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源于秦末楚汉相争历史。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各自就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驻彭城(今徐州),虽无皇帝名,实为行使皇帝职权。

刘邦封为汉王,心有不甘,起兵造反,欲与项羽爭夺天下统治权,但实力不济,初期处于下风。

此时,因不得项羽重用、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转投刘邦仍不得重用,愤而出走,同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亲信重臣萧何,月夜追韩信,向刘邦力荐,韩信始得施展军事才能,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刘邦成为开国高祖皇帝。

韩信以功得封齐王、楚王,而萧何身为丞相,只得封侯爵;韩信后因“莫须有”谋反徙为淮阴侯。

汉高祖皇帝刘邦率军出征期间,吕后风闻韩信谋反,问计于萧何,萧何献计,擒获诛杀韩信。

世人总结韩信生平,逢萧何力荐,登台拜将,功成封王,“成也萧何”;人头落地,也是萧何计谋所致,“败也萧何”,因而得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

仅供参考。

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何许人也?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相国——酂侯萧何是也!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是个什么来路呢?这还要从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武臣韩信说起。

成也萧何

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平心而论,韩信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赶上了秦末的乱世,在项羽举起反秦大旗之后,韩信很快便投入了项羽麾下。或许是因为项羽对韩信那段历史的鄙夷、又或许是项羽麾下人才济济,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捞了一个执戟郎的营生。

历史再一次给了韩信机会,项羽灭秦之后,将刘邦封为了汉中王,远远地支到了边疆“蛮荒之地”。见在项羽麾下出头无望的韩信选择了铤而走险,背弃了旧主项羽,独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刘邦。因为缺乏名气又无人引见,韩信初到刘邦麾下时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只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之职,连当初的执戟郎都不如……后来还因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临刑的一刹那,为了保命的韩信喊出了“汉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斩壮士!”

巧的是,现场监斩的是刘邦的微时好友兼专职司机滕公夏侯婴,换了其他人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在法场上刀下留人,韩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婴不同,当初尚未发迹之时与刘邦因为斗殴被抓,夏侯婴宁可自己蹲号子、硬是咬死了没有指认刘邦,让刘邦免于连坐。此后,刘邦对夏侯婴非常信任,将其视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婴见韩信器宇不凡,简单问询了几句便当场下令刀下留人,而且还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

或许是因为韩信籍籍无名、又或许是刘邦觉得夏侯婴一个司机能举荐什么大才,并没有重视。但是,为了给夏侯婴一个面子,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这个官虽不大,但也不小了。因为萧何是分管领导的缘故,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后来因为在仓储方面实行“推陈出新”,韩信颇受萧何赏识。可是,觉得出头无望的韩信不干了,他再一次选择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换门庭。

在得知韩信出走之后,萧何策马紧追,终于截住了韩信。后来,在萧何再一次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这一次的举荐人是萧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机完全不一样了,刘邦也掂量出了韩信的分量,于是与韩信进行了面谈,韩信的想法深合刘邦之意。不久之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正式开启了韩信的戎马生涯。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韩信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因为逼封齐王之事与刘邦结下了深深的梁子。正是因为有了萧何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纵横天下的“战神”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的出处。

败也萧何

刘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异姓诸侯王尾大不掉,一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阳谋拉开了铁幕,时为楚王的韩信因为与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眜关系暧昧首当其冲。为了取信刘邦,韩信后来虽然杀掉了钟离眜,但是已经无法获得刘邦的谅解,加之早年逼封齐王的旧怨,刘邦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韩信。不久之后,刘邦借出游云梦之机诱捕了韩信,将其贬为了淮阴侯,押往长安居住。

原本韩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可韩信不愿意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帮你打下江山,却落得这般下场?于是,私下里与陈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后,陈豨在代地举起了反旗,刘邦亲自率大军弹压!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与陈豨私下勾连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发,远在战场的刘邦最终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刘邦远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担负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吕后被推向了前台。

可是,刘邦曾经当众给过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大张旗鼓去捉拿韩信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吕后想到了萧何,让萧何出面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因为萧何是自己的伯乐,恃才傲物的韩信对萧何一直比较恭敬,也相对比较信任。最终,萧何成功骗来了韩信,韩信被吕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之内,成功回避了那句“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地死了……正是因为萧何的出卖,韩信才丢掉了性命,这就是败也萧何的出处。

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

萧何当初举荐了韩信,而且从他成功诱捕韩信来看,二人的关系应当说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出卖韩信呢?平心而论,作为开国第一武臣的韩信日子不好过,作为开国第一文臣的萧何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刘邦忌惮异姓诸侯王,同样忌惮文臣领袖萧何,为此甚至不惜罗织罪名将萧何下狱。出狱之后的萧何为了自保,索性干起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勾当,以自污名节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这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彼时的吕后还不是后来的吕太后,没有刘邦的点头,她恐怕还不敢私自处决一位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换言之,吕后只是刘邦的一把枪,最后扣动扳机的是刘邦!既然是刘邦要杀韩信,如果萧何不出面,等于是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对立面。一个文臣领袖如果不听皇帝招呼了,恐怕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萧何别无选择,牺牲韩信总比牺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吗?

