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评价诸葛亮,应该以史书记载为准。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忠臣贤相,而非军事家。诸葛亮的真实才能,就是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有才能的、正常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三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良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

而诸葛亮作为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忠、孝,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忠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蜀汉不足的人力、财力、军力,偏安疲惫之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诸葛亮,并非军事家,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多个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化下足功夫!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刘备征战在外,安抚稳定后方,征集兵员,输送粮草,如同助汉高祖皇帝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作用相同。

可以说,与祖上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同为知人善任的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安排蜀汉后事之时,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管见哈,不喜勿喷!

仅供参考。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暂且不论诸葛亮厉害与否,在我国古代史中有哪位大臣的祠堂是修建在君王坟前的?恐怕除了成都汉昭烈皇帝墓前的武侯祠,再也没有了吧?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说明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能力。

战略家

说诸葛亮是战略家,并不是隆中对里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因为隆中对是否真由诸葛亮自己所想,并不敢肯定,因为鲁肃在江东向孙权提出“江东对”的国策更为早一些,又有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在东吴任职,不敢排除是否诸葛瑾在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告诉过弟弟这一战略设想。而“江东对”提出的以东吴为根基,夺取荆州再图益州的策略与隆中对太过于相似。

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局限于隆中对。在刘琮接任刘表家业的时候,诸葛亮是劝刘备夺取荆州的,他向刘备指出了刘琮必保不住荆州,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此时夺取荆州真的会让刘备少奋斗至少五年,然而赤壁之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东吴的势力也许就进不了荆州。

当刘琮投降后,刘备南逃,依旧是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的计划,虽然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人物,但诸葛亮对全局形势的判断也是非常准确的,深知东吴的眼光是在于荆州,而刘琦依附于刘备,东吴抗曹的目的在于保境安民,但更远的层次就是进取荆州,这是孙刘能够达成联盟的基础。因此,孙刘联盟就不需要演义里的“舌战群儒”,因利益需求都看的明明白白,联盟是必然的结果。

诸葛亮北伐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被冠名为穷兵黩武,实际上,我认为这也是诸葛亮战略眼光独特的地方。自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立马恢复了孙刘两家的关系,为北伐解除东面的威胁。而北伐的目标真的不是中原地区,五万兵力就敢打中原那就是痴人说梦,而诸葛亮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就是吃下关中陇右地区,这一点上是对“隆中对”计划失败的一个补充,既然荆州已失,那么以益州为根本,占领关中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刘邦就是平定三秦以关中为根基才图得天下的,因此蜀汉不愿意偏安一隅,就只能走北伐这条路。

政治家

这一点上的争议并不大,先主征战于外,足兵足食就能够说明诸葛亮的治国之才。诸葛亮治蜀也是很有一套,创建《蜀科》,法为本、德为据,吏治清明;南中蛮荒地区冶炼、制盐、茶业都成为经济支柱。内政治国,在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荀彧应该算最有能耐的人了。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不光在于内政,还在于外交。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以大局为重,重新与吴国结好。孙权称帝时,诸葛亮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承认不承认孙权称帝的合理性,因为蜀汉以汉立国,意图代表汉朝的正统地位,从而在政治上诋毁魏国的篡逆行为。但孙权称帝就打破了这个局面,如果诸葛亮承认了孙权的帝位,那么就否定了蜀汉的正统性,如果不承认,又无法维护两家的关系。最终,诸葛亮只能委曲求全的承认了孙权的帝位,但作为条件,诸葛亮迎回了被东吴俘虏的蜀国名仕张奕,这种政治博弈中的交换,也体现了诸葛亮在外交上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如果非要失去一个东西,那就让他失去的更有价值!

