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张作霖原本也是土匪,受清政府招安,成为官军,清政府利用其熟悉匪情,命其转身剿匪。
辽西巨匪杜立三,世代为匪,常身带长枪一支,短枪两把,枪法准,人凶猛,老巢在辽西新民府、辽阳府、广宁府交界处,辽中县于家坊镇青麻坎,高墙厚院,碉堡坚固,昜守难攻,眼线密探众多,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人枪众多,模行辽西,被清政府视为重患,奈何不得。
杜立三,凶猛残暴,幼时父亲被政府剿杀,长大成为匪首,得悉父死与其叔挺刑不过招供有关,毫不留情枪杀其叔一家。
张作霖接受剿灭杜立三任务后,深知凭自己实力硬攻不行,必须智取,于是以结拜兄弟有福同享,共襄大义正途,用新民府名义商谈招安事宜,杜立三生疑不肯前来。
张作霖再生一计,说请杜立三族叔、乡绅杜泮林,并假设招安委员相见约谈,杜泮林深信不疑,于是亲书相约。
杜立三接信后,果不生疑,率十余马队卫士赴新民。
张作霖待杜立三启程后,密派军队于中途设卡,断其退路,大部队包围杜立三老巢。
杜立三到达新民府,张作霖以招安委员名义,设酒席接风,先将卫士另室分开安置,孤立杜立三,遂生擒杜立三。
张作霖随即赶往杜立三老巢青麻坎,在强大攻势下,喊话声称杜立三已就擒,匪众群龙无首而瓦解。
张作霖剿灭杜立三,虽然为清政府所赏识,升官封赏,但不择手段残杀原同行兄弟,为义字当头的原同行兄弟及社会所诟病!
杜泮林原以为政府、族侄杜立三做好事,被利用致杜立三丧命,深感自责。
仅供参考。
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杜立三是辽中县青麻坎人,原名杜国义,乳名立子,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叫他杜立三,他在闯荡江湖的初期,就是以这个名字报号的。
【杜立三】
杜立三的家庭也不一般,父亲杜宝增,叔父杜宝兴、杜宝善和杜宝旺,不是马胡子就是寨主,杜立三的母亲周旋于各胡匪之间,很吃得开,是许多土匪的干娘。杜立三的叔父杜宝兴被杜立三枪杀,他的父亲和另外两个叔父,都是被官府捉拿并砍了头的。
如此出身,造就了杜立三彪悍的性格,他不喝酒,不赌钱,不吸鸦片,最喜欢马和枪,精于骑射,十七岁就敢拿一条假的木头手枪抢劫官府的粮船,后来力量壮大,就公然设卡,收起过路费来了。
张作霖在没有受到清政府招抚之前,依仗自己的人马比杜立三多,势力比杜立三大,曾经收缴过杜立三手下一小股土匪的枪支,惹恼了杜立三,杜立三手下的人数虽少,但是非常悍勇,打得张作霖落荒而逃,一直追到镇安县,请求当地一个大地主人称汤二爷的保护,汤二爷官匪两边都吃得很开,势力不小,他出面调停,张作霖和杜立三就都认了汤二爷为义父,两人义结金兰,成为兄弟。
【青年张作霖】
光绪二十九年到三十年间,是杜立三势力急剧膨胀的时期,他自称“马上皇帝”,当地人都叫他“杜大人”,他因此愈发不可一世,欺男霸女,抢劫杀人,无所不为,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密告殷鸿寿,让他会同已经被招抚的张作霖捉拿杜立三,并就地正法。
张作霖接到这个命之后,有些踌躇,因为杜立三本人枪法极好,能使双枪,并且防卫十分严密,最后他打算用计将杜立三诱杀。
【徐世昌】
当时他和杜立三是结义兄弟,因此用结义兄弟的名义派人去青麻坎,说是奉天总督要招抚杜立三,请他来新民晋见专员,好预备一切。但是杜立三为人机警,认为此事凶多吉少,就没有去。
张作霖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请杜立三的同宗叔父杜恩波出来,杜恩波深得杜立三的信任,张作霖满嘴好话,又送了很多礼物,把杜恩波请到新民,引见给殷鸿寿,证明招抚一事确属真实,杜恩波被张作霖欺骗,信以为真,就给杜立三亲自写了一封信,杜立三终于决定前来新民。
在动身之前,杜立三做了严密的布置,又精选了十三名护卫,让宋庆濂带领,去了新民府,谁想新民府中,张作霖又有更严密的布置在等着他呢!
