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清朝的省为一级行政区划,府为二级行政区划,县为四级行政区划;有的府、县之间尚有州级行政区划。
又,省下设道,初为监察区,后演变成行政区划,高于府级行政区划。
清朝的总督、巡抚,各自的职权不同,管辖区域不同。总督、巡抚为地方军政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上图为两江总督府
一、清朝的总督,为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军政官员,侧重于军事,管辖的军队称“督标”;官阶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相当于今日部长)、右都御史衔则为从一品,仅次于最高官职“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如加大学士衔,则为正一品,与“三公”平级啦!总督习称“封疆大吏”,权势显赫!
清朝设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陝甘、四川总督,后增设东三省总督,除四川总督管辖一省外,其余总督管辖数省军政事宜。
总督管辖军队,只限管辖汉军绿营,八旗军队归驻防各地的满族将军管辖。
总督,类似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六个大区政府主席,管辖数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比大区政府主席权力更大,比大区政府主席还多执掌军权;直隶、两江总督,身兼北、南洋通商大臣,还执掌外经外贸权;直隶总督还掌管北洋海军。
清代著名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等,皆曾任总督要职。二、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掌管一省的军政大权,官阶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相当于今日副部长)为正二品,管辖的军队称“抚标”,节制驻省汉军绿营军队最高军事长官提督;同总督一样无权管辖八旗军队。
总督、巡抚均为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地方军政长官,木有隶属关系,但总督官阶高于巡抚,对巡抚有督察权。
仅供参考。
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清朝的地方行政总体上来说是省府县三级,但是实际到了地方上,这个行政职级可以划分为五级:省,道,府,州,县。在少数民族以及新开发的地区还设有厅,可形成六级地方官。
一般而言,省以下设道。例如四川一省共设五个道,分别是:川东道,驻重庆;川北道,驻顺庆(今南充);川南永宁道,驻泸州;成龙绵茂道,驻成都;建昌上南道,驻雅安。
道下设府、直隶州和直隶厅,直隶州与直隶厅为府的平行单位,下辖县。除直隶州与直隶厅外,又有散州和散厅。散州与散厅属于府的下属行政单位,不辖县,类似于今天的县级市。最后一级当然就是县了,县下面又辖乡,重要的乡镇可以设巡检衙门负责征定税收。
清朝前期沿用明朝的十三省,到了康熙年间改为汉地十八省。每个省设巡抚一名,布政使,按察使各一名。后又设八个地方行政总督,总管一省或者数省的军政,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
巡抚为从二品的官员,加右副都御史和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官员,负责一省的军政钱粮大权。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加右都御史和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官员。从品级来说,巡抚比总督低一级,属于总督的下级。从职权来看,除直隶和四川外,总督可以管两到三个省,自然要比巡抚大的多。
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大清王朝地方官编制以总督和巡抚为最高。总督,通常节制一至三省,以两江总督为例,即节制三省,分别为安徽、江苏和江西。那为何节制三省却称两江总督?因为在明朝时期,安徽和江苏是一个省,为江南省,故而称之“两江”。那巡抚乃一省之长,对所管辖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权。那么这总督和巡抚都是是什么关系?上下级还是各司其职?
封建官员之官阶讲究品阶,我们先来看看督、抚各自品阶。总督(通常要兼兵部尚书衔,方便管理地方军务)品阶从一品,巡抚(通常兼兵部侍郎衔),品阶正二品。而且从职责来看,总督对巡抚有节制权力。如此说来品阶较高的总督不就成了巡抚的上司了吗?其实不然,因为上文仅提到“节制”并没有说“管理”和“领导”,这节制和管理差了不少层。
图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既然并非上下级,那么这督、抚之间是否有明确之分工呢?应该说有分工,但是实际上很不明确。总督主要是督辖区之军务,督了军务就要督地方财政。举一例,两江总督曾国藩和自己保荐之人江西巡抚沈葆桢闹翻了,闹翻之原因是沈葆桢想自行发展和管理江西军政财务,摆脱曾国藩之湘军节制,因而沈自作主张将江西粮饷节流本省,大大缩减对湘军之供给。曾国藩开始还能退一步,后来沈葆桢干脆彻底将江西之钱粮留为本省,分毫不给湘军。这一下,曾国藩忍无可忍“狠”参了沈葆桢一本,参本上就提到,总督有督地方军务和支配地方财政之权,江西巡抚沈葆桢属“越权”。本以为中央政府能够全力支持自己的曾国藩,得到的上方答复是“各打五十大板”,处理结果是江西之财政江西与湘军均分,各十万两。
此例说明总督之职权范围,同时也说明督、抚之间职责之模糊。朝廷“老好人”之做法,固然有忌惮湘军之强盛而尾大不掉之因素,但也不能说朝廷完全不讲道理,不用说别的,一省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和主管官员政绩及人事安排的按察使都是巡抚的直属下属,你说这财政权和人事权归谁管?上例说是在动荡年代,总督督军职责重大,自然权力也占优。那么在承平日久之时,总督岂不无事可为?答案自然是非也。