军事家

诸葛亮虽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用兵如神,但也绝非后世诟病的那样没有一点军事才能,反而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出类拔萃的。诸葛亮在前期是没有参与过重大战役,平定南中地区也是正规军碾压蛮夷部落,这都没什么好说的。那么北伐期间,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细节中展现的军事谋略,是被司马懿称为“真奇才也”的。

曹真也非演义里那样的无能之辈,反而是夏侯渊阵亡之后,魏国西部战区的顶梁柱,见于正史中其统兵之才不下于张颌,这样的帅才大小战役三败于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北伐皆因粮草问题而退军,这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相持渭南时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的原因,打不过就不打的战略是戳中了诸葛亮的痛处,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而其留下的木流牛马和诸葛连弩都成为当时战场上最先进的装备。

出师表的文笔虽然没有三曹的辞藻华丽,但那是一代名相的鞠躬尽瘁,是诸葛亮一生才智的映照,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留给后世一座忠义的丰碑,屹立在三顾茅庐的君主墓前,继续守护着知遇之恩的主公刘皇叔!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人其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吹的最多的诸葛亮。有人要问啦,你是不是胡说八道,诸葛亮都被三国演义吹上天了。其实三国演义并不是把诸葛亮吹过头了,而是把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于鲁迅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种神棍形象。正史的诸葛亮除了不如演义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压演义诸葛亮。

演义吹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正史诸葛亮军事也不差,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蜀汉总兵力不过10w,每次北伐带兵不过数万。可就是这数万北伐军,居然打的数十万魏军龟缩不前,排除神话部分,这战绩比起动不动三十万大军北伐的演义诸葛有差么?演义中,出陇上诸葛装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说的是诸葛亮兵至祁山,军中缺乏粮草,于是设计迷惑魏军,出现几个“诸葛亮”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仓皇逃窜,诸葛亮得以收割陇西小麦。这段故事其实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卤城之战。

限于篇幅,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就不介绍了,只叙述下最终结果:上邽之战,郭淮败退,北伐军收割陇右小麦。卤城之战,司马懿丢盔卸甲,从此不敢与诸葛交锋。演义中空城计虽然子虚乌有,但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却是真的。正史中“死诸葛走生仲达”记载的情况让司马懿比演义中更丢人。演义中说“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可是正史中,司马懿连诸葛亮的木像都没见到,只是杨仪“反旗鸣鼓”,就不敢追击。可见“畏蜀如虎”,名副其实。

演义没有说比起军事,诸葛亮更强大的是政治才能,当刘备被打的走投无路之时,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促孙刘联盟。当吴蜀联盟破裂,是诸葛亮力促蜀吴重修于好共抗曹魏。可见诸葛亮强大的外交才能。。蒋琬、廖立、庞统、马良、马谡、董允、蒋宛等重要人才,都是诸葛亮推荐的,出师表中更是推举了很多人才,可见诸葛亮知人善任。刘备攻取益州,离不开诸葛亮在后方调度粮草,益州初定,又是诸葛亮联合刘巴制定蜀科。诸葛亮几年之间,外平南中叛变,内修政理。让千疮百孔的蜀汉变得民殷国富。三国志说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不下于管仲萧何的,算无遗策的贾诩都评价诸葛亮:诸葛亮善治国。

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散文家,著有《出师表》《戒子书》等精美散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戒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发明家:木牛流马,诸葛连弩,都是丞相真正的发明,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书法家。如此种种,不计其数。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可是正因为他只是人,却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亮更加伟大。刘备当时颠沛流离一无所有,有的不过是兴复汉室的大义之名和未知真伪的帝室之胄。当时曹操几乎统一北方,良将千员,带甲百万。三分天下有其二,放眼天下再无敌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制其兵。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为之谋。而刘备兵不过万,将不过十,武将够看的只有一直追随自己的关羽张飞,谋臣没有能够和曹操相比的。诸葛亮不会奇门遁甲,不能未卜先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人的诸葛亮依然出山辅佐刘备,无疑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更加伟大。诸葛亮一介凡人,居然敢临危受命,身使东吴,连吴抗曹。颠沛流离的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如鱼得水,先后夺取荆州益州,甚至在正面战场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对手曹操。关羽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基业毁于一旦。

白帝托孤,又是诸葛亮,再次“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扛起蜀汉大旗。诸葛亮一介凡人,却能力挽狂澜,只用了三年时间,让千疮百孔,濒临奔溃的蜀汉国治兵强。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却敢以弱小的蜀汉主动北伐强大的曹魏,还打的魏国丢盔卸甲。