【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做了其他布置,自己只带了两个随身护卫去接杜立三,杜立三看他如此轻车简从,大为惊讶,当日张作霖便招待杜立三一行,第二天便带着杜立三去谒见殷鸿寿,去见专员,自然不能带太多人,杜立三于是只带了两名护卫随行。
殷鸿寿请他们进来之后,就招待他们吸大烟,想趁杜立三抽鸦片的时候把他制住,怎奈杜立三并不抽鸦片,而且警惕心非常之高,一时没有下手的机会,直到张作霖感觉外面的人员已经到位,他才和殷鸿寿站起来,殷鸿寿一声“送客”,门外的人拉起门帘,杜立三跨出门去,回身请殷鸿寿留步,就在这时,他被人从背后紧紧抱住,有人摘下他的双枪,捆住之后,当天晚上便在大营西边将杜立三乱枪打死。
【殷鸿寿】
杜立三死后,张作霖将他的所有东西一扫而空,并向东三省总督呈报,说本来想要杜立三,但是杜立三不肯,张作霖不得已才逮捕了他,又有匪徒开枪拒捕,此种情况下,才不得不将杜立三就地正法,这件事当时就这样了结了。
至于受骗的杜恩波,此时也不能说什么了,他写了一篇祭文,表示是张作霖骗了他,他又骗了杜立三,他将祭文抄了很多份散发出去,大概是怕杜立三的伙伴来找他算账吧。
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张作霖最初是土匪出身,但绝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莽夫,他觉得当土匪非长久之计,一心想趁自己有些手下和人马之时洗白上岸。投靠朝廷是“大当家”张作霖的心思。
张作霖受诏安走向仕途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恰好盛京将军增祺的老婆来奉天找老公,张作霖巧设妙计,上演了一出“捉放曹”的戏码。
原来老张听到增祺的老婆和一行人来奉天,他派手下劫持了增太太,然后假装不知道她的底细,一方面好吃好喝的照应,一方面对她说出自己当土匪的无奈,表明自己想当“体制内”的官员。
张作霖流露出要诏安的心思,这和梁山贼头宋江所为如出一辙。
宋江是通过宋徽宗的相好李师师传达的诏安意思;张作霖是通过增祺的老婆搭的桥。
增太太有感老张的关照,说出了实情:“我就是增将军的家属,我可以为你说情归顺朝廷”。
事后,经过增太太在老公面前美言,张作霖成功洗白。
盛京将军增祺一方面奏明朝廷,一方面命新民府知府曾子顾把张的部众收编为省巡防营,张作霖和他的三个主要助手——冯麟阁、汤玉麟(汤二虎)、张景惠都成了清廷的官员。
智除辽西巨匪杜立山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梁山宋江被诏安后,朝廷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剿灭造反的方腊;张作霖被诏安后,朝廷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干掉土匪杜立山。
这就是典型的“以匪治匪、以暴易暴”。张作霖此时急于立功,想借此表达自己的忠心,以便消除朝廷对他的怀疑。
要想消灭杜立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奉天各匪帮中,实力最雄厚的要数杜立山了。这家伙,蛮横傲慢,目空一切,心狠手辣,根本就不把张作霖放在眼里。
对这样的硬骨头,是强攻还是智取?张作霖陷入了沉思。
杜立山自诩为马上皇帝,马上功夫了得,能双手使枪弹无虚发,能镫里藏身蜻蜓点水。并且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戒备森严。手下人马众多且都是一些亡命徒。假如强攻恐一时难以凑效,张作霖马上否定了强攻。
剩下的只有智取了。如何智取?张作霖苦思冥想,突然眉头一展:“果然一条妙计”!张作霖拍了一下大腿自语道。
张作霖派人到辽中县送上了一封贺信,信中祝贺杜立山被奉天省招抚,当上了大官,官位比张作霖还高。让杜立山速来新民府来面见省里的招抚大员。
杜立山接到信后有些迟疑,他征求属下、母亲和弟弟的意见。他们认为到新民凶多吉少,都不主张去。杜立山把信一丢,没有理会张作霖。
此计落空,张作霖没有灰心,他又生一计。他想到了黑山秀才杜泮林。
杜泮林是张作霖的义父,而杜立山则认杜泮林为同族叔。杜泮林为人诚恳,厚道,杜立山对他言听计从,十分尊重。张作霖想打杜泮林的主意,用他引诱杜立山上钩。
