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把高俅推上飞黄腾达之路的?

苏轼与高俅是主仆关系,苏轼把高俅推上飞黄腾达高位,属于阴差阳错,应该承认,高俅具有登上高位的才能,才能+机遇!

《水浒传》说的小苏学士既苏轼,因为苏父苏洵亦为大文豪,故称苏轼为“小苏学士”,《水浒传》这一点说的是真的;但对高俅是丑化了的,高俅并不在“北宋六贼”奸臣之列,《水浒传》将高俅描写成头号大奸臣,实则不然,高俅也就是一个宠臣而已。

大概,《水浒传》作者,屡试不第的书生,仕途无望,对高俅非科举正途上位高官,有些愤愤不平而嫉妒恨吧,所以将高俅描写成头号大奸臣。

苏轼,字东坡,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诗词散文,皆居一流,书法位居宋时“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高俅原为苏东坡的“小史”,类似现今“私人秘书”的家童,聪明机警,略有文识,诗词歌赋皆通,善蹴鞠;古代的蹴鞠,既今日足球运动的前身。

高俅而且会使枪棒,可以说文武双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小厮,用今天的话说,杠杠的“文艺少年”兼“少年武术家”!

苏东坡因政见问题,外放地方官离京时,将高俅推荐给皇亲小王都太尉王诜,因而得以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赵佶,深得赵佶赏识。

赵佶即皇帝位后,有意提拔高俅,奈其无科举正途出身,这是宋朝提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皇帝也奈若何;不似民间所说“皇帝金口玉言,说啥是啥,一言九鼎”,皇帝也不能破坏干部管理制度的!

于是,徽宗赵佶发挥高俅善枪棒的特长,派其到北宋抗金名将刘琦父亲刘仲武西北军中,以期获取军功予以提携,这是无科举正途的旁门佐道,“曲线救国”,高俅以此上位,后官至掌控禁军太尉高官。

高俅为人,知恩图报,位居高官,手握重权后,对老主人苏东坡家多有关照帮助,苏家有人赴京,殷勤接待,甚为热情,不涉及政治的问题,尽力帮助办理。

对另一个老主人,出力亦不小,刘琦成为手握重兵的高级军官,与高俅提携帮助,不无关系。

高俅登上飞黄腾达高位,当然得益于苏轼,但是,不可否认,高俅不具备登上高位的才能,如果是一介平庸之辈,也是不可能的!

仅供参考。

苏轼是如何把高俅推上飞黄腾达之路的?

高俅经苏轼举荐,从而飞黄腾达。

根据《挥麈后录》描述,苏轼担任翰林侍读学士时期,高俅为他身边的小吏,担任书写工作。高俅不仅擅长丹青,而且精通诗词歌赋。

后苏轼外调到中山府,准备将高俅推荐给曾巩之弟曾布,但被曾布拒绝,据悉是因为曾布认为高俅人品有问题。随后苏轼把高俅推荐给王诜。

王诜便是《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皇亲国戚,其妻为宋英宗之女蜀国公主。不过王诜人品有问题,王诜经常和小妾在公主面前为非作歹,小妾经常对公主不逊,后被宋神宗彻查。

《水浒传》中,高俅在王诜手下做亲随,一次去端王府送礼,因为善于踢球,被端王赏识,并留在身边。端王便是后来的宋徽宗。王诜虽然不得宋神宗待见,但和端王关系很好,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画画。

苏轼是如何把高俅推上飞黄腾达之路的?

作为《水浒传》中的大反派,高俅之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史书中却对其记载不详。高俅的发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的集中体现,他一生中得遇三位贵人相助,最终才走上飞黄腾达之路,而他所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正是苏轼。

△高俅

苏轼,高俅的第一位贵人

在史书中,高俅的出身记载不详,不过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则是曾布的儿子,因而这段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

△高俅

由此可见,虽不知高俅此人从何而来,但其曾为苏轼小吏之事应当属实。而因其写的一手好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加之为人乖巧,早年间也比较本分,因此应当是极受苏轼重用的一位小吏。

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至中山府,临别之际,苏轼还曾想方设法为高俅推荐去处。由此可见,苏轼应当对高俅是比较看重,至少是比较喜爱的。

△苏轼

苏轼为高俅寻找到的第一位下家是曾布,但是却被曾布所拒绝。于是苏轼又转而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另一位朋友,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

王诜,高俅的第二位贵人

这太尉王诜的身份可不一般,他乃是宋神宗的妹夫,也就是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父,高俅投身其门下,飞黄腾达已是指日可待。

△王诜

王诜身为驸马却又招蜂引蝶,长期冷落蜀国长公主,虽为宋神宗所不喜,但其身份毕竟不一般,当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加上王诜乃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因而与当时的端王赵佶却私交不错,两人时常私下切磋,因而经常有往来。

元符三年(1100年),高俅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根据《挥麈后录》中的记载,王诜与赵佶在等候早朝时相遇,赵佶想要修理鬓角,却忘带了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刀样式新颖,便夸赞了一番。王诜见赵佶喜欢,便说自己一共做了两个,家中还有一个没有用过的,早朝结束后便派人给赵佶送去。

△高俅

而替王诜为端王赵佶送篦子刀不是别人,正是高俅。高俅带着篦子刀来到端王府时,碰巧赵佶在题蹴鞠,高俅本身也是个蹴鞠高手,在一旁观看后便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赵佶或许是看到了高俅的表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便欣然上场,与赵佶对踢了一番。

高俅高超的球技引起了端王赵佶的喜爱,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王爷要人,而且只是个跑腿小厮,王诜当然无不应允,于是高俅转而便进入了端王府。

赵佶,高俅的第三位贵人

前文说过,高俅为人甚是乖巧,想必待人接物也不一般,因而很快便得到了端王的喜爱,成为了身边亲信。

△宋徽宗赵佶

而更为巧合的是,就在高俅进入端王府不久后,即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1100年2月23日),宋哲宗赵煦驾崩,因其无子,因而端王赵佶得以继位为帝,是为宋徽宗。就这样,高俅的身份再度水涨船高,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而且凭借宋徽宗赵佶的宠信,其在官场中可以说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宋朝虽然“重文轻武”,因而对于文臣的任职要求也极高,哪怕是最基层的县令,也要求必须是三考的进士出身,因而像高俅这样的王爷玩伴出身,想要进入文官圈子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武将相对于文官来说,任职的伸缩性自然也就比较大了,然而即使如此,没有边功,想要成为高级武官也是不可能的。

赵佶对于提拔高俅,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先是将高俅下方到基层,托付给守边大将刘仲武,用来给高俅“镀金”。而刘仲武也知道赵佶将高俅托付给自己的意思,因此只要有战功,必然少不了高俅一份。就这样,高俅凭借守边立下的“赫赫战功”,最终被提拔到了太尉的高职。《宋南渡十将传》有载“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苏轼是如何把高俅推上飞黄腾达之路的?

朱元璋能从贫民混成皇帝,只要努力,抓住机会,成功就不远了。个人要想取得很大的成就,除了能力,有能力是基础以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有贵人相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