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有没有退休金?

古代官员退休,历朝历代的待遇不同。

古代官员退休,称“致仕”、“致事”、“致政”,意既“还禄位于君”,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

一.退休年龄,自春秋战国始,为70岁,至明清为60岁。

也如现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辞职”、“辞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贤臣良将、理政武功优异者,“延迟退休”。

二.退休待遇

(一)政治待遇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退休尊称“国老”,一般官吏尊称“庶老”。

唐朝,官员退休要举行欢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员,仍可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员仍可晋衔升级,参与朝政,只是比现职少了实权。

明清时期,官员晋升一级退休,业绩优异可晋升二级,退休后仍保持原职级礼遇,参加祭祀、宴会等。

(二)经济待遇

汉朝,二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后予以1/3俸禄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退休官员委以“顾问”类虚职供养起来。

唐朝,功臣元勋,退休时皇帝特批原俸全额养老金,类似今建国前参加革命离休老干部;五品以上官员半俸养老金;六品以下官员予以养老田。

宋朝,无论现职、退休官员,待遇为中国历史之最优,退休官员晋升一级原俸全额养老金,退休后仍可晋级加俸。

明清时期,明初原俸养老金,很快取消,“家贫不能自存者,月给米二石,终身”。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