张作霖特地亲自到黑山把杜泮林接到新民府,在他来之前,张作霖早已和省城招抚大员殷鸿寿商量好了,二人做戏骗过杜泮林,然后让他证实省里招抚杜立山并非虚构,只等他前来晋封。
杜泮林是老实人,不知是计,加上张作霖和省招抚大员精心做戏。杜泮林信以为真。主动提出为杜立山写一封亲笔信,信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一经诏安,不仅出人头地,而且能光宗耀祖”等……
杜立山接到平时敬仰的族叔杜泮林的亲笔信,没有任何迟疑,决定前往。
1907年6月6日,杜立山率13人作为随身护卫骑马来到了新民府。此时张作霖早已做好了周密部署。进门时,他的卫兵被拦在外面。杜立山只好一人前去会见省招抚大人。
杜立山两手插入兜中,手中握住枪柄,两眼看了看四周,只见省招抚大人一个人坐在太师椅上,这时他才松了一口气,转身坐到了旁边一把椅子上。
两人谈话完毕,杜立山起身告辞,省招抚大人高喊“送客”。就在此时突然闯进来几个彪形大汉,为首的就是汤玉麟,几个人一拥而上把杜立山摁在了地。然后像捆粽子一样把杜立山捆得结结实实。
杜立山长叹一声,“完了”。当晚,张作霖就把杜立山枪决了。一代辽西巨匪灰飞烟灭,辽西百姓拍手称快。
文/秉烛读春秋
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从某种历史角度看,一部东北开拓史,其实就是匪患与剿匪的斗争史。
张作霖起自草莽,他就是那些普遍存在于东北乱世中、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之一员,不过他比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悍匪精明狡黠得多,他的队伍以维护地方治安、保护地方大小商人利益作幌子,名其名曰“保险队”,他也算是乡团武装头目,并以此发迹。他们平时收些保护费,再担负起保卫乡梓、护农护商的重任。随着势力的逐渐加大,他和冯德麟、金寿山、张景惠一起被称为“辽西四霸天”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0月,张作霖部被新民知府招安,被收编整训为省巡防营,张作霖被任为管带(营长),汤玉麟、张景惠、张作相分任哨官(相当于连长)。
由土匪变成官兵,张作霖的人生从此变得不一样。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两个侵略者为抢地盘在中国境内大打出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无耻宣布中立,悠然作壁上观。张作霖在日俄两强夹缝中巧妙周旋:或暗中帮助沙俄搜集粮草、情报,甚至还率部换上俄军制服偷袭下落单的小股日军;或偷偷和日军暗通曲款,在“愿为日军效劳”的保证书上签下自己的大名,他庇护、隐藏日军间谍,为日军出力、效命。
1905年,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得到锤炼的张作霖,奉盛京将军赵尔巽的命令,将辽省巡防营扩编为5个营,他被攫升为统带(团长),从新民移营到郑家屯。后来他又再获升迁,升任右路军统领,和绿林老前辈、后任巡防左路军首领的冯德麟平起平坐了。
1907年,东北正式建省,徐世昌任东三省首届总督。他上任后烧起了三把火,第一就把火是要剿灭气焰嚣张的胡匪,第二是整饬旧式军队,于是,辽西巨匪杜立三便成了徐世昌第一个讨伐对象。
同年5月,张作霖奉命率部剿匪,但他知道杜立三人多势众且剽悍善战,觉得力敌取胜有些难,只有智取方可获胜。于是,张作霖请杜立三的伯父出面邀其前来赴宴,暗中埋下伏兵,杜立三不知这是场“鸿门宴” ,欣然前来吃酒,酒酣耳热之际,趁杜不防,伏兵冲出闪电般将他擒住,张作霖当晚就将其击毙。
徐世昌闻讯大喜过望,点赞张作霖“赴机迅速,兵不血刃”。清廷亦给予其嘉奖。
徐世昌见张作霖有勇有谋,又调遣他率部到辽源、洮南一带去征剿蒙匪陶克陶胡,并让他将所部扩编为7个营,3500余人枪。他率部一举击溃了陶克陶胡匪帮,又荣升为奉天(辽宁)省前路巡防营统领(旅长),驻地在洮南。