除此之外,彼时吕后弄权的苗头已经凸显,作为皇太子的亲妈、未来的皇太后,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权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既然是吕后找到了萧何,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是萧氏家族的未来,萧何都必须抱住吕后的粗腿!说白了,诱捕韩信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一纸改换门庭的“投名状”。刘邦去世之后,萧何依旧能够位极人臣、显赫终老,与这一纸投名状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综上所述,所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面上看是说韩信的一生成起于萧何的举荐、败起于萧何的出卖。实际上也反应了彼时汉王朝众多开国元勋的心态——自保为上,甚至不惜牺牲“故友”。为了自保,萧何可以自污名节;为了自保,萧何同样可以出卖韩信!这也就无怪乎刘邦一死,活着的元老几乎全部“叛变”倒向了吕后。这帮人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现实利益。萧何如此、曹参如此、陈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败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就不多见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于萧何,那幺失败的事也是由于萧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再具体一点来说,“成也萧何”这句说的是韩信能成为刘邦的大将军那是由丞相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表示韩信的被杀也是由萧何出的点子。

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一个叫韩信的人,开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项羽反秦。由于他的作战建议,常常被项羽采纳。他感到才华无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看重他,他只当了名小官,有一次犯军法,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韩信碰到了丞相萧何。

要知道刘邦对萧何可是很信认的。二人这次见面后,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军事专家。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举荐韩信的时,韩信逃跑了。原因是韩信感到在刘邦也沒什么发展,就跑了。

当萧何获知韩信跑了的消息,很焦虑,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来由。

刘邦一听以为萧何也跟着逃跑了,生气极了。但又得知他竟亲自追回的是一个小官,更是生气。于是萧何把韩信的才能说给了刘邦。他说主公要想夺取天下,韩信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于萧何的举荐,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为大将军后,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那是战功赫赫。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韩信有点不放心。先急解了韩信的兵权,把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又把韩信逮捕,后来赦免,才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自此郁闷不得了,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里,吕后也想把韩信除掉,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很好对功臣韩信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是韩信的伯乐,自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后,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从此韩信的人生实现屌丝逆袭,出人头地,这便是成也萧何;

刘邦吕雉等人认为韩信谋反,于是萧何出毒计帮吕雉骗杀韩信,这便是败也萧何是也。

这正是人性的复杂玄妙之处,也是人心险恶难测的表现。

其实我倒是觉得没这么复杂,道理也简单,并不难厘清的。

首先抓住问题的根源要害,很显然,萧何是刘邦的铁杆哥们,把刘邦和韩信打比,萧何肯定是站在刘邦一边,反对韩信。历史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初萧何看重重用韩信,是为了刘邦打江山而追韩信,因为虽然刘邦不信但萧何确信只有韩信能帮刘邦打下江山。

一旦韩信背叛刘邦,或者说为了拥护刘邦打击军事大将以确保刘家江山社稷,哪怕背上良弓藏走狗烹的千古骂名,也要诛杀韩信,萧何可是连眉毛都不抖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定下毒计,痛下杀手。

一声叹息,可怜韩信妇人之仁,错失良机也源于心地善良,为人仁慈,困于感恩报恩情结。

如果听鹏通计,拥兵自重,或反投项羽。

如果能洞察人心,看穿灵魂,戳破伪善者虚伪者的心灵,韩信当能避过刘邦吕雉萧何之毒手!

如果当时历史中落寞的韩信能深刻地通透明白,萧何月下追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帅,不是因为萧何有多想搞基 ,不是因为萧何是天字第一号良人,而是因为自己有奇异之才,身怀绝技,自带物华天宝,引得萧何口水横流,欲望滔天,突然灵感勃发,发现了韩信至宝真乃一柱擎天,为刘邦计,借韩信宝贝夺天下,待天下既得,宝贝成祸,当毁之。

韩信老兄,明白不,人家萧何根本就不是对你好,更不是喜欢你,而是借你暂时一用,用完了就砸掉,这叫过河拆桥,明白不?

