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匈奴到蒙古,为何中原王朝始终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从匈奴到蒙古,为什么中原王朝始终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一、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地处中原农耕区,以步兵为主要军事力量,在以骑兵明显占优势的匈奴、蒙古,包括辽王朝、金王朝、后金满清等北方游牧强悍勇猛的“马背民族”军事力量攻击下,显然处于劣势的守势,因而,防不胜防。所以,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先后击败六国诸侯 ,建立大一统的中国政权后,对于北方强悍的“马背民族”匈奴,仍然奈若何,只有采取修筑万里长城,并派长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率40万大军驻守,以抵御北方“马背民族”匈奴的侵扰。

后世各朝代,除盛唐、大元帝国疆域辽阔,长城已在遥远北方疆域之内,其余王朝,莫不加固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马背民族”的袭扰。

二、汉朝,初期因难与匈奴争雄,采用和亲政策,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应运而生。

及至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汉帝国,北匈奴势力大减,东汉大将军窦宪率军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西遁中亚、东欧,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始得缓解。

三、宋朝,始终受北方“马背民族”辽、金威胁,初曾以输送金银玉帛的“澶渊之盟”而与辽议和,相安无事百年;乃至北宋末徽、钦二帝及王室宗亲、皇后公主3千人,被北方继辽朝兴起的“马背民族”女真族大金军北掠五国城的“靖康之耻”发生,北宋帝国消亡。

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曾被女真族大金军追击,无路可逃,浮舟海上数月。

南宋最终亡于北方游牧“马背民族”横扫亚、欧大陆无敌手的蒙元帝国铁蹄之下。

终宋一朝,屈辱于北方“马背民族”辽、金,自称侄皇帝,输送金银锦帛求和而苟且偷生,颜面尽失, 历史铭记!

四、明朝,“土木堡之变”,堂堂大明帝国英宗皇帝朱祈镇,竟然被其祖上太祖皇帝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击败退居大漠的“马背民族”蒙古瓦刺部俘虏,惨不忍睹!

五、有目共睹,大明帝国,继任者为北方强悍“马背民族”女真人,终于圆了祖上女真大金国木有入主中原之梦,杀进山海关,进据北京,建立一统中原及中华天下的满清帝国。

仅供参考。

从匈奴到蒙古,为何中原王朝始终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远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摩擦冲突就已经开始显现,后来演变成愈演愈烈的战争并且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北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西伯利亚大陆,气候和生存条件恶劣,只适合游牧民族以游牧游猎为生,逐水草而居这样的生产方式具有不稳定性,不仅生产单一,而且对自然灾害的的抵御能力低。一旦遇到灾年,或者过了春季以后,游牧民族就必须面对生存物资紧缺的局面。而南方,封建王朝,农耕为主,气候适于发展各种植业,适于定居,生产方式和流通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利于食物等社会财富的积累,面对灾患的适应能力比游牧民族强得太多。可以说,气候和地理格局决定的南北生产方式差异导致的社会财富、食物的分配不均,是导致游牧民族不断南侵个骚扰的根本原因。

再说了,军事上,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在冷兵器时代有着天然优势,在古代,骑兵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战车和坦克,他们拥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尤其是后来马镫的出现,更让他们如虎添翼,而且,游牧民族,打战成本低,可以以战养战,他们有移动的羊群,打仗生产两不误,而农耕帝国却没有可以移动的农田。他们还没有固定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不必拘泥于领土城池的得失。农耕文明就不同了,步兵为主,受到机动能力限制,后勤负担太高,想当年汉武帝打匈奴,打得国家差点破产。而且受制于领土城池,主要只能依托城池堡垒等进行被动防御,而且防御战线太长,疲于奔命,经常被游牧民族找到破绽漏洞。游牧民族因为他们的生产生存方式,军人在军事素质上对游牧民族有优势,毕竟,一个锄头镰刀,一个弓马骑射,吃五谷杂粮到底还是比不过吃肉的。

地势上,北高南低,农耕低,游牧高,这就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别拿地利不当事,数数古今由北往南胜者不计其数,而由南向北能赢者,又有几何?