正因为他只是人,这样的诸葛亮,难道不更加伟大么?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诸葛亮,难道不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完美么?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诸葛亮被视作古今完人,他本身所具有的仁德正直,忠心耿耿,智谋过人,处事公平,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以及它对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使他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敬仰,而最早记录这些的就是陈寿所著的《诸葛亮传》。

名门之后,志向高远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人,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他的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诸葛亮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暂任为豫章太守,带着诸葛亮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去赴任。正好赶上汉朝廷另选朱皓来接替诸葛玄,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刘表交情很深,便到荆州去依附于刘表。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亲身在田间耕作,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但当时没有人认同他的说法,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相交友好,认为确实是这样。

三顾茅庐,如鱼得水

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才是一条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刘备说:“您带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求见,不能委屈他自己来,将军应当委屈大驾前去拜访他。”因此刘备便去登门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于是刘备让随从人员退下,说:“汉室衰微,奸臣窃夺皇权,主上流亡在外。我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为天下伸张大义,但由于智谋短浅,因此屡受挫折,到了今天还是这样。然而我的志向仍然没有改变,你认为该如何办呢?”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群雄并起,占有跨州连郡大片区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其中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微而兵力寡弱,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打败袁绍,使自己由弱变强,不仅仅是因为占了天时之利,恐怕也是因为发挥了自身谋略的长处。现在曹操已经有上百万的人马,挟持天子来向群雄发号施令,这种情况确实没办法与他一决高低了。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历了三位君主,拥有长江天险,百姓真心拥护,贤能之士乐于为他效力,像他这样可以作为外援,却不能盘算去吞并他。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可以依据,南面可以直通南海,东面与吴郡、会稽二郡毗邻,西面与巴郡、蜀郡二郡相通,这是一个适于施展武力的地方,而它的主人看起来不能守住他,这或许是上天用来帮助将军的,将军是不是有意呢?益州地形险要,四周有高山阻隔,物野千里,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早先汉高祖就是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虎视眈眈,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但他却不知道抚恤百姓,身怀智慧才能的人都想得到明主。将军本身是皇族的后代,信义的名声又著称于四海,广纳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假若同时占有荆、益二州,凭借险阻保住领土,与西面的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对南面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对外与孙权交好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局势一旦出现变化,就命令一位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县、洛阳进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东进,百姓谁不能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能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么您的霸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于是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深厚,关羽、张飞等人为此不快,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诸葛孔明,就如同鱼儿得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这才不再言语。

联吴抗曹,天下三分

不久刘表去世,刘琮听说曹操前来进攻,派遣使者去向曹操求降。刘备在樊城闻知这个消息,率领手下将士向南撤退,诸葛亮和徐庶二人一同跟随,被曹操追上击溃,曹操俘虏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辞别说:“本来想与将军共建王霸之业,是因为这个方寸之地可以出力,现在已失去老母亲,我的方寸乱了,对你的大事不会再有帮助,请从此与您告别。”于是去投靠曹操。刘备退到夏口,诸葛亮说:“事情紧急了,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将军求救。”当时孙权统带大军驻扎在柴桑,观望曹操与刘备双方胜败的形式,诸葛亮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占据江东地区,刘豫州也在汉水南岸集聚人马,与曹操一起来争夺天下,现在曹操铲除北方群雄,大体上已经平定,于是进军攻占荆州,威震四海。英雄已经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逃避到这里,将军可以估量自己的力量来作出选择,假如能够依靠吴越地区的将士与中原抗衡,不如早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假如不能与他抗衡,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盔甲向曹操俯首称臣呢?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而内心却在犹豫观望情况,情况紧急而不作决断,灾祸马上就要降临了。”孙权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刘豫州为什么不去臣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坚守大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乃皇族后代,英才盖世,众多人士仰慕他,就像水归大海一样,倘若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罢了,怎么能反向曹操低头呢!”孙权勃然奋发,说道:“我不能手握整个吴国之地、十万雄兵,去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经定了,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够抵抗曹操,但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怎么能抗拒如此强敌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板打了败仗,但现在回归的战士及关羽水军还有精兵一万人。刘琦集聚在江夏郡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他追击刘豫州时,轻装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余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强弩之末,他的力道连鲁缟都不能穿透’那样的情形。所以兵法忌讳这样做,说这样做‘一定会使主帅受挫’。况且北方的人不熟悉水战,而且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是因为武力的威胁,不是真心服从。现在将军如果真能命令猛将统帅数万雄兵,与刘豫州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打败曹操的军队。曹操军败,必定要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吴地的势力就会强盛起来,三方鼎足之势也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日。”孙权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人率水军三万人,跟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抗击曹操。结果曹操大败于赤壁,率军返回邺县,刘备于是攻取荆州下辖江南诸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统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实军用物资。