笔者既爱惜韩信之军才,亦景仰其之善念仁慈忠厚忠义之德,对他如此德艺双馨之良人,是相当推崇的,也是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而时时以之勉励自己的。

事实上,韩信是很忠义感恩的,时常记挂萧何的知遇之恩,刘邦给了一个大将军的舞台给他之重用之恩,令他感激涕零,即使自立为王的机会摆他在面前,他也不忘恩负义,而是恩重如山,特别感恩,绝不背叛萧何刘邦,真乃千古一良人是也。

再比如对待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野蛮小人物,韩信也表现了极大的仁德;对帮过她的漂妪,赏千金,展现了韩信极端感恩的高大形象。

相比之下,同为一代名将的李广,就没有这样的胸襟和仁慈了,(李广处死霸陵尉),要知道,他们都是汉代的古人啊,而且作为高级将领的征战沙场久经杀伐的武将,韩信却有这样的善念,真的是很难得的,我崇拜韩信!

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大的,品德也是越来越高的,但是2200多年前的韩信,就达到了这样的道德高峰,这样的善良仁慈高峰,这样的感恩报恩高峰,这不让人惊叹折服吗?

亲们,点个关注吧,原创不易,需要支持。

亲们,谢谢你们了,你们的点滴支持,却是我原创的动力之一。

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前196年,35岁的韩信被吕后处死,并灭三族。当天,韩信怕有诈,称病拒绝入宫。萧何哄骗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捉住处死,列侯群臣都要进宫庆贺,你就算病了,也要打起精神去!”

韩信觉得萧何不会骗他,就答应进宫,没想到一进长乐宫钟室,就是进了虎穴,被吕后早埋伏好的武士,一把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

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死在了妇人吕后的手上。

而吕后之所以能顺利除掉韩信,则是因为有萧何的计谋。萧何深得韩信信任,为什么又要出卖他呢?

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先从韩信的发家史说起。

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

韩信的出身一点儿都不好。

他是淮阴人,家境贫寒,穿粗布衣服。还曾经犯过事儿,因此吃不上皇粮,也无法自己做小买卖。

为了生存,韩信只能到处蹭吃蹭喝,看人脸色。

一天,他实在没地方蹭吃了,去河边钓鱼时,遇到一位妇人在漂洗,妇人见他可怜模样,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这一分,就是好几十天。

直到妇人活干完了,对韩信说:“孩子,明天我就不来了,不能给你带饭了。”

韩信感激涕零:“大娘,有朝一日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大娘听着笑了,说:“我是图你的报答吗?你啊,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再这样了,要干出点样子来。”

韩信连连答应,可没多久,他就碰上一群混混,为了生存,韩信居然从他们胯下钻过去

但韩信绝非池中物,他只是缺了一个机遇

很快,到了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23岁的韩信投奔楚军

不过,此时,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兵,不受待见。

等到项羽接班时,韩信被提拔为郎中,这个职位相当于侍从官,除了守卫,还可以给项羽参谋,提点作战建议。

只可惜,项羽不识人才,没有采纳韩信的建议。项羽分封天下后,韩信就离开,另谋出路

这一次,他投奔了刘邦的汉军,起初,他仍旧是个小兵,不料,还没混出头,就犯了罪,要被处死。

行刑那天,共13人被处死,轮到韩信时,他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就不能斩我这个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这句话被监斩官夏侯婴听到了,夏侯婴觉得此人不简单,再仔细一看,相貌威武,就把韩信松绑了。

随后,夏侯婴与韩信深度交谈,夏侯婴立刻被韩信的谈吐韬略征服,马上报告刘邦,要给韩信升官。

夏侯婴刘邦的司机,也是刘邦亲信中的亲信,当年还在老家沛县时,夏侯婴宁愿自己关大牢,也不出卖刘邦。

因此刘邦十分器重夏侯婴,对于夏侯婴推举的人才,刘邦也给面子,他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这个岗位掌管军粮,是个肥差。

可韩信哪能满意呢?不过,他还不急,通过夏侯婴,韩信终于结识了一生的知己,萧何。

萧何与韩信一交谈,也是彻底被韩信的谈吐所折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韩信以为萧何一定会向刘邦再次推举他,可惜,等了半把月,都没等到好消息。韩信以为又没戏了,便一句话不说径自离开。

这把萧何急坏了,他顾不上和刘邦说明情况,独自骑马追了上去,“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军营的刘邦,差点急哭了,他以为萧何抛弃他了。萧何风尘仆仆回来时,刘邦从椅子上弹起来,又气又高兴:“你去哪儿了呀?”