而造成游牧民族越来越强,封建农耕文明被碾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封建王朝走向大一统以后,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到了宋以后,为了能有效实现对国家的掌控,走向了重文轻武的道路,儒家思想慢慢洗去了南边农耕王朝的血性,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繁荣之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武力值滑坡的道路,他们强化了头脑,却弱化了四肢!

从匈奴到蒙古,为何中原王朝始终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这个问题简单说就一句话,为了利益。

多说一点,北方各族为了利益也在不断兼并,你知道汉代匈奴强盛,那时候没有女真么?没有契丹么?有,但是势力弱到不值一提。漠北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草原总有新的霸主。

如何解决北方这个威胁?没办法。汉人生产力不够,无法在寒冷气候生存,就没办法控制北方,也就永远只能让外族统治。

直到今天,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也远远不够,蒙古国也是弱的一笔。

从匈奴到蒙古,为何中原王朝始终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

这是因为中国的史书主要是由中原农耕民族书写的,史书把中原农耕民族写成了善良勤劳勇敢的人类,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写成了邪恶贪婪愚蠢的人类,史书中中原农耕民族欺负游牧渔猎民族的时候,被描述为中原王朝雄才大略积极进取的时代,中原农耕政权被游牧渔猎政权欺负的时候被描述为中原农耕民族奋起反抗抵御侵略的历史,史书是由胜利者写成的。

1.农耕民族占据了东亚地区最肥沃光热条件最好的土地,游牧渔猎民族只能占据着边缘苦寒或者干旱贫瘠的土地,他们要是真的强大为何在漠北苦寒之地啃沙子,留着最好的土地给农耕民族吃香喝辣?在饥荒或者寒潮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南下求生存,于是双方交战开始了。

2.和平时期的贸易永远是农耕民族获得贸易顺差游牧渔猎民族承受贸易逆差,农耕民族永远是奸商,为什么?物资丰富程度天差地别,农耕民族能生产人类需要的几乎一切,游牧渔猎民族只能通过贸易交换或者抢掠获得一些基本生活生产物资,例如铁锅,茶叶。

3.游牧渔猎民族也不是总是无缘无故的南下劫掠,除去天灾,往往是中原政权的残酷迫害压榨造成的后果,例如五胡乱华中的胡人有被中原农耕政权拉来的参与内乱的炮灰,或者直接就是被汉人抓来的奴隶,金代女真人也是被契丹族政权的残酷压榨而爆发,吞辽灭宋疯狂报复的,蒙古政权即是被金朝减丁和挑拨欺压而爆起,明末的女真也是被明朝的边将利用和血腥屠杀激变。

4.战争时期游牧渔猎民族也不会总是获胜的一方,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农耕民族获胜,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历史,蒙元和满清只是持续了不到四百年的时间,其它大部分时候农耕基本占据军事优势,能够守住中原核心区域甚至主动攻击游牧渔猎民族,匈奴突厥这类游牧民族就是被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逐或者同化的。

5.游牧渔猎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或者占据北方半壁江山时期,往往为了维护中原农耕收益与其它他的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交战,直至被中原农耕民族所同化,这是经济和政治文化双重影响的后果,从入主那天起他们就与纯粹的游牧渔猎民族划开了利益界限,甚至拉拢中原农耕民族与其他游牧渔猎民族开战。

例如鲜卑政权为了保护中原抵御柔然的入侵沿长城布置六镇兵力部署,大量汉人充当了戍边兵士,例如武川镇,隋朝皇族杨家和唐朝皇族李家,他们家族的军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蒙元政权与其它蒙古汗国长久的在北方草原和西北地区的拉锯战;满清政权与准格尔汗国持续一百多年的拉锯战,这些都客观上保护了中原农耕民族的利益,甚至中原农耕民族成了战争的主力,例如康熙大帝的西北绿营和八旗汉军火器军队是其击溃葛尔丹的关键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