖旁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武都头,在他的墓地前立了一块墓碑,上书“宋义士武松之墓”,以示对武松的怀念。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的武松从来就没有打过老虎,也没有上过梁山。也并不是什么梁山好汉,只是一个受老百姓爱戴的一个江湖义士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