萧何回:“追韩信!”

刘邦不解,萧何继续,道:“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天下无双。大王如果只在汉中称王,那用不上韩信,但如果您要一统天下,就非要用韩信不可。”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刘邦听得一愣一愣的,在他眼里,萧何是个稳重的人,一般不会把话说得那么绝,他如此看中韩信,韩信一定不是一般人啊

于是,刘邦下令,让韩信做个将军吧!可萧何又反对:“不行!这个留不住他,得让他做大将军,全部兵马听他指挥。”

不仅如此,封韩信为大将军,不能随便,得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斋戒,在广场搭高台,举行拜将仪式。

刘邦听得又震住了,但既然萧何这么坚决,他就答应了。

等到拜将那天,众人一看原来是韩信当大将军,全军都很惊讶。

如此恢宏的场面,韩信用实战功绩证明,他完全承受得起。此后,韩信为刘邦创造了“八大功绩”:

  • 一,为刘邦制定出击三秦、战胜项羽的方略;
  •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三秦“地;
  • 三,两路包抄项羽,让关中成为刘邦稳固的后方;
  • 四,俘虏魏王豹,灭魏国;
  • 五,生擒赵王歇,占领赵地;
  • 六,不费一兵一卒使燕王降服;
  • 七,擒杀楚国大将龙且,挫败楚军主力;
  • 八,垓下决战,指挥30万大军大败项羽。

韩信用这八大军功,证明了萧何没看错人,刘邦没用错人。

然而,一个大将军,功高震主就容易遭来君主的猜忌

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

韩信独当一面,兵强马壮,刘邦看在眼里很欣慰,但也很忌惮,于是,每次韩信大胜,刘邦就会抽走韩信的精兵。

刘邦的用意,明白人都看出来了。于是,就有谋士武涉和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为王

然而韩信却很犹豫,他认为汉王对他很宽厚,有车与他一起坐,有衣与他一起穿,有饭与他一起吃。所以,他自然要替汉王卖命,怎么能为了私利,背弃汉王呢

韩信的话应该是真心的,只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前201年,有人打小报告:韩信要谋反

刘邦找来陈平商量,陈平擅长出“奇计”,用了一招“伪游云梦”,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战神韩信。

刘邦假装要举办诸侯大会,所有诸侯王都要聚在陈县。韩信有点进退两难,他猜到刘邦对他有动作。

此时,有个心腹给韩信献计:“大王,朝廷一直在抓捕钟离眛,如果你带着他的首级去,刘邦一定很满意。

韩信就信了,带着钟离眛的首级去了陈县,可刚到陈县,韩信就被一群武士抓上了囚车。

韩信措手不及,苦笑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反驳:“抓你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

其实刘邦也嘴软,毕竟没有实质证据,所以他没有处死韩信,只是把他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并不准他回楚国,只能在刘邦眼皮子底下待着。

被刘邦摆了一道的韩信,内心郁闷,常常借口生病不上朝。这样的郁闷日子,过了4年,直到陈豨谋反。

原本,已经60岁的刘邦,想让韩信跟着一块去平定叛乱,可韩信称病不从

原来,陈豨谋反前,曾和韩信有过一次密谈,韩信和他约定,有朝一日,如果陈豨谋反了,他会在朝中配合,里应外合。

这一天到了,韩信就与家臣策划,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罪徒,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不过,韩信还在部署,就被一个门客的弟弟告发了。吕后接到消息,直接找到萧何出计谋。

萧何利用韩信的信任,哄骗他进宫,结果,韩信就中计了。

韩信的悲剧,不只是因为萧何

韩信一生的辉煌,源于当初萧何的坚持,韩信的悲惨结局,也与萧何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即使没有萧何,韩信也很难善终。

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其一,韩信太年轻,而刘邦已经老了

韩信死时35岁,此时刘邦60岁,其他一些功臣也差不多都五六十岁了。

韩信35岁,年富力强,一时半会看不出来有问题,如果刘邦驾崩了,其他功臣也去世了,那么到时,天下姓刘还是姓韩,真的不好说。

所以,刘邦肯定也想到了这点,自然会在自己驾崩前,除掉韩信。

其二,韩信的思想还停留在分封制的时代

韩信的政治思维依旧停留在过去,即使郡县制已经是主流了,韩信依旧认为分封才是正确的

他没有把自己当刘邦的臣子,而是觉得俩人平起平坐。因此,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时,韩信就会打一些小算盘。

