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和其他国家的坦克,哪个更好?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恐怕算是最烂的,除了那些不怎么发展坦克技术的国家外。
对比上坦克大国,德国、苏联、美国,以及第二梯队的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的坦克无论装甲、火力、机动、战术运用和理论支撑都低人一等,就连战绩都拿不出手。
就说这个“哪个更好”的“更”字,难道让日本的坦克与“虎式”、“虎王”、“老鼠”PK吗?论PK,美国的M4和M3在太平洋的鬼子身上也算是找够了被元首撕裂的自尊心了。
所以这根本不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日本坦克如何烂的问题。
上图是1940年被德军缴获的法军69吨“夏尔2C”坦克,
日本资源紧缺、武器生产材料匮乏,甚至连支撑机械化的燃料都捉襟见肘。为了支撑战争,日本常年从国外进口钢材、燃料,这其中大部分又分润给了日本军政府的亲儿子海军马鹿。能留给陆军们的资源实在不多,二战的日本陆军待遇比起海军真的是差的可以。
所以日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钢铁为陆军开发特别重型的坦克,轻型化成了日本坦克的显著特点,抛开那些图纸中的XX吨妄念,实战中的日本坦克最终也不过当时中型坦克的档次,甚至还要轻不少。
对比下苏联的T35坦克,这类皮薄大馅的“重型”邪路,似乎成了日本重型坦克的设计标杆。
日本当年搞出的95“重战车”只有26吨,正面装甲35mm,侧面30mm。炮塔30mm,侧面25mm,使用了94式70mm战车炮做主炮,车体前方还安了个打37炮的小炮塔,后脑勺和菊花都安排了7.7mm几枪。但最大速度仅为为22千米/小时。与那些满山浪的他国同行比起来,还不如去死好了。
当然,这种数据在1935年其实还凑合,甚至并不落后,像同时代的坦克,什么T26啦、BT-7啦、哈奇开斯H39啦、雷诺R-35啦、二号坦克啦如果真对上95还真有点怂,但好歹你也得生产啊?只有4辆是因为自己都木有信心么?
这里需要区分下日本二战时比较泛滥的“95式轻战车”,这种轻型坦克算是日本军方比较满意的款型,它到1943年停产,生产了2348辆。
这种坦克只有7.4吨,最大速度40km/h,据说实际能在某些条件下飚到45km/h。有一门37mm主炮和2挺7.7mm机枪,装甲最厚只有12mm。
在诺门罕战役中,装备了35辆95轻战车的安岗支队通过大雨袭击了哈拉哈河的苏军阵地,缴获4门120炮,击毁苏军坦克装甲10辆,只付出了损失1辆95的代价。
然而这都是95很强的错觉,随后它们被苏军的坦克打得不要不要的。这个战绩只能说明起码在那个年代,日本坦克还没有完全烂到骨子里。
战争越往后发展,日本战车的设计和装备就越跟不上时代,具有1500台产量的97式中战车,以15吨的战斗全重对抗鬼畜们的坦克多年,25mm的装甲在二次大战后期P都不是。要不这车的名字“三菱奇哈”怎么听着像骂人呢?
97装备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但公路38、越野20km/h的速度在这个重量级别的坦克里实在拿不出手。装甲采用的是铬合金表面硬化板,30多mm的厚度只够防御远处的37炮。在美军发现了日本坦克薄皮小馅儿的秘密后,士兵们对这种东西的敬畏感直线下降,不光M4敢出来过把“虎式坦克”的瘾,连M3斯图亚特这种欧洲战场被评价为“不适合作战”的装备都能闪耀在贝里琉、瓜岛和塔拉瓦上空。
胆子肥了的美军后来还开始用“非制式反坦克武器”去对付日本坦克,比如枪榴弹、航空机枪、重机枪和喷火器等等,据说许多日本坦克往往受不住美式枪榴弹的攻击。
更搞笑的是,美军专门拍出军教片,教导军人如何用水壶反日本坦克,例如95轻战车炮塔转动时,会露出一个可以正好卡水壶的缝隙,丢进水壶此坦克的手摇炮塔即傻眼。只不过美军一般不考虑这种无聊的问题,一辆M4就能耍无双了,前提是守好那些自爆的JAP。
不过日本人还是颇有些聪明才智的,比如说“水陆坦克”,或者说“两栖战车”,日本人的技术就挺不错。
他们造出了“特二式内火艇”,这种装备由前后浮箱和坦克车组成,在水中由后部的螺旋桨驱动,挂上浮箱就是快艇,摘掉浮箱就是坦克。美国人调查日本装备时谁都不看,唯独对这种东西非常感兴趣。
最后放上一张虎王洗脑。
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和其他国家的坦克,哪个更好?
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坦克的水平和欧洲西方国家是相等的。德国主要装备二号坦克和三号坦克,美国最先进的是M3轻型坦克,苏联是BT-7快速坦克,闪电战还只是雏形,各国的坦克仍然被大量用来支援步兵。与其他国家的坦克和战术理念相比,日本的八九式和九五式坦克并不算落后。
图为八九式坦克
但是,战场环境和对手的不同很快就是的日本坦克和欧洲坦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线。随着德国快速的发展坦克,英法很快就装备了诸如玛蒂尔达、夏尔这样的重型坦克,苏联和德国也开始少量生产T-34和四号坦克,快速的更新换代使得欧洲坦克的发展十分迅速。
图为夏尔B1坦克
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军队的对手中国仅有一些少量的轻型坦克,横扫东南亚的过程中,日本军队的步伐也没有因为美国的坦克受到干扰,这使得本来和西方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日本坦克发展很快就慢了下来。并且,日本严重缺乏战争资源,贫瘠的矿产和石油根本不足以支持日本大量生产坦克并组建装甲部队,这也是日本坦克科技树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图为谢尔曼和缴获的日本坦克
而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军当道,所有战略资源都开始向海军倾斜。本就因为钢材少省吃俭用的日本军队更不舍得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发展中型和重型坦克。而相对的,不会因为资源受到限制的美国很快就发展到了M4谢尔曼坦克,可以说形成了鲜明对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