图2 前往总督衙门的清朝官员
别忘了总督对巡抚可有节制权,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节制”这就够了,所以总督往往会不甘寂寞干预地方政府。当然了官面上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总督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抚及以下地方官员之肉,巡抚之下藩、臬两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学士衔)之总督较量,但是巡抚们可就有不甘当“软柿子”之辈。上文之例,已然说明一些问题,沈葆桢乃晚清之能吏,为了朝廷和个人发展不惜与恩人曾国藩绝交。督抚之关系,可见一斑。
其实上文曾、沈二人之督、抚关系之僵,在大清王朝历史上只能算“小巫”,毕竟曾、沈不经常相见,多是书信公牍往来。而这“大巫”正是“同一屋檐下”之督抚二人,那矛盾可大了去了,大到你死我活之程度。这“不幸”的“同一屋檐”共有四处,即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汉和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此四处督抚之争可谓是花样百出,明争暗斗是鸡犬不宁,其案例更是不胜枚举。结果是督与抚是各有胜负,打个平手,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之。
图3 清末的浙江巡抚衙门
关键是这督抚之争必然会对地方隶政产生极坏之负面影响,难道皇帝老儿不知晓,任由督抚之间互掐打闹?皇帝老儿当然不是“睁眼瞎”,尤其是大清王朝皇帝,眼线遍布帝国每个角落,各种密折奏报,督抚那点事儿那是门儿清。之所以如此还“纵容”督抚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督抚之间互相制约,避免一人在地方独大而形成外强中干、尾大不掉之势。至于地方吏治废弛些许之代价,对于统治者们来说,这个值!
然而,通常之外就会有个别与众不同之案例,此四处督抚之间也有和睦相处之美例,属实值得一表,兴许会对读者朋友有些许启发。
咸丰四年,回头浪子胡林翼屡立战功,咸丰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抚,此为胡人生飞跃之里程碑。在好友曾国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获取湖北巡抚实授,成为湘军集团最早功成名就之人。咸丰五年,荆州将军官文,成为湖广总督,节制两湖军务。这一人事安排是很别有用心的。先说胡林翼之所以能够超越曾国藩被任命巡抚之职,主要原因就是咸丰皇帝顾及曾拥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还是胡都是湘军圈里人,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相信咸丰皇帝和他的智囊们也不会忽视这一关键点,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监视之,这个时候官文就大有用场。
图4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
官文,满洲正白旗出身,王佳氏。正白旗乃属上三旗,真正是皇帝的“家里人”,绝对可靠。另外,官文做过荆州将军对湖北军务有所了解,并且也和太平军过过招,所以官文显然是湖广总督最佳人选。当然了,论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几条街,所以刚开始胡并不待见官文,甚至据说官文三次屈尊亲自拜访,都吃了胡的闭门羹。
眼看督抚斗争大戏重复上演,胡林翼也准备参劾官文腐败之档口,胡林翼身边一名仕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此人乃日后大清著名理财宰相阎敬铭。阎敬铭提醒胡林翼,此次参劾结果并不好说,倘若参劾不成难免节外生枝。另外,就算参劾成功,朝廷再换总督怎么见得会比官文好对付?官文这个人,能力确实一般,也愿意贪点小财,但是此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是没事找事,好贪权夺功,指手画脚之辈。只要咱们能和官文搞好关系,每年给他个十几万两银子花花,湖北之事还不都是胡大人您一个人说了算。
图5 官文(1798—1871年)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满洲正白旗人
要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经阎敬铭指点,胡林翼如醍醐灌顶,顿时销毁参劾奏本而改为登门拜访总督大人。而且,日后官文和胡林翼二人还发展成了亲戚,胡林翼之老母认了官文小妾为干闺女,也就是胡林翼的干妹妹,这确实给足了官文面子。八卦一下,据说官文此妾非彼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此妾能让一品大员,皇旗出身的官文跪搓衣板,如此看来,胡林翼这个妹妹认得值得。
反观官文,难道他对于胡林翼的小九九毫无察觉吗?答案自然是否定。官文虽能力不高但绝非庸碌,不信且看官文如何答复下属智囊。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说胡林翼在湖北只手遮天,根本不把您这总督放在眼里,得适当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嚣张气焰。官文答,你认为我是否有统兵御敌,甚至驱敌于千里之外之才能。下属诚恳道,没有。官文说,既然没有咱就老老实实等着坐领功绩罢了。果然,日后湘军成就伟业,官文到成了曾国藩推举头功之人,所以说,官文也是有道之人。
图6 乾隆年间山西巡抚鄂弼奏折
