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高俅到底什么关系?《水浒传》里说的是不是真的?

苏轼与高俅,是主仆关系。

《水浒传》说的小苏学士既苏轼,因为苏父苏洵亦为大文豪,故称苏轼为“小苏学士”,《水浒传》这一点说的是真的;但对高俅是丑化了的,高俅并不在“北宋六贼”奸臣之列,《水浒传》将高俅描写成头号大奸臣,实则不然,高俅也就是一个宠臣而已。

大概,《水浒传》作者,屡试不第的书生,仕途无望,对高俅非科举正途上位高官,有些愤愤不平而嫉妒恨吧,所以将高俅描写成头号大奸臣。

苏轼,字东坡,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诗词散文,皆居一流,书法位居宋时“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高俅原为苏东坡的“小史”,类似现今“私人秘书”的家童,聪明机警,略有文识,诗词歌赋皆通,善蹴鞠;古代的蹴鞠,既今日足球运动的前身。

高俅而且会使枪棒,可以说文武双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小厮,用今天的话说,杠杠的“文艺少年”兼“少年武术家”!

苏东坡因政见问题,外放地方官离京时,将高俅推荐给皇亲小王都太尉王诜,因而得以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赵佶,深得赵佶赏识。

赵佶即皇帝位后,有意提拔高俅,奈其无科举正途出身,这是宋朝提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皇帝也奈若何;不似民间所说“皇帝金口玉言,说啥是啥,一言九鼎”,皇帝也不能破坏干部管理制度的!

于是,徽宗赵佶发挥高俅善枪棒的特长,派其到北宋抗金名将刘琦父亲刘仲武西北军中,以期获取军功予以提携,这是无科举正途的旁门佐道,“曲线救国”,高俅以此上位,后官至掌控禁军太尉高官。

高俅为人,知恩图报,位居高官,手握重权后,对老主人苏东坡家多有关照帮助,苏家有人赴京,殷勤接待,甚为热情,不涉及政治的问题,尽力帮助办理。

对另一个老主人,出力亦不小,刘琦成为手握重兵的高级军官,与高俅提携帮助,不无关系。

仅供参考。

苏轼和高俅到底什么关系?《水浒传》里说的是不是真的?

答:高俅是《水浒传》里的第一反角。

《水浒传》“反贪官不反朝廷”主旨中的“贪官”,指的就是以高俅为代表的一大帮害人虫。

高俅在《水浒传》中出场最早,金圣叹在评《水浒》时说得很清楚:“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书中说高俅“最是踢得好脚气毬”,更兼“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亦胡乱学诗、书、辞、赋”,但“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他先是在东京城外帮闲,陪有钱的公子哥斗鸡玩马,风花雪月,后来得开堵坊的柳世权信,推荐到东京董将士家做事。

董将士嫌他是个破落户,担心他把坏风气带入自己家门,“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另造书信,转送给了小苏学士。

小苏学士也不欢迎他,再造一封信,转送入驸马王晋卿府里。

但是,高俅时来运转,合该发迹,奉驸马王晋卿命令,送一对羊脂玉做的镇纸狮子入端王府。

端王正在踢球,高俅适时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球技,得到了宠幸。

不久,哲宗驾崩,端王即位,是为徽宗。

高俅因此一步登天,当上了殿帅府太尉。

按照《水浒传》这种写法,苏轼和高俅其实谈不上什么关系,算是有过一面之缘吧。

但事实上,高俅曾是苏轼手下文秘,而且,两人有一定交情。

南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记:“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即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吏,颇具文采,得到苏轼的欣赏。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前途险恶,因为爱才,有意要为高俅寻一个好归宿,将高俅推荐给了曾文肃公——即曾布。但曾布以自己手下文书众多为由,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好朋友王晋卿。

《宋史》没有为高俅立传,众书对他的记载东一麟、西一爪,零零碎碎。

但《挥麈后录》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原因很简单,《挥麈后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名叫是曾纡,曾纡的父亲就是故事里出现过的曾布。

关于高俅的上位,《挥麈后录》只是以“逾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其甚厚”,“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寥寥数笔带过。

这其中还穿插了一个小插曲,即有人对高俅的升迁提出了异议,宋徽宗直接回怼说:“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

不过,根据《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琦传》中记载,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并没有公开说“因为高俅踢球踢得棒,所以就应该居高官、坐高位”,而是将他送到边塞锻炼,最后“以边功至殿帅”的。

有人因为高俅没有列入“北宋六贼”的名单内(注:六贼分别为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而《挥麈后录》又写他为人忠厚,知恩图报,“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候甚勤”,厚待苏家后人。所以,有些人认为是《水浒传》丑化了高俅。

这是不对的。

“六贼”之名,最早出于太学生陈东在宣和七年(1125年)的上书,他在书中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於前,梁师成阴谋於后,李彦结怨於西北,朱勔结怨於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於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当时的陈东只是太学生,对朝政了解不多,只列举和斥责了六个首恶人物而已。而高俅的忠厚,也仅仅限于苏家后人而已,对待其他人,却是随时都会露出吃人的本相。

宰相张商英曾劝宋徽宗“节华侈,息土木”,不要过度铺张浪费,耗损国库。高俅恶狠狠地参了张商英一本,要宋徽宗以行乐为主,斩杀张商英以儆效尤。

还有,《宋史•李若水传》载,高俅死于靖康元年,宋徽宗打算挂服举哀。李若水劝阻说:“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

应该说,李若水没冤枉高俅。

据《靖康要录》上载: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

他招募的士兵,以技艺工匠为主,不为了保家卫国、上阵杀敌,只为他个人打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记:高俅主持的军队水上争标竞赛,搞的全是杂耍百戏之类的花架子。

毫无疑问,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后来成为金人随心所欲宰屠的鼻涕军,高俅作为总领军政的头号人物,难逃其责。

一句话,高俅的罪恶,实与童贯等人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