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古代当然木有银行,但并不影响按月支付地方官员的薪资。

古代官员的薪资的发放,京官不必说,都居住、工作在京城,很好办理。

但地方政府官员,近的几百里,远的离中央政府几千里,由中央政府直接发放地方官员薪资,古代交通工具最快的也就是马车吧,那可要时间了,而且,每月押解大量的款项到地方,显然,成本太高了,沿途抢劫风险增加多多!

怎么办呢?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点难度都木有,地方官员的薪资标准,由中央政府吏部制定,但不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发放,由地方政府司库发放,在地方政府税收财务上解中央政府户部款项中扣除。

这一作法,实际相当于今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务“转移支付”。

看看,古代人很聪明吧,现代人财务的“转移支付”技术手段,古代人早已会应用了!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非常的方便,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宋朝发明纸币,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国库去领钱,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给朝廷做一个统计。

这里我们插个嘴,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赈灾,修建这一类,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同样的,就像蒙古叛乱时,中央国库也没钱,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富商捐助凑钱,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一堆仆人有点拮据,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不要贪污,年底给你们发奖金,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粮食绢帛(也存放在国库),土地房子,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

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半年一发,因为取钱不易。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后来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变快,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还整日提心吊胆。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答: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大诗人,即将卸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动用满腹才情,给当朝丞相虞允文写了封“深情告白信”:信中除了描述时年48岁的自己家口多负担重,儿子年过三十都没钱结婚的窘境外,还感慨全家“一日禄不继则不策矣”。也就是说,如果自家的俸禄不能“按时到账”,这老陆家连锅都要揭不开了。

虽说说起古代官员,我们的第一反应常是“高官厚禄”,在号称“优待文官”的南宋,担任的又是通判(掌管地方水利、农田、粮运)这样的肥差,陆游的财政状况,都能窘迫到这地步,可见对于古代大多数官员来说,俸禄能不能按时到手,确实是桩关乎养家糊口的大事。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版图广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成千上万。比如陆游所在的南宋王朝,别看只剩残山剩水,官员数量却有四万人之多。这么数量庞大的官员群体,人人都要按时领工资,粗列下账目就能把人看到头大。而且古代没有银卡,“转账”等操作梦里都没有。“发俸禄”这事儿,是个说来简单其实麻烦,稍有差错就可能“官不聊生”的大事儿。可在古代经济科技条件下,这桩大事,又怎么保证“准时到手”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看看,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是发什么?

中国古代贵金属稀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历史也不过四百多年。所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官员的俸禄,内容也通常五花八门:西汉一开始只发钱,后来也发粮食,东汉确立了“半钱半谷”的制度。晋朝除了发钱发粮,还发米、绢、绵等物件。唐宋元三朝更复杂,除了发钱、米、绢等硬通货外,还有茶、酒甚至饲料。明朝一开始发禄米,后来用禄米“折钞”“折绢”,最后改为“折银”,之后直到清末,主要是发白银。

这么多名目繁多的“俸禄”,怎么保证准时发到官员手里呢?一个延续了多个朝代的方式,就是“职田制度”。即官员按照品级划拨农田,对农田有使用权,农田的部分租税收益作为发给官员的俸禄。甚至在南北朝北魏年间时,北魏一度根本没有其他俸禄,官员们都是按照品级分配“职田”,县令可以分到6顷,刺史可以分到15顷,拥有“职田”的官员们,还得每年给国家缴纳田赋。

而在唐宋年间时,官员们的“职田”收入,也看上去非常优厚。特别是在宋代,五品级别的地方官,就可以享受十顷职田。但对于更多的基层官员来说,这项福利却如镜花水月。宋代如陆游这种级别的地方官,只能享受两顷多的职田,而且一旦在边远地区做官,限于农业生产水平,职田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几乎等于没有,所以陆游才会在书信里凄然哀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职田”也被彻底废除。

除了职田外,古代官员的俸禄,还包括“官俸”“岁禄”等项目,发放方式也各不同。汉朝的“官俸”有“俸钱”“俸米”,都是按月发放。隋朝的“官俸”包括钱、米、绢等物,每年分两个季度支付。唐朝“官俸”里的“岁俸”是粮食,是按年发放,“月俸”是钱,按月发放。宋朝的“月俸”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职钱”“料钱”“茶钱”等各种补贴,看上去特别诱人。所有这些“俸禄”,都是官员们从中央或地方的府库按时领取。