不管怎么说,此督抚二人之合作相得益彰,各得所需,堪称大清王朝督抚合作之佳话。只可惜,胡文忠公(胡林翼谥号文忠)刚年入半百就溘然长逝,这段督抚合作佳话也就此终结。之后,这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就再也没有安宁之时,直到大清王朝之灭亡。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清朝初期的地方行政划分是省—府—县三级,到了后来演变成为了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州、厅)几级。
一省或几个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清朝有18个行省,设置了八个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保定)、两江总督(江宁)、闽浙总督(福州)、湖广总督(武昌)、陕甘总督(兰州)、四川总督(成都)、两广总督(广州)、云贵总督(云南府),后来设立了东三省总督。其中直隶、四川、甘肃、福建这四省由总督兼任巡抚,其余14个省每省设一名巡抚。
清朝的道员为两司(藩司和臬司)的临时差遣机构,到乾隆时期正式成为省与府、州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官阶正四品。
每省由数量不等的府组成,根据人口、土地和缴纳赋税的多少分为大府和小府,府的长官为知府,官阶正四品,掌一府的政令,下辖若干州县。与府同级的为直隶厅、直隶州,归布政使管辖。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因此,县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其行政长官为知县,官阶正七品。
总督和巡抚的职权大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河道总督,虽然也为总督,但是其职权就没有巡抚大;如果是八大总督,其职权就比巡抚大。
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清代最初是省府县三级体制,后期增加了道这一个级别,事实上形成省道府县四级。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1、省级:
省设置从二品布政使、正三品按察使。
布政使相当于一省行政主官也就是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司法监察主官。也就是省高检+高法+纪委。
2、道
道本身级别不定,二品三品都有。乾隆中期明确规定为正四品。
道分为分守分巡道,与布政使某方面的副手如粮盐茶道等。盐茶道这些很好理解,就是一省盐业茶业的总监。分守分巡道就是分管若干府的派遣专员,今天没有相关品级与职务,类似于解放初期的皖北、赣南等省内片区。因为嘉庆之后,地方政权的知府以下官员向中央汇报必须经过道的批转,道也因此正式成为省府之间的行政层级。
3、府、直隶厅、直隶州
府从四品。直隶厅州正五品。
简单说,府等于省辖大市。直隶厅州为省辖下的地区。
4、县、散厅、散州
县正七品。散厅散州为正六品。
散厅散州就是今天的省辖小市,交给大市代管的行政区划。散州散厅与直隶厅州的区别,就是下面是否辖县。
🐧总督巡抚
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中央派遣大员,略偏向军政的武职。本官正二品,加尚书衔或者右都御史为从一品。对辖区绿营体系有管辖权,对辖区军政事务有弹劾监察权。
巡抚也是封疆大吏,中央派遣大员,略微偏向民政的武职。本官从二品,加兵部吏部侍郎或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对本省军政民政事务有管辖权,实际侵夺了布政使按察使的权力。
所以,总督不是巡抚上级,正常情况下,总督很难控制非驻省。历来督抚争权相当厉害,清政权也是各打五十大板。比如,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实际控制江苏省的江宁徐州一线,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驻苏州,控制江苏省的其余地方,而安徽江西两省在和平时期基本不奉总督令。因此,仅从对辖区的控制来说,总督远比不上巡抚。
清朝省府县三级是如何划分的?总督与巡抚到底谁职权大?
清朝内地的行政区划是省—府—县,但每个省普遍都分设诸分巡(守)道来区划省内,因为交通不便,难以管理,便通过设立道作为行政区划的补充,如清代四川省便是成龙绵茂道(成都府)川北道(保宁府)川东道(重庆府)下川南永宁道(泸州直隶州)和民族地区的建昌上南道(雅州府),这些道的设立大致上也和如今的各省的方言菜系文化流派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细分的话表示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
如清代川东道重庆府领的江北厅(今江北区)就是散厅,领的涪州(今涪陵区)是散州,而川东道石柱厅(今石柱县)是直隶厅,忠州(今忠县)是直隶州
总督和巡抚没有隶属关系,都听命于中央,但是级别上有不同,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督抚制的实行还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掌握全国不便,容易形成地方一人专权,督抚并存能够牵制一方,总督一般管两个省或以上,统辖的兵只有当地的绿营兵,京畿地区的几个省(河南、山东、山西没有总督)四川是总督兼巡抚,因为四川比较特殊是因为军事需要(现今也是,成都军区西部战区司令也是在四川省内)
由于督抚并存难免会有矛盾而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和排斥难以施政,后来逐渐裁去一批同省的巡抚,如广东巡抚、湖北巡抚、甘肃巡抚等等
督抚同城也得到了一定改变,如江苏巡抚驻苏州、福建台湾巡抚驻台北、甘肃新疆巡抚驻迪化
但一方如果有驻防八旗兵将军的话,名义上他就是最大的官,上奏时是将军领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