安定两川,辅佐幼主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遣法正到荆州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进军攻打张鲁。诸葛亮与关羽留下镇守荆州。刘备从葭萌回军进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人率军循江而上,分兵平定沿途各郡县,与刘备会合,一同围攻成都。成都平定,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的事务,刘备外出时,诸葛亮强留下镇守成都,提供给前方补充的兵力和军粮。刘备继皇帝位。策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以丞相的职位录尚书事,假结。张飞去世以后,诸葛亮又兼任司隶校尉。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从成都将诸葛亮招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假若刘禅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假如他没有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甘愿竭尽辅佐大臣之力,报效以忠贞的节操,直至以死来报答!”刘备又修诏书告诫后主说:“你与丞相一起共事,对待他要像父亲一样。”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又让他设立丞相府处理朝廷政务。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国内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南中地区各郡,一同起兵叛乱。诸葛亮因为刚刚遭遇刘备的丧事,所以没有立即出兵征讨,暂且派遣使者出使吴国,建立起友好亲善的关系,于是与吴成为盟国。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当年秋天将南中地区全部平定。从南中取得许多军用物资,国家因此而富足,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进行北伐。

北伐中原,匡扶汉室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众军北上,驻扎在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对外放出要从斜谷道进攻郿县的风声,派遣赵云、邓芝二军为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统带全军来抵御。诸葛亮亲自率领众军进攻祁山,军容齐整,赏罚严明而号令清楚,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大震。魏明帝西至长安亲自坐镇,命令张郃抗击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统领众军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处置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西县人口一千余家,回到汉中,处死马谡以向众人道歉。诸葛亮又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职位贬黜三级,以惩罚自己的过失。于是后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代理丞相职权,总统军政大事同以前一样。

木牛流马,天下奇才

建兴九年,诸葛亮又出兵祁山,用木牛运送军粮,因军粮用尽率军返回,与魏将张郃交战,将张郃射死。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军由斜谷道进兵,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了武功水附近的五丈原,与魏国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相持。

诸葛亮征战多年,常常担忧军粮供应无法保证,使得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因此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当地屯田,作为大军长久驻扎的根基。屯田将士与渭水之滨的百姓混居在一处耕作,而百姓照常安居乐业,军队没有侵扰百姓以谋私利的行为。魏蜀两双方相持百余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在军中去世,时年五十四岁。等蜀军撤退后,司马懿巡视蜀军的堡垒营寨,称赞诸葛亮说:“天下奇才呀!”

秉公无私,克己奉公

诸葛亮临终前命令将自己埋葬在汉中定军山,借助山势修建坟墓墓穴,只要容下棺材就可以,用与时令相符合的普通衣服装殓,不要用器物陪葬。当初诸葛亮自己给后主上表说:“臣在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已经富足有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其他的征用收取,随身的衣食用物,全部仰仗公家供给,不另外经营家业,去追求增加财富。到臣死去的那一天,将不让家内有多余的布帛,官任上有富余的钱财,从而辜负陛下。”等到去世时,诸葛亮做的和当初所说的完全一样。

巧思妙想,传承有为

诸葛亮生性擅长巧妙的构思,改造连弩,制造木牛流马,全都是出于他的创意。又推研演练古代兵法,作八阵图,都能抓住其中的关键。诸葛亮的言论教令,书信奏章大多值得一读,另外编为一集。景耀六年春天,后主刘禅诏令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讨蜀国,来到汉川,到庙中祭祀诸葛亮,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左右放牧牲口、割草打柴。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许多人看待诸葛亮会陷入误区,要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拼命吹捧诸葛亮,要么惟结果论(诸葛亮北伐无功)拼命的黑诸葛亮,我的看法可能与大家不太一样。那么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呢?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怎么发现诸葛亮厉害的?《三国演义》里记载有三顾茅庐之说,正史上也有记载,不过记载的较为简单。其实关于两人的相识还有一个版本,记载于《魏略》上。