这里要说说看上去“俸禄诱人”的宋朝,如果单看高官俸禄,那是真诱人,比如被陆游“深情表白”的南宋丞相虞允文,每月月俸一百贯钱以上,还有“料钱”400贯,外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但基层的县令,每月月俸只有十贯钱,要知道,宋朝皇宫里的御膳,一只螃蟹的价格就在十贯以上。到南宋尤其惨:南宋铜钱稀缺,市场上的铜钱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其他都是纸币充数,底层官员工资又没怎么涨,日子也就难过。典型如陆游,基本月光族。

所以,在宋朝做文官,贫病交加绝不是稀罕事。北宋官至国子监直讲的学问家石介,去世时家徒四壁,妻儿靠了富弼等好友资助才有了生计。南宋曾官居提刑官的潘良贵,也是“所居仅庇风雨”,“历史票友”们神往的“大宋豪奢文官”,只是少数人。诸如“宋朝是文官幸福时代”之类的话,虽然某些“最牛历史教师”常说,但如果穿越到“铁血强宋”去说这话,百分百要被打脸。

至于常被吐槽“官员工资低”的明朝?其工资发放方式和唐宋元一样,也都是按月发放。明代名臣周忱的一件小事,也说明了明朝官员“领工资”的方法:明朝前期时,江南的官员们往往都是拿着俸贴去南京领取禄米,然后再折换银两。这样不但路程辛苦,而且受米价波动影响,拿到手的钱也常缩水。后来巡抚周忱改革制度,命令官田租户折银交租,然后直接给官员兑换,这才“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至于明朝官员的“到手工资”?明初时是以“石”为单位发放禄米,从九品官员每年可以拿到60石,相当于当时江南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年收入。如果真的都发禄米,在明初其实并不算低。但明朝有“折俸”制度,官员的禄米常被部分“折”成纸钞、苏木、胡椒等物,收入也结结实实打折。明朝中后期,官员俸禄该用白银支付,从一品官员拿到手的“折银俸”,每年也只有227两。单看这个,确实是低。后来的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工资制度”。

不过,明朝官员虽然工资出名的低,却有着很多朝代难以企及的“优免”福利,即可以减免大量赋税徭役。凭着这个“免役”特权,他们可以大肆侵吞扩张土地。所以诸多表面领着“低工资”的明朝官员,家中不知不觉就良田成片。比如明末大画家董其昌,作为一名退休官员,他只用四分之一价钱,就弄到十万亩良田,这都只是明代官员里的普通水平。正是这样土地高度集中的畸形状态,引发了要掉明朝命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代的俸禄制度基本沿用明朝后期,发放方式也类似。清代的“法定俸禄”里,即使二品大员,一年俸禄也不过150两白银。雍正年间为了“养廉”,又发放养廉银。但封建制度发展到清代,已经严重僵化臃肿,官员们捞钱的门路也极多,因此清朝立国一个多世纪后,上下就陋规丛生。就以官员“非法收入”来说,嘉庆年间时,直隶布政司的一个书吏只靠做假章,就前后加收了28万两白银,全被几个衙门的小吏分光……

放在清朝官场上,这还只是寻常操作:以《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仅一个陕西粮道,每年仅一次“浮收”,就能从老百姓手里多收六万两白银,几乎全装进私人腰包。当地官员的生活,也是格外“幸福”:仅陕西粮道任上,每年给西安将军就要“三节两寿礼”,每次白银八百两以上,另外逢年过节,各级衙门都有“孝敬”。粮道衙门的饮宴,更是每月都有“大宴”,每天都有小应酬,顿顿“燕窝烧烤各菜”,基本是躺着就有钱拿,坐着有饭吃,当然不白吃,每年进京活动,上下打点也要一万七千多两……

跟这一比,先前说的“官员工资水平”,简直都不算钱。

这样的场面,也是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官场生态的写照,所谓官员工资,放一块都不算事儿。整个大清官场,堪称进入了最幸福的时代,然后,就要陷入落后挨打的无奈——单看这一幕幕“幸福”就知道,大清挨揍,真不是枪炮的事儿。

