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科举制建立与废除,是历史前进发展的必然!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创新改革,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影响后世各朝各代采用,以及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以才取人,唯才是用,出仕为官。

科举制度敞开仕途大门,以考绩取人,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读书人士,进入仕途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治国理政的仕途,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缓和了上层统治阶级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但是,至清代,科举制度形成刻板、教条的“八股文”形式,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塞言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全国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呼吁、抵制下终结。

科举制度其发生、发展,在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不能随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思变革,因循守旧,落后于历史进程,其消亡也是必然的。

仅供参考。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科举制度从隋朝出现,到唐朝的确立,以及后来各朝代的陆续发展和改进,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选拔了总数超过十万计的“人才“,他们有的成为贤臣名相,有的则是佞臣权奸;有的忧国忧民,有的则是鱼肉百姓,有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力图实现富国强兵社会繁荣,有的则是不顾民族大义为贪图荣华富贵而卖国求荣置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很难用一幅具体的图来描绘他们,但我们通常用一个词来统称他们,这个词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词,这个词,在西方语汇里,是找不到相同的词的,他不同于我们说的”知识分子“---这个词与之对应的是”文盲“,知识分子指的这人识字,有学识,不是文盲;也不同于西方说的”学者(scholar)“学者这个词指的是钻研某种学问学术的知识分子,比如博士我的一大理想就是成为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大学者。

读书人,这个中国的特有词汇,不仅仅是指这个人识字有知识有文化,更多是指:这个人将来是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潜意识里面,是一种官本位思想!

所以我们不会称呼一个读书识字会写会算的算命先生为读书人,我们也几乎不会称呼一个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为读书人,只有那些还在寒窗苦读为了功名而奋斗的人,我们才更恰如其分地称呼他们为”读书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为何,那是因为读书能科举做官,能位极人臣! 如果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都像元朝那样极端的轻视知识分子,视他们为一无是处只知道消耗社会资源的多余的人,更别说让他们做官了,那时候估计谁还会说”唯有读书高“的??那时候就是”知识分子臭老九了“

(知识分子臭老九的来历: 元朝的时候依据职业的性质,把人分为十级:一 官(政府官员,通常是蒙古贵族世袭或是通过战功而来),二 吏 (吏佐,就是协助官员的办事人员,比如说县官升堂时喊”威武“的那帮人和捕快等,这些人通常是不能做官的),三 僧 (佛教僧侣) , 四 道 (道教道士),五 医 (医生),六 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 匠 (低级的工程技术人员), 八 娼 (娼妓),九 儒 (儒家知识分子, 道学家), 十 丐(乞丐))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起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蓬勃发展于唐,到了清朝末年,走了下坡路直至彻底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那么,谁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贡献者呢?

她就是史无前例的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皇权,与关陇集团(门阀)在朝廷势力不断做大的局面相抗衡,武则天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就是科举——通过这个渠道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

也正是女皇帝的歪打正着,慢慢才使得科举制度不断完事成型: 有文举人、武举人;考试教材是《四书五经》,在宋朝,还有加试诗词绘画的举人。

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朝末年的维新派批评科举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是造成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废八股、兴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同时,他们认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当时还是光绪临朝执政,急于为清朝起死回生的光绪下诏叫停了科举。这样,1906年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年——这年废了科举。

废科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以及儒家的《四书五经》。废除科举以后的学校,增加了外文、数学、化学、地理等等西方学校引进的课程。

再后来,虽然光绪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他主张的大多数改革措施被废,但是唯独废除科举制度的措施被保留下来了。

现在看来,科举废除的应该是教学内容以及“八股文”,但是“考试录用人才”的方式却继承下来了,比如公务员考试中,仍然有“策论”。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我一直坚信,实际上废除科举制不是废除制度,而是废读四书五经的人,废传统的人才选拔体制,废官场日益强大的汉族文官的选拔制度。要不今天高中语文为什么还有论语诗经?

如果继续使用科举制度,哥们你换一套考题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加一个数学,加一个物理,加一个化学,学到无机化学就行。各种小补课班开一下,三五年不就都出来了吗?

诸位别小看科技,也别觉得科举就是八股,八股就是禁锢。八股文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公文领域很实用,你随便看看某某日报的社论,先说现象,再说观点,评论问题,解决方法,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最后确定,然后总结。你要把八股文广义拓展的话,这些都是八股文。所有的中国议论文都是八股文,八股文只是形式,不是内容。公文考试不能学日日思君不见君吧,是好看,是有味道,但是不是公文。

清未的八股文考试题目有两个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一,墨西哥排华,杀华人,请你以大清外交总理衙门的身份写外交公函。二,日本学英国,强国了。埃及学英国,亡国了,为什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什么落伍的,我不反对,但是政治家,从来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那是民族复兴的议题,不是政治家考虐的。那么废除科举的现实考量是什么?八国联军来了,南方几个总督没一个听话的,甚至有成立民国大清文官版的迹象,再纵容文官集团坐大,满洲贵族就完蛋了,文官集团的造血机器是什么,科举!慈禧是真有点伤心了,张之洞,那可是她点的进士,已经研究建立民国当总统了。她知道不知道,但是她肯定知道张之洞没派兵勤她老太后。李鸿章和两江的总督都不说话,老太后觉得规矩必须改改了。