当时刘备投靠刘表,刘表安排刘备驻扎在新野。刘备在新野广招贤士,收买人心。在众宾客中就有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并不显眼。后曹操平定北方,诸葛亮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荆州,于是主动求见刘备,向他献计。

诸葛亮见到刘备时,刘备正在编制饰物。诸葛亮着急了,于是问刘备:将军难道没有大的志向吗?曹操都要打来了,你还在编东西?怎么想的。刘备无奈的回答:聊以忘忧而已。诸葛亮说:你和刘表能抵抗曹操吗?刘备说:不能。诸葛亮说:新野只有千余士兵,如何拒敌?刘备无奈的笑笑:我也正愁呢?你说怎么办?

于是诸葛亮进言道:荆州并不是人少,只是登记在册的少罢了。如果公开征调在籍者,大家肯定不会高兴。所以你可以禀报刘表,在新野征集那些游散的百姓,借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采取了诸葛亮的计策,于是有了万余名兵力,从此以后,刘备才开始重视诸葛亮。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这才是诸葛亮厉害之处,出山第一计,为刘备扩充兵力,壮大实力。也许诸葛亮确实说过《隆重对》,但是《隆重对》的意图其实当时是共识,至少周瑜、庞统这些人都有这些见识,而将这种共识故意安在诸葛亮身上,真的欠妥。

正是由于刘备知道诸葛亮的长处,所以在后来平定荆州南部四郡后,将后方理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为自己扩充军资。因此,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后方理政,征调兵员,调集粮草,管理地方。

如果诸葛亮只会这一种才能,那么他就不会被评为千古一相了。除了理政,诸葛亮还有一项才能比较厉害,那就是外交。

刘备被曹操追赶,无奈之下逃往夏口。这时东吴鲁肃前来联合,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去谈判。诸葛亮经过与孙权的接触,确立了双方合作的意图,其前提条件是刘备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联合,而不是投靠孙权。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以往刘备投靠他人,往往是半独立状态。例如刘备投靠陶谦,陶谦让刘备据守小沛,既有一定独立权,但是又受陶谦指挥,属于半独立状态。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可以指挥刘备南下偷袭许都,刘备也属于半独立。等到刘备在诸葛亮的斡旋下与孙权联合,刘备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之联合,换句话说,如果打败曹操,刘备要平分利益的。所以才有了后来刘备南下袭取荆州南部四郡,孙权不能干预的情况发生。这就是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诸葛亮外交之才不止只出现在刘备初期,刘备死后,局势震荡,南中四郡叛变,因此孙权对蜀汉是否能够渡过难关持观望态度。这时诸葛亮派邓芝前去和东吴修复关系,此时的孙权脚踏两只船,孙权一面派立信都尉冯熙去蜀地为刘备吊丧,等到冯熙回来后又派他出使曹魏,态度模棱两可,吴蜀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这时邓芝拿出当年诸葛亮那一套,他对孙权说:如果蜀先灭亡,那么魏国顺江而下,东吴也将不复存在。孙权沉默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与魏国断交,继续与蜀国联合。

诸葛亮后期的每一北伐几乎都与东吴联合作战,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孙权出合肥。第二次诸葛亮领兵攻击大散关(陈仓)未果,东吴引诱魏兵于石亭,大败曹休。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孙权入巢湖口,又派陆议、孙韶出淮、沔,围攻合肥新城。因此,为什么曹魏怕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一出,往往东、西方都有战事,魏国疲于应对。

这是诸葛亮第二个厉害之处,巧妙的外交手段,后期更是军事、外交相结合,屡次伐魏。那么诸葛亮在为人方面有什么厉害之处吗?有,而且很厉害。说不好听点,诸葛亮也是个权术家。

当时刘备帐下人才甚多,因此诸葛亮的地位不断有人挑战,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处理这些试图挑战自己的人呢?简而言之就是比自己厉害的避让,和自己地位平等的联合,地位不如自己的就直接打压。为什么这样讲呢?