一桩古代官员“领工资”的问题,多少众生相在其中。

参考资料:《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明代文官俸禄简析》《中国古代官俸研究》

作者:张嵚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领工资这事情,自古以来都难不倒咱们,古代官员领的工资叫“俸禄”,可是不需要自己上门去拿,有人专门会送过来。

古代封建王朝,一旦转动起来,需要的是极多的管理人员层层管辖,以此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在秦大一统以前,周代的政治模式实际上是“分封制”下的领土自治,在名义上,天下莫非王土,实质上,大家各管各的,俸禄这问题也是一样的。

这个官员是哪个封王、列侯之下的,俸禄问题就由他们解决,周天子不会管。

所以这也是分封制必然会导致政权崩溃、内部分裂瓦解的根本原因,可以想一想,工资都不是你周天子发了,那么谁会听你说的话。

不过周代的官员,他们领的俸禄,极少是货币,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货币。

他们到手上的,是最直接的资源,无他,一是耕地,二是鸡鸭鱼肉等物质补贴。

周代兴奴隶制阶级,有了耕地,有地位的士大夫就可以让奴隶无条件耕种,要知道,这是不用给他们发工资的。

而那些鸡鸭鱼肉类的食物,就是士大夫一家子才能吃了,毕竟周代规定了,即便是正式场合,平民和奴隶也只能吃“菜”,能吃肉的,那真的不多。

因此,土地自此成为了“俸禄”的核心要素,在后世都未曾改变。

而周代官员因为几乎没有实物可领,也没有说千里迢迢去哪里领工资的,都是上级直接派人一次性给发完了,这说的还是一年一度的。

到了秦代,这是个变化极大的分水岭。

秦代李斯深知集权的核心在于“施恩”的主体是皇帝,以前自治那套不管用了,以后全国官员的工资都由皇帝来发,大家都是皇帝的员工,皇帝是大家的老板。

于是在各地方,各级政府就有了一个管钱的职位,一般来说,这个职位都是由“主薄”兼任的。

而朝廷的俸禄发放,一般是一年一次,很少一个季度一次,而一个月一次,这就是西方后来传来的习惯。

咱们的古代发钱,最讲究的就是两个时间,要不就是最短的一天结一次,要不就是最常规的一年结一次,月俸这个概念,其实在官员群体里是很浅薄的。

相对来说,高级一点的官员,就会有人把钱和赏赐抬到家里去,每年到了发工资的时候,朝廷会派人下来,做的事情就是发工资。

秦朝吏治严苛,发工资也是很有趣的。

朝廷派下来主导发工资的住在高几级的地方官府,而下面的人,是临时调来的,他们都是各县的公务员,又为了避免因为亲近搞贪污,于是这些人会进行一次“调换”,简而言之,就是这个地方的公务员去发那个地方的工资。

虽然现金还是不多,依旧是以土地和物质为主,但这套方法的确很管用,若不是秦朝严苛过度,未必不能花数十年的时间来洗去六国之隐患,可是大秦太过过火,官员还没整明白,先得罪了最大的群体农民,最终陷入了泥潭,成为了历史。

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大一统的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后世公务员的工资,就按他的模式来发,大体是不会变动的,区别只是在于细节之中,每个朝代有所不同罢了。

随着官职的广化,地方政府的财务机构也会专门设立俸禄的发放岗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结合。

在古代封建社会,因为官员的俸禄是多元化的,所以管理方式也不单一,较为复杂。

虽然说朝廷严打贪腐,可对于官员,皇帝可以赏赐“田地”,除此之外还有“免税”政策,俸银只是他们薪资体系下一个很基本,存在感也很低的模式。

而且在汉代,还不兴金银俸禄,金也好,银也好,那是皇帝开心了才会赏,有功了才会赏,属于是附加值工资,并不是基本工资。

当时的基本工资是“粮食”,以石来衡量,结算方式有一年发一次,一个月发一次,统一都由朝廷来安排人运送。

所谓古代的“官道”就是为了发工资建起来的,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在开玩笑的,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再到后来商品经济的活跃,货币开始大量称为俸禄的载体,对于一般的大官员而言,他们本质是地主,有着自己手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自家的产物比商品还要好,不需要购买。

