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诸葛亮千古美名,世人敬重,得益于四大古典名著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良臣贤相,而非军事家。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

因为,《三国演义》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而诸葛亮作为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

忠,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仅供参考。

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后世对诸葛亮的评论如此高?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真的没有什么功绩可吹捧!

诸葛亮值得吹捧的仅仅是赤壁之战中作为刘备的外交使节促成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成功是孙吴的功劳。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被刘备冷藏起来了!

刘备进军益州是庞统同行!

汉中之战,是法正协同刘备指挥!

夷陵之战,刘备别开诸葛亮亲自挂帅!

诸葛亮的作用是刘备驾崩后显示出来的。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执意北伐,结果没有一次不是无功而返。

纵观诸葛亮一生,真的没有功劳值得炫耀!

那么,诸葛亮在历史上如此高的地位从何而来呢?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诸葛亮自己和那些文人墨客吹起来的!

下面列举四个方面的事例说明:

一,诸葛亮借《出师表》自吹自擂。

单从《出师表》的角度看,确实感人!

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们和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结合史实读《出师表》,大家就会明白《出师表》信口雌黄,满纸荒唐。

举两例说明:

其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三人并不是也查找不到刘备提拔这三人的证据,这明显是假话,是糊弄人的。

特别是摆在最前头的“郭攸之”,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无论是阅读《三国演义》,还是阅读《三国志》,都很难找到这个人。

这样一个不出名的人,连刘备没有见过面的人,却谎称是刘备提拔的人,而且是为刘禅准备的人才,这不荒唐吗?

大家知道,刘备重用的人是魏延。

刘备放着张飞不用、赵云不用,而单单让魏延戍守汉中,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对刘备重用的魏延,诸葛亮不但没有重用,反而百般打击。

李严也是刘备提拔重用的人才。

刘备托孤李严,让李严主管军事,最后也被诸葛亮寻找理由处置了!

其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这是假话,军事上的事情,刘备托孤时明白无疑地交代过,由李严负责。

二,陈寿的《隆中对》让人误读

陈寿在诸葛亮传记中提到“隆中对”,主要是说明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预判,后世为了抬高诸葛亮,以此把诸葛亮吹成了神人。

其实,我们结合当时三国的背景来读,‘隆中对’谬误百出。

之前的回答我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今天再举一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是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势后所推出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乐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驾崩,诸葛亮不断率领“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有哪一次是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不断北伐中原,最后不但没有完成霸业,振兴汉室,反而是让蜀汉百业荒废,民不聊生,最后连诸葛亮自己也累死了!

三,唐宋诗人的吹捧,让诸葛亮震铄古今。

诗圣杜甫写诗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其中“两朝开济老臣心”,与史实出入很大。

诸葛亮辅佐刘备仅仅是在荆州的时候,出了荆州,到了益州,诸葛亮就是个“打酱油”的。

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禅,也看不出“老臣心”。

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日子,每天忙于战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辅佐刘禅,而是将刘禅关进皇宫,派董允监视起来了!

四,《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吹成了神。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说过:“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比较起来读,鲁迅所言十分贴切。

简单列举两例佐证。

其一,祭东风,火烧赤壁,这个故事将诸葛亮吹成的神仙。

“祭东风”是不可能的事情,无需赘言。

“火烧赤壁”,不关诸葛亮的事。

“火烧赤壁”最早是黄盖提出来的,实现火烧赤壁的计谋是周瑜亲自操盘。

其二,刘备东吴娶亲以及锦囊妙计。

刘备东吴娶亲,是刘备执意要去,相反诸葛亮认为太冒险,反对刘备东吴娶亲。

刘备东吴娶亲,根本没有带上赵云,也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也不要锦囊妙计。

因为东吴娶亲是孙权害怕刘备日益发展的势力,想通过联姻的形式巩固孙刘联盟。并不是周瑜想出的馊主意。

后来周瑜知道刘备到了东吴,倒是想控制刘备,孙权没有采纳!

刘备从东吴回荆州,是日夜兼程,东吴不但没有派兵追杀,反而是孙权带着张昭、鲁肃等重量级官员送到江边,而这些重量级官员中恰恰没有周瑜。

综上所述,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功绩值得吹捧,诸葛亮的崇高地位,完全是胡编乱造的几篇文章吹嘘起来的。

以上所列举的事实来源于《三国志》!

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毛宗岗说:三国演义有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还有智绝诸葛亮。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了最聪明绝顶的人物。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绸缪运筹之中。

但是我们喜爱诸葛亮,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绝顶聪慧,更重要的是,我们喜欢诸葛亮的精神。

喜欢他忠于自己的初心,从三顾茅庐,隆中策对提出兴复汉室的理想之后,他的一生,巧借荆州也好,七擒孟获也好,六出祁山也好,便都是为了理想奋斗一生。

还有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三分天下,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东吴占有富庶的东南,只有蜀汉是地广人稀,势力薄弱,可是诸葛亮却以微弱的地盘,以攻为守,主动出击。

当然,还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生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忠臣良将人人敬,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特别是平民百姓,此风尤甚。