比如,公元前202年秋,刘邦和项羽大决战,写信给韩信派兵支援,可韩信却按兵不动

韩信要求封王,这把战败的刘邦气坏了,最后,谋臣张良出主意,让刘邦赶紧给韩信封王,以大局为重。

虽然韩信的要求被满足,但刘邦心里的疙瘩也落下了。

如果韩信把自己当臣子,那么在这种关键时刻,应该毫不犹豫出兵,而不是与刘邦讨价还价

就是因为韩信的认知没跟上当时的潮流,所以韩信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最后:

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死于萧何之谋。

临终前,韩信脱口而出“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包含了他的不甘,也道出了他对人生兴衰际遇的无限感慨。

命运,有时就是如此吊诡。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夜深人物,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出自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续笔》,其中讲萧何与韩信的《萧何绐韩信》一篇写道:“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这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朝的大将军,是萧何所推荐;韩信之死,也是因为萧何与吕后合谋,将韩信擒杀。因此民间俚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说,事情的成败或者好坏,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原因。

出身寒微,籍籍无名

韩信,江苏淮阴人,著名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后世称之为“兵圣”。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与之并列的其他两位是张良和萧何。这个萧何,几乎主宰了韩信一生的命运。

韩信出身寒微,不事生产,放荡不羁,颇有墨家游侠的风范。韩信成天带把剑在街上游荡,有一天遇到一个小混混。小混混打赌,韩信不敢杀了自己。如果韩信不敢,就要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什么都没说,从小混混的胯下爬过去,拍拍身上的土就走了。

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真伪待考,但是侧面证明了韩信是一个能伸能屈的人。

韩信最初投奔项羽,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因为韩信籍籍无名,也没有什么功劳,还是不得重用。而且韩信还因为触犯军法,差点被砍头了。临刑时,韩信大喊:“难道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斩杀壮士!”

监斩官夏侯婴听了韩信的话,感到很惊奇,于是免其死罪。夏侯婴与韩信交谈,被韩信的才略所折服,于是将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官拜治粟都尉,也就是一个运粮食的小官。

成也萧何,官拜上将

楚汉之争,刘邦打不过项羽。手下的将领一看势头不对,纷纷跑路了,跑路的人里面,就有那个叫韩信的治粟都尉。韩信为什么要逃走呢?不是因为刘邦实力太弱,而是刘邦不用他。

萧何与韩信多次交谈,萧何也折服于其才略,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是刘邦与韩信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过,所以就没怎么放在心上。韩信逃走,萧何连夜骑了一匹快马追了上去,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听说连萧何都逃走了,大为震怒。萧何掌管大后方军马钱粮,萧何跑了,刘邦如同失去左右手。一两天后,萧何回来了,刘邦又怒又喜,问萧何为啥要跑?萧何说,为了追回那个叫韩信的人。刘邦问道,逃跑的将领十多人,别人你不追,为什么只追韩信呢?萧何回答: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国士无双。汉王要想争夺天下,必然要重用韩信,不用韩信,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刘邦于是挑选良日,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从一个运粮官,一跃成为三军统帅,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不已。不久,韩信就将用自己的功绩,证明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略。

败也萧何,韩信身死

韩信官拜大将军,制定“汉中对策”: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刘邦)会于荥阳。韩信作为三军统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攻楚,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掉齐国。韩信以齐国难以治理为借口,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此时刘邦正在前线和项羽相持不下,韩信封王的要求,摆明了是在要挟刘邦。刘邦不得已,于次年封韩信为齐王。自此之后,刘邦和韩信的君臣关系,已经出现了一道难以弥合的缝隙。

垓下之战,项羽一败涂地。楚汉之争,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胜利而告终。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刘邦消灭了项羽,做了皇帝,此时他的潜在对手,变成了齐王韩信。

功高震主,韩信在灭楚后,收留楚将钟离昧,引起刘邦的猜忌。刘邦在击败项羽后,趁机剥夺了韩信兵权,贬其为淮阴侯,软禁在洛阳城中。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巨鹿郡守陈豨反叛,刘邦率领军队前往平叛。韩信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络,被人告发。吕后欲杀韩信,于是问计于萧何。萧何用计谋将韩信骗到了宫中,在长乐宫中擒杀韩信,并诛其三族。

刘邦曾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一生指挥千军万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未尝一败。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自负和轻信,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一代兵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死于妇人之手,可叹。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