但官员也分高低,也有那些一般条件的官员,他们需要买东西,那么要拿工资,他们就必须要拿银子,不然的话,真的没法生存。

而朝廷实际上要照顾的,这是这些绝大部分的人,于是乎在每个地方的税收部门每个季度收上来税之后,会就地把钱给分出来,作用自然是给当地官员发工资,一般来说,都会有盈余,这部分盈余才会层层上交,最终回到朝廷。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灾难地区,某一年收成不好,或是天灾人祸,就会收支不平衡,政治开明的朝代,就会在周围设立粮仓和银仓,这里面是时刻备着东西的,譬如李世民所统治的贞观二十多年,就是这个制度让李世民赢得了巨好的名声。

也正是三省六部制彻底成型的隋唐时期,户部、吏部这两个部门的职能渐渐清晰,让发工资这件事情显得不再那么麻烦,效率极高。

在唐代,“转运使”这个职位,也偶尔当然当地官员俸禄的发放者。

转运使乃是唐代为了平衡地区的经济失衡所设立的一种巡逻职位,主要负责经济这一块,但是职权很高,当地官员都要听他们的,所以这也是实际意义上的“钦差大臣”。

随着发展,转运使越来越多,出现也非常频繁,他们总管了天下官员的俸禄问题,而也是他们的存在,让官员们每一年到手的工资,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今年收成不好,那可能就是拿银子,如果收成多了,那么今年就是发米,转运使的调节作用极强,让唐代以后的每一个封建朝代都推崇无比。而他们也是发俸禄这项巨大工作的推动者,影响了上千年的历史。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让银子这东西越来越金贵,以前的地主自给自足生产出来的东西,渐渐地比不上民间手工业者的水准。

所以那些坐拥万亩良田,佃农无数的大官员,也开始转变。

这两个时代,“商号”出现的很多,而商号,其实就是早期的银行。

商号一般来说都是有着大背景的人才能开,他们虽然是私人生意,但却有着政商关系,能让朝廷把一个地区的税收都存在他的库里头,而商号支付朝廷利息。

久而久之,朝廷干脆让商号把发工资这件事情给承包了,所以严格来讲,在明清时代,官员们已经有了“工资卡”了,虽然不是智能的,但却很管用。

譬如清代的富商胡雪岩,他就是做商号发家的,胡雪岩的经商底气就在于朝廷存放在他的银号里的税收,然后以此来进行金融操作。

而地方官员的俸禄,也是由商号来进行承担发放,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还需要亲自送上门去,而一些一般的小官员上门取钱,那都是要客客气气的。

细数历朝历代以来发放俸禄方式的变迁,本质也是古代金融手段的一次次进步。

而且作为社会的主要阶级,官员们领导的不仅是银子等一系列货币这么单调的工资,背后还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掌握土地便掌握一切的生产力根本。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这个问题问得好,好久没答题了,试着说说这个问题。古代官员众多,没有银行,也没有现代的物流,各地的官员们怎么领到钱,是个问题,一般是到京城去领取俸禄,比较麻烦,比如康熙时给蒙古各部亲王、郡王等贵族的俸钱,需要他们亲自到京城领取,发工资的时间还是六月最热的时候,经常中暑,康熙二十年,朝廷为表示体恤蒙古各部贵族,决定把俸钱运到张家口,让蒙古王爷们去张家口领钱,蒙古王爷们不用在大热天的跑去北京晒太阳了。

此外,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为了让各地的官员能够按时领到工资,也是发明了很多的办法的。来看看我们古人的智慧吧。

为解决远距离发工资不方便的问题,唐朝发明了职分田的方法。职分田按照官员等级分配田地,最高级官员可以分到12顷,最低的也有50亩,官员自己找人去耕种,当然,为了防止官员趁机捞好处,朝廷规定不准地方官去找有田产的人去耕种职分田,只准找“浮户”(没有田产的人)去耕种,这样官员就不能借机去侵占租种职分田的佃户的田产。

职分田的收入,基本上可以保证官员的吃饭问题,同时规定:职分田不准出售,卸任的时候要移交给下一任官员,所以职分田不是官员的资产,官员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宋朝更厉害,朝廷为保证地方官的工资发放,专门在各地设置了“俸户”,将每个县里的中等财产的家庭选一部分出来成立“俸户”,每个俸户每月给官府上交500文钱,为保证俸户能够稳定的给地方政府上交俸钱,凡是被选为俸户的家庭,可以免除给官府正常的上交两税,还可以免除傜役,即不用缴税,还不用去给官府干活,所以这是一个优差。