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谢谢邀请。

位高权重而不弄权专政,权倾朝野却心系兴复汉室。仅仅这两点,古往今来就鲜有大臣能做到。

其实,诸葛亮真正受到重用的时候,已经到了刘备晚年了。刘备早年并不是很重要诸葛亮。虽然刘备在荆州的时候,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隆中对》定天下三分,也绝非杜撰。诸葛亮也感到了刘备的诚意,答应出山辅佐。但诸葛亮初到刘备账下的时候,只是跟随刘备而已,没有任何官职,基本上算是个储备干部吧。毕竟当时刘备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不给诸葛亮安排工作也可以理解。这期间,诸葛亮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当时的刘备想要联合孙权的话,出使东吴的人选还真非诸葛亮莫属。因为一来诸葛亮出身名门,又跟南阳的本地士族有着密切的联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任职。因此,诸葛亮是出使东吴的不二人选。诸葛亮也不负众望,在东吴舌战群儒,把孙权拉向了主战的方向,再加上周瑜主战,这才使得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至于赤壁之战,就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了,毕竟当时诸葛亮只是刘备的谋士而已,既没权利也没官职。而赤壁之战的主力又是东吴军队,总指挥也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

直到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独占荆州,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这才任命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军事中郎将是个什么职位呢?这个职位是刘备为诸葛亮首创的杂牌官职,品阶很低,大概是正七品上下的样子,具体负责的项目也跟军师没什么关系,当时诸葛亮主要负责的是零陵,贵阳,长沙三地的税收。说白了就是刘备让诸葛亮搞后勤去了。

后来,庞统更受刘备信任。所以,刘备入川的时候,带的是庞统而非诸葛亮。庞统死后,诸葛亮入川辅佐,但仍不受重用,此时的刘备更信任法正。法正死后,诸葛亮仍然不受重用,所以当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最终身死麦城之后,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时,仍然没带着诸葛亮。直到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烧没了蜀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那点家底之后,侥幸逃脱的刘备就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这才有了白帝托孤的桥段。可以说,与其说是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不如说刘备已经没有更好的人选可以托孤了。诸葛亮可能也有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吧。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力辅佐后主刘禅,对内施行军政一体,对外一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重新结盟,二是七擒孟获,稳定西南。解除了蜀汉的这两个危机之后,诸葛亮便开始了明知必败但又不得不为之的北伐之路。直到公元234年10月,病逝于北伐的军营之中。结束了他令人即崇敬又唏嘘的一生。

诸葛亮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主要原因是在他主政蜀汉之后。可以说,白帝城托孤即是对诸葛亮的肯定,也是对他一生的桎梏。因为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心系家国天下的国士,刘备的托孤,等于是把他推上了不死不休的兴复汉室之路。益州之地本来就不富裕,就如同他在《出师表》里说的:“益州疲弊”,而现实又无法给诸葛亮充足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因为朝野之中的益州土著,荆州派,刘备嫡系三派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诸葛亮不得不用不断的北伐来缓和内部的矛盾。然而,面对强大而稳定的曹魏政权,连诸葛亮自己都知道凶多吉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为了刘备的托孤,他也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一次失败了,就修整一下继续出发。再次的失败也只是下次继续失败的开始。诸葛亮没有其他的选择。到了北伐后期,诸葛亮为什么要制造木牛流马?因为蜀汉的军队少到已经分不出兵来专门搞后勤了,而一个木牛流马可以装下一个士兵三个月的口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的蜀汉军队里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如今有很多人致力于木牛流马的研究,希望能恢复这个传说中的运输工具,也有人认为“木牛流马”就是手推车。其实无论“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木牛流马的驱动力只能是人。也就是说,蜀国的军队是推着自己的口粮行军的。这在古往今来的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是难以想象的画面。那一种什么样的让人无比心疼的悲壮情景?

后来,邓艾抄小路突袭成都时,成都已经是一座几乎不设防的城市了。而刘禅要做的,只能是痛痛快快的出城投降。对蜀汉来说,灭亡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无比悲壮,但自始至终,大权独揽的诸葛亮都没有想过谋朝篡位的想法。自始至终对蜀汉,对刘禅都是忠心不二。他为了先帝的一句嘱托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尽心辅佐的忠诚,这种一诺千金的品质,正是后世的统治者们梦寐以求的。

诸葛亮可能不是三国中最好的谋士,也可能不是统帅指挥能力最好的,也可能不是最会治理国家的。但他却是三国中最忠诚的权臣。这也是他备受尊崇,评价甚高的原因所在。

所谓“圣人”,未必是“人生完人”,也未必是“最终赢家”,但他一定是“道德完人”。诸葛亮做到了,所以他成了“圣人”之一。

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敬重?

謝邀,诸葛亮宣傳得家喻户晓因为二大原因。第一是小说的艺术夸张力足以胜过任何时代的史实记载。笫二是早先的讨饭帮是诸葛亮的隐形耳目。这些人演变到明代讠后变成了茶馆,说书楼,广为傳佈。作者集几代人的囗囗相傳结合史料梗概形成大作。

三國时代百姓是痛恨杀伐的,蜀國人丁稀少,无以为兵,沒心思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当时的著作难以寻觅。

自从三阈演义問世后,经说书人广为推广,越吹越神了。

沒有电影,电视的时代,光屁股小孩也听三國,爬窗子,赶也赶不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