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当然,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事实上的宰相,而且是首席宰相!
丞相、内阁首辅是官职。
宰相是指不设丞相职务时,行使丞相职权、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一、丞相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帝王处理政务。
秦、汉相沿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汉末“挾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历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贤相、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等。
二、宰相,历史上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因而不设丞相一职。
但皇帝综理军国大事又忙不过来,唐太宗时,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为避免集权,设置多人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太宗亲信重臣李绩,成为历史上“同中书门下”第一人。
三、明朝建国之初曾设置丞相官职,因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威胁,以谋反案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丞相一职。
但皇帝难以处理纷繁的政务,于是,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多人分散权力行使丞相职权,形成事实上的宰相;后期设内阁首辅大学士,就是实际上的首席宰相。
仅供参考。
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前年热播的某部电视剧中,有一段台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由于朱元璋废了“中书省左右丞相”,明朝再无“丞相”这一官职,所以很多人对明朝的印象就是没有“宰相”了。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准确的。
因为所谓“宰相”,是指对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某位官员并不是一定要被冠以“丞相”名号,才算是“宰相”。
打个比方说,一个省的长官,清朝称巡抚,汉末则叫州牧,清朝巡抚权力远不如东汉末年的州牧。但我们不能因为清朝一省最高长官不叫州牧,权力远不如当年的州牧,就说清朝没有省级最高长官了吧?毕竟巡抚和州牧的职务名和权力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工作职责是类似的,都是代中央管理一省要务的最高长官。
明朝首辅和宰相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这个职务设立之初,权力非常大。西汉早期的丞相,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待遇,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了,所以皇帝很快就开始限制丞相的权力。
具体来说,就是把相权收回一部分,转交给其他人。用内朝官管外朝官,用自己的心腹架空丞相。
那么,心腹指得是什么人呢?
每个朝代还都不一样。
西汉从元帝开始,“真宰相”是大将军,正经的丞相只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
东汉时期,丞相这个职务直接就没有了,所谓的宰相变成了“三公”。后来,皇帝又剥夺了三公的权力,导致三公坐而论道,一切政务全归台阁处理。
于是尚书台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就变成了真宰相。当然,东汉后期曹操又恢复了丞相,这属于特殊情况。
唐朝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一样。唐朝前期的宰相叫“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但皇帝觉得宰相们的权力太大(这已经是“群相制”了) ,便就跟当年的东汉一样,又把原有的三省长官虚位处理,朝廷的真宰相变成了“同中书门下二品”、“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而这些职务,理论上可以授予任何官员,哪怕是九品芝麻官都可以。
从这种变化就可以看出,其实唐朝虽然有宰相制度,但唐朝宰相也是样子货。而那帮真宰相并没有制度保障,皇帝说撤就能撤,这与明朝的大学士,其实没多大区别。
晚唐以至五代,军阀政治达到顶峰,唐朝中前期确立的宰相制度彻底废了,变成了枢密三司各有职衔,而宰相不过是虚位而已。这就又变得跟汉末一样了。
时间来到宋朝。宋太祖收藩镇兵权后,宰相制度又得以恢复,但宋朝跟唐朝一样,朝廷正经的宰相都是虚衔,相权实际掌握在二府三司手里。后来宋神宗改革,废除了二府三司制,恢复了正副宰相制,但没过多久,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又被“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取”取代了。
再来说明朝内阁。
朱元璋废丞相后,皇权、相权一手抓,把他累的够呛。后来的朱棣觉得这样不行,就设立了内阁制度。
起初,内阁没什么权,大学士只是五品,具体工作就是辅佐皇帝办公,相当于秘书。这就跟汉朝的“尚书”,唐朝的“同中书省下二品”是一样的概念,都只是皇帝的临时秘书。
后来皇帝开始偷懒了,于是内阁权力就大起来了。不过,这时候让一群五品官去管六部尚书那些二品官,部长们肯定不听话,肯定会产生政令不通的问题。于是后来的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干脆让六部尚书、侍郎等高品级官员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如此一来,内阁成员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权力也增强了。
但面对文官集团的坐大问题,皇帝也是寝食难安,于是明朝皇帝想到了一招,即仿效当年的汉唐,让宦官集团制衡文官集团,把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让宦官和文官形成了制约局面,导致明朝的文官集团经常被太监欺负,画面极度难堪。
但是,像这种难堪局面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别的朝代也一样。比如说汉朝,到底有几个正经宰相是有实权的,恐怕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汉朝的尚书一开始也是秘书,但后来干着干着就变成了宰相,主管行政了。刺史一开始只是管监察,但干着干着就变成地方行政官员了。还有唐朝,三省长官是最初的宰相,但干着干着就让临时宰相取代了。终唐一朝,到底有几个实权宰相是三省长官,恐怕也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咱们国家历史上,很多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和纸面上的规定,完全是背离的。汉唐的宰相制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如果要问明朝大学士是不是宰相。我可以明确的说:从制度上来说,不是!因为明代的丞相早在太祖朝就废掉了,而且朱元璋也不允许后世皇帝设相位。但如果以权力而论,那么明朝后期由尚书、侍郎充任的大学士就是宰相。
换而言之,如果明朝大学士不是宰相,那么汉朝的尚书,唐朝的“同中书省下二品”同样也不能算是宰相。因为他们也没有宰相应该有的一些待遇,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相”。
但如果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不能称之为宰相,那咱们的历史上,还有宰相吗?或者说,还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宰相这个职衔的?也就是既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实的?