宋朝对职分田也有一些改革,宋朝商品经济发达,钱比实物更管用,所以当时职分田的耕种的粮食收获以后,由当地政府将境内所有官员的职分田的收获统一收入官仓,再统一出售,所卖得的钱按各级官员的职分田的多少折价用钱支付给官员们,这样免去了官员去催缴职分田的佃户的田租,趁机欺压老百姓的问题。

当然,这些方法还是不能解决官员领工资的问题,为了保障工资的发放,古代是有专门的俸料库之类的东西的,每月是可以从地方上的仓库领钱的,有时还因为领钱时闹出事情来。《明史》记载,明武宗的时候,一批锦衣卫去仓库领俸钱,仗势横取,搞得仓一片狼籍,当时主持仓场的官员把锦衣卫们抓起来打了一顿,结果这批锦衣卫向皇帝告发仓场官员殴打皇帝的禁卫官,这个仓场官员被下狱流放。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很多人都会发现关于古代官僚的工资待遇历代都不相同,总的来讲,高级官僚的合法收入——俸禄其实往往就要远远胜过普通的自耕农的全年收入,更不要说高级官僚还有各项补贴乃至灰色收入,至于中下级官僚,他们的俸禄也不低,一般来讲都是普通自耕农的好几倍。

历代王朝俸禄当中有部分就是粮食和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唐代的俸禄当中会包含一些绢布丝绸也可以当做俸禄算,在唐代,朝廷制定过许多收税的法规,其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家里该交的税如果实在筹不出来,那么就可以用家里面织的布、绢来充数,这么一来,真正的俸禄也就掺杂了大量所谓“等价”的其他东西了。

但是,这就给许多现代人带来了一些疑惑,那就是这么多的绢布粮食,古代又没有支付宝、银行等业务,而且似乎靠着京城还好,可以发“现金”,但要是在边缘地区,那可怎么办啊,派人押送“快递”业务吗,那也太耗人力物力了吧:一路上人吃马嚼的,得空耗多少国力啊,更何况这样送过去得要猴年马月啊。

实际上,并不存在现在许多人推测的通过“快递业务”进行押送“工资”给边远地区为官的人,这里以宋朝乃至宋朝之前为例。

在宋朝,由于右文抑武政策的持续发力,大宋对于文官极为优待,往往给予惊人的俸禄与福利,而且宋代有鉴于五代军人乱整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整治: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之后,还特别增设了地方通判进行系列监督,此后对于地方财政进行严厉规定,不允许地方自留大量财物,而是坚决的要求将当地税赋中的大部分全部交给中央朝廷所在的京城国库,那么还有一小部分是作为行政开支留在地方府衙库房之中等待取用,这里的行政开支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其实就包含当地官员的俸禄发放。

一旦当地出了事,行政总开支入不敷出了,当地官员往往就暂时没有俸禄可以领了,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持续多久,只要国家还能够正常运转,在上一级地方政府的参与命令下,周围的州府也都会给予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就比如说四大名著当中的《水浒传》就写得非常清楚,一旦大宋的哪个州府缺粮了,往往要在上表朝廷之后,得到上级政府的同意后,才去隔壁的州府进行请求支援。

我们再来说一下大明朝和大清朝,在大明朝早期,用一种非常时髦的办法来发工资俸禄——用“纸币”来支付。与宋代类似,大明朝收税的时候也会收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各样折价的东西,但是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不喜欢官员的君主,所以他给官员制订了很苛刻的工资水平,接着又用所谓的“大明宝钞”来支付官员的工资,“大明宝钞”由于缺乏正常的贵金属储备,滥发纸币的下场自然而然导致“大明宝钞”如同废纸,官员们叫苦连天,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再也看不到纸币的影子了。

在明中期以后,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普遍为百姓所接受;至于在清,货币因此基本变成了白银,虽然也有铜板发行,但白银的流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在这种时候,大清朝就开始发放用白银支付官员们的工资了,白银比起粮食和绢布要靠谱许多,方式也与宋朝类似,大部分是从地方库房进行分配后,拿了就能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