当时法正主谋,引刘备入蜀,后刘备顺利取得川蜀,这时的法正在刘备心中中红的发紫,许多大臣都对诸葛亮说:法正仗着刘备的信任,作威作福,做了许多不法的事情。诸葛亮采取了避让的态度,他对众人说:当初主公外有曹魏之忧,近有孙权的逼迫,内惧夫人(孙夫人)之叛,处境非常困难。幸亏法正辅助,方才得以舒志,我们不应该说什么。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后法正病死,诸葛亮还是首相。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有俩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也是不服诸葛亮的,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处理李严的呢?

诸葛亮北上伐魏,请李严入汉中督运粮草。而汉中离陇右千里之遥,督运粮草是个苦差事,所以迟早会出事情。果不其然,后来李严督运粮草不力,怕诸葛亮责怪,于是骗诸葛亮退兵,又写信给刘禅说诸葛亮退兵是诱敌深入。后诸葛亮戳穿他的阴谋,然后率领群臣弹劾李严,最终罢了李严的官。

在这件事情上李严固然不对,但诸葛亮故意让李严督运粮草明显是居心叵测,而李严的反应只是过激罢了,诸葛亮以合理理由罢黜李严,这让李严无话可说,而诸葛亮则除去一大政敌。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对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呢?很简单,直接贬官或者流放。

当时蜀国官吏廖立自视才高,认为自己和诸葛亮才能差不多,更是耻于屈居李严之下。后廖立口出狂言,诽谤刘备,被诸葛亮废为庶民。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这就是诸葛亮厉害的第三个地方,权术。因此,综合来说,诸葛亮善于理政,精于外交,更通于权谋,典型的国相之才。那么诸葛亮有什么不厉害的地方吗?有。

诸葛亮拙于军事,这当然是相对而言,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所获,劳而无功。当初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向诸葛亮索要兵员及粮草,诸葛亮还在考虑汉中是否值得坚守,杨洪急谏道:汉中是川蜀的门户,即使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夺过来。刘备更是喊出了:即使曹操亲来,我也必得汉中!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直觉及军事指挥上不如刘备。

诸葛亮声望不如刘备,当时刘备回击刘璋,围困成都不下,呼诸葛亮来援。诸葛亮来援后成都仍然没有攻下。这时刘备邀请马超来援,马超投降了刘备。如果换成诸葛亮,马超不一定会投降诸葛亮。而后期刘备死后,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人物来投靠诸葛亮。因此,从号召力上,诸葛亮不如刘备。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都说诸葛亮是完人,很厉害,其实不是,诸葛亮也有优点和缺点。诸葛亮在外交、理政、权谋方面很精通。但是诸葛亮拙于军事,个人号召力不如刘备,因此诸葛亮只适合做刘备的下属,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你说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刘备称帝,诸葛亮是第一个带头劝进的。曹操称魏公,荀彧自杀而亡。因此在对汉朝廷的忠贞上,诸葛亮不如荀彧。关于这一点,也算是诸葛亮的污点吧。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对于一名三国迷心中的一代武侯,到底与真实有几分真假?

例如小说中著名的赤壁大战,除了“草船借箭”是转嫁孙权的故事之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精彩情节,皆为作者虚构。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当然了,在演义中是“气量狭小”的周瑜成心为之。

“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驾船自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曹操生性多疑没敢贸然出战,而对面的孙权见到此情况同样不敢再进一步。

于是,曹操下令放箭,孙权战船因受了箭,渐渐向一边倾斜,不得已调转船头,用另一面接箭。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如果说草船借箭跟关公斩华雄是异曲同工,那么周瑜的“气量狭小”则是天大的冤案。

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6岁。而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风流儒雅,讲求生活品位,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至于其气量,简直可以用宽容大度来形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刘备一次与孙权谈及周瑜,也说他“气量广大”。所谓“三气周瑜”,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却成为周郎身后数百年来的最大冤案。

从赤壁之战到周瑜仙逝,诸葛亮和周瑜根本没有碰过面,吊丧的反而是庞统。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