总的来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宰相,要分具体情况,要分人。这就跟开头提到的某热播电视剧中的台词一样:李达康当县长,那县长就是一把手,李达康当书记,书记就是一把手。到底谁是一把手,不是看职位,而是看人。是政治实力到位才做得宰相,而非宰相本身能带来足够政治实力。
西汉的开国功臣申屠嘉,在汉景帝时期担任丞相,这是妥妥的宰相了吧?可他居然被晁错气死了。而当时的晁错仅仅只是一个俸禄一千多石的内史。晁错当时有皇帝支持,他就是能压制着申屠嘉。你说气人不气人?
还有张居正,你说他和胡惟庸比,到底谁的权力更大?胡惟庸是丞相,也是真宰相,但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未必比张居正这个不敢以宰相自居,时时要受太监冯保限制的内阁首辅大。
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首先谢谢邀请。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代以内阁大学士行使宰相职权,而清代以入主军机处代行宰相权力,自秦以来,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在明朝正式走入历史。皇帝彻底走向“独裁”皇权在明清两朝达到巅峰。
应该说,封建时代宰相的权力是一个渐渐缩小过程,秦汉两代宰相权力最高,是独相制。可以开衙建府。有自己的属官和幕僚。宰相坐而论道事归台阁。隋唐以后就是群相制,中书,门下,尚书分立。彼此互相牵制。各办各的事。两宋以后宰相的再也没有坐而论道的权力。财权,兵权都已经不归宰相。朱元璋以后就废相了。
从现实角度来说,明代内阁的首辅就是宰相,入阁即拜相,这是群臣包括皇帝在一个不言自明 公认事实,而就权力而言。则是大大不如前朝,宋代宰相富弼敢对宋英宗说,“伊尹之事,臣能为之。”而明朝即便张居正想都不敢想。具体到明朝的首辅而言。那也得分人看人,张居正肯定是“权相”。而嘉靖时期,严嵩肯定不是权相。明初最强“三杨”内阁大概就是皇帝的秘书、明朝首辅的看人不看位,只要有政治实力才能做到实权“宰相”。历史上公认的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在朱元璋手底下,他手里的权力能高过嘉靖手下的徐华亭?宰相本身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还得看人,看皇帝是否强势。
明朝内阁大学士不过五品官,大学士为兼衔,位不过五品。到英宗二次登基以后,才有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分。而职责上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罢了,以后兼六部尚书才具有实权,明朝还有一个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有一个和内阁平行机构司礼监,甚至犹在内阁之上。票拟之权在司礼监。明朝的内阁始终是“无名”。归根结底,明朝的首辅不是宰相,也没有宰相的权力,甚至居于司礼监之下,没卵的太监更像宰相。强势如张居正也不敢自称“宰相”。明朝就是皇帝独裁,内阁与司礼监共同执掌宰相职权。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首辅明朝官名。亦称首揆。首揆即首相,揆,掌管,管理。宰相为总百事之官,常数人担任,居首位者称首揆。
首辅明朝对内阁首席大学士之习称。
嘉靖 (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隆庆 (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与万历 (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
首辅职权重于宰相、主持大政,次辅不敢与较。
清朝军机处之领班军机大臣职权较重,一般皆称首辅。
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只能说像宰相,不能说是宰相。
宰相不是一个官职,确切说它是一种职能,即独立的决策权,尤其是行政决策权。历朝历代承担宰相职能的官职,名称都不尽相同。
比如秦朝和西汉就叫丞相,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都是由尚书令、尚书仆射来掌握最高行政权,到了唐朝,宰相的职能最初由三省承担,后又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承担,宋朝比较复杂,先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又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梳理一下就是,从秦汉到宋朝,宰相的职能不断被分割细化,这还没算上掌握财政权和军事权的高级官员。
到明朝,这种趋势发展到极致,就是从官制中废除了宰相这一职能,皇帝与六部之间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决策官员或机构,而是皇帝直接对六部长官下命令,事实上是皇帝将行政决策权纳入到皇权范围内。
而明朝包括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其实从本质上都不具备宰相的职能,他们不过是皇帝内侍机构或秘书机构的临时合法化。他们只拥有票拟权,即建议权,没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而且这种建议权也是依附于皇权的。包括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说到底是皇帝怠政,导致他们被迫承担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决策职能,而不是他们本身就具有决策权。
所以,明朝的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大,但也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即使有,也不算是真正的决策权,而是依附于皇权的加强版建议权。
明朝内阁首辅是事实上的宰相吗?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明代政治制度和以往朝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一大倒退,就是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总揽朝纲,内阁首辅代行了宰相部分职权。但首辅绝不是宰相,和宰相有很大的差别。
(明代首辅张居正)
“宰相”的前世今生我们经常说帝王将相,宰相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中居于非常显赫的地位,为辅佐皇帝的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宰相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祭祀与战争,祭祀就要宰杀牲畜,在先秦时代,为天子诸侯和贵族家庭管家的都称“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变为郡县制,皇帝家的管家“宰”就变成了整个国家的“大管家”。“相”是“副”的意思,“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大管家。