改完科举,变成什么体制了?对了,贵族议政。这才是她以及她的集体需要的。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在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吏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定制是在汉代。西汉初年,大官僚的子弟和拥有十万资产的富人商人除外)可以到京师作皇帝的侍从,进而补授其他官职。由于这种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后来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制度,即察举制。其办法是由各郡国及公卿向中央举荐有学问、有道德、有才华的各种人才,具体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任命“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各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各地士人,评列为九等,作为朝廷除授官职的依据。由于各地的中正均为士族官僚贵族的成员,所以他们在评定士人品级时一般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重视才学,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阻塞了普通士人入仕的渠道,也不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作为选官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建立在官员对于士人的主观性考察基础上的,必然缺乏公正。到了隋唐,一种凭借客观性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就是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其生徒可以“升进于朝”,参加秀才、明经科目的考试,由此而取得官职。各州也可以保荐文章华美的士人,参加考试。隋炀帝统治时期,又创立了进士一科,以考试诗赋为主,科举制度至此确立。

科举制度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拨制度。

科举虽然限制了知识份子的思想,但却是保证国家录取人才、保持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的最有效办法。

总体上看,科举对中国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它的弊端。

科举制的好处很多,比如推毁世家大族、消除阶层固化,实现平民社会等。

其实科举制还有另一个功能,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功能:代议制

很多人都羡慕英国的光荣革命后的议会制,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制度,那就是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开创的重文抑武制。

所谓重文:就是让文化下乡,惠及普通百姓,把皇恩通过读书均匀的分散到基层,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国政,施展宏图,为国分忧。要知道在此之前几千年,从没有这样的优惠力度,所谓皇权不下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有到了宋朝,才真正彻底的惠及平民,隋唐是科举制的成长初期,那时能够参加科举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普通百姓不是不想参加,也不是没有机会,主要原因是不识字,宋以后之所以能够做到,除了朝廷的政策外,还有造纸和印刷术的高度发达,让基层百姓读书的成本低廉。

欧洲在印刷术未传入之前,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那些封建贵族也没几个识字,一个地方最有文化就是神父,只有他识字,他能解读圣经,那时谁家有本圣经手抄本都是很稀罕的物品。所以欧洲在漫长的时期都没有统一的政权,只有罗马的神权。神通过文化的专断替代世俗政权的代议。神父、牧师就是人大代表。

这就是文化的代议制。宋朝通过科举选票,把政权分配到老百姓手里。让百姓人人都有机会参政议政,为了让各地百姓机会均等享受科举的红利,朝廷还发生过一些争执。

1、欧阳修和司马光之争

欧阳修认为科举考的是文才,标准只有一条:唯才是举。司马光不同意此标准,理由是:古之取士,以郡县人口为率。通俗说:按省录取,你看高考录取分数不统一是有历史承袭的。朝廷最终还是倾向司马光的“按省录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句话:雨露均沾,如果按照欧阳修的唯才择取,那西北的人无论如何竞争不过江南的人。也就是说全国高考一条线,那名牌大学学生多半会被湖北黄冈地区垄断。

2、朱元璋为科举立法

朱元璋读书不多,但学习能力强,不仅发明了连祖冲之都想不到的大写“壹、贰、叁、、、”,杜绝汉字上小聪明,还进一步的丰富科举制内涵。

话说有一年会试公榜:上榜51名进士均为南方人,北方士子全军覆没,于是落选的北方士子联名上告主考官偏袒南人(恰好主考官全是江浙人),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先是责令主考官复查试卷,希望增补北方考生息事宁人,可主考官一根筋,复查维持原榜不变,理由是“江南本多俊才,绝无舞弊之事”,一身正气,决议金銮殿。朱元璋当即把主考官发配充军,然后亲自阅卷增补了61个北方士子,随后下令:以后南北录取比例按四六开,即10人之中,北方4个,南方6个,并以制度定下来。从此南北科举名额有了制度性保障,可以说此法延续至今。

综上,可以得出,科举不是文化层面的事,是政治上均等,是大一统的考量,把录取指标均匀分摊到各地,一来体现政通人和,二来凝聚各地百姓的向心力,避免读书人受挫而起敌意,(比如黄巢和洪秀全都是落榜考生)事实上,中国古代乡间社会的稳定,主要来自科举的受益者,他们致仕后成为乡绅,是基层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朝廷政通人和的代议者,没有他们,中国的大一统无从谈起。所以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代议制。

如果没有1840的鸦片战争,没有外来思想的侵袭,中国靠科举制还可以继续维持大一统。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古代科学制度在唐朝成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进步,用人制从以前的任命制转到选拔制,任命制並列,不得不说优点多多,通过考试选人才,使全社会人尽其才,国家用尽其才,当然这制度用了几百年,弊端显露出来,但一制度总有两面性,总体上比任命制要好得多,任命制造成社会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只要把上级摆平就可以提拔升迁,社会拍马庇成风,好的人才不被发现,用人庸才极多,对社会国家极为不利,从对比可看属于选拔制的科学优越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