自从有了宰相,“皇权”和“相权”的划分就成为历朝历代的大问题,皇帝和宰相的权力分配关系到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在汉代,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宰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相当于副宰相。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其下有十三个部门,即“十三曹”,统管国家的大小事宜。相比而言,直属于皇帝的机构只有“六尚”,大部分职能是管皇帝私人的起居生活,只有“尚书”是皇帝的文书秘书。由此可见,汉代宰相的权力之大。
到了唐代,宰相的权力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享。中书省负责拟定皇帝诏令,送到门下省进行复审,没有问题后,再送达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之下就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可以称为宰相。
由皇帝发出的命令,如果没有经过中书、门下的拟定和审核,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时代,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唐代,皇帝的权力也受到了相当的制约,而宰相权力进行了分化。
(唐代名相房玄龄)
宋代时宰相权力进一步低落。虽然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地位重要,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合称“两府”。而且中书省还管不了财政,财政由户部司、盐铁司和度支司掌管。宋代还设立了“考课院”把原属宰相的用人之权也分出去了。
(北宋名相王安石)
到了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然沿袭了前代做法,设立了中书省为宰相机构,宰相称为丞相,有左、右两员,丞相之下设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属吏。先后担任丞相职务的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可是好景不长,朱元璋觉得这些丞相碍事,侵夺了他的权力,找各种借口把他们都杀了(徐达主要为武将,在中书省时间不长,是个例外)。
洪武十三年(1380),因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提高六部地位,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直接向皇帝负责。由此,朱元璋以皇帝身份兼顾宰相职务,宰相被废除,并告诫子孙不得恢复。
明代独创的内阁制度宰相被废除了,但宰相的活儿还得有人来干。朱元璋想到的办法是设立秘书职位来帮助他,担任秘书工作是一些翰林院学士、讲官,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内廷的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和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阁臣(辅臣)被称为“内阁大学士”,排名第一位称为“首辅”。这就是明代创立的内阁制度。
内阁大学士在明代不同时期对朝政的影响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内阁首辅之所以被称为无宰相名头的宰相,实在是由于明代内阁制度演化的缘故。
在朱元璋、朱棣时代,皇帝自己处理朝政,口头吩咐内阁大学士代笔批答奏章,阁臣是名副其实的皇帝秘书,并没有决策的权力。但时间一长,后面的皇帝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亲裁政务,慢慢地就把部分权力过渡给了阁臣。
臣下的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出具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并附在奏章上,送给皇帝裁决,称为“票拟”。皇帝看到票拟后,一般不做什么改动,就把这小纸条撕了,亲自用朱笔抄下处理意见,名为“批红”,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到明代中后期,一些皇帝更懒、更无心政务,甚至把批红的权力交给司礼监太监做,导致大臣们都要仰太监鼻息,形成太监干政的局面。内阁大学士真想把控朝政,也必须先勾结太监,因为太监掌握了代替皇帝批红的大权。明代最有名的首辅张居正也要勾结太监冯保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明代首辅杨士奇)
首辅与宰相大有不同作为皇帝的秘书,阁臣官阶很低,只有五品,而六部尚书则是二品,不过后来阁臣都由六部尚书和曾经担任讲官(皇帝老师)的翰林学士来兼任,地位就尊贵了,以尚书身份兼内阁大学士,自然比一般的六部尚书地位要高。阁臣中的首辅隐然成为最高政府首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宰相,但首辅和宰相仍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办事机构和属官不同。历代宰相都有自己的官署,唐代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初有中书省。宰相官署有一大批属官,比如唐代中书令下面的中书舍人,门下省侍中下面的给事中,明初中书省也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属官。而明代首辅手下的人员只有一些管理文书档案和抄写文书的属吏。
第二,品级不同。宰相是位极人臣的职位,在汉代属于“三公”之一,在唐代,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都是三品官(第一、二品官是荣誉职位)。首辅因为是翰林学士,品级只有五品,甚至更低,后来地位尊贵也是因为担任阁臣之前常常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或吏部尚书,然后以兼任某某大学士的身份入预机务。
第三,职权不同。前代的宰相有决策政务和执行政务的权力,是最高行政首长。明代首辅从理论上说,只有向皇帝提供建议的权力,属于皇帝的秘书和顾问,所有裁决权都属于皇帝,并不负行政上的责任。当时负有行政责任的是尚书六部。只是因为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势日重,侵夺了部分皇权,才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并关注我的帐号@听三哥说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