在此期间,他和意气相投的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相结为兄弟,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了奉军的老班底。早年的张作霖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凭的是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强悍的性格与纵横捭阖的手腕,以及纷乱动荡的时局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之后,他东征西讨,相继平定了东三省,成了拥兵数十万、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还差一点问鼎中原......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自网络】
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铁锤看过一本介绍民国土匪的书《民国土匪大写真》。里面写到了张作霖计除杜立三的故事,选择三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段落,介绍一下这件传奇故事。
第一,杜立三是个机灵鬼。第二,杜立三差点灭了张作霖。第三:张作霖除杜立三,动足了脑筋。第一,杜立三是个机灵鬼。首先要介绍一下杜立三的真名是杜国义,字阁卿,你看,还是一个很书香的名字,没想到做了土匪。他小命叫立子,村民喊他杜立子,在家排行老三,后来就用杜立三这个名号出去闯荡江湖。
杜立三是个机灵鬼,于是冷静,诡计多端。有一次他单枪匹马无辽阳西城抢劫,被官兵一路追杀,危机之中看见一个村民挑着黄花鱼卖,他用银元买下渔民的衣裤和鱼担,一路叫卖,扮作小贩。官兵问他见到杜立三没有,他回答:不认识,但是有个带枪的人在前面跑了。以此从容逃跑。可见其智力超人,遇事冷静。
第二,杜立三差点灭了张作霖。张作霖当土匪的时候,规模比杜立三大,曾经收缴过杜立三手下一股土匪的枪支。结果杜立三以少胜多,凭着一股彪悍劲一路追杀张作霖,汤玉麟,张作相,后来经过一位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佬汤二爷调解,才把这件事摆平。两人都认汤二爷为义父,这样就成了兄弟,算是平息风波。但是这件事儿不可能就这么了了,张作霖也不会善罢甘休。
第三:张作霖除杜立三,动足了脑筋。这一段下面的回答讲的不较多,铁锤不喜欢重复大家说过的内容,大致就是光绪30年左右的时候,徐世昌做东三省总督,这时候杜立三臭名远扬,自称马上皇帝。徐世昌收到各地乡绅几十张诉状要求严惩杜立三。最后派一个特派员,命令张作霖张作相想办法除去杜立三。这才有后面的鸿门宴枪杀杜立三的桥段。实际上就像宋江身边有吴用一样,每个粗人身边都有一个狗头军师或者他们尊重的文人。比如张作霖就和东北很多大秀才有来往,而杜立三就和同宗的文人杜恩波关系不错。张作霖几次三番邀请杜立三入圈套都么有奏效,后来是杜恩波写了一封信才把他给骗来,信中说到:
游侠非终身之事,梁山岂久居之区。一经招安,不仅出人头地,亦且耀祖荣家。
老秀才的这番文词儿,也许对这个土匪更有诱惑力,杜立三在仔细安排了后手之后这才动身,结果自然是飞蛾扑火。
所以,杜立三的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时候,当好事硬往你身上扑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是什么好事儿。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张作霖是怎么智除辽西巨匪杜立三的?
叱咤黑吉辽的“东北王”张作霖也是从一个小土匪成长起来的,当初加入绿林土匪窝,小打小闹一段时间后被清政府招安。被招安后,张作霖正式成为官府新贵,他的领头上司,东北总督徐世昌给他下了一道命令——剿灭辽西巨匪杜立三。
这是给自己贴金、证明自己不凡的好机会,张作霖不会放弃。他早就听说杜立三是当土匪的好手,清政府还给他起了一个称号,叫做“辽西巨匪”。
杜立三也的确“担得起”这个称号,早些年搜刮百姓血汗钱,他们那行俗称这叫“压地面”,将土匪贪婪的本质一展无遗。
可杜立三虽然是土匪,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却还不错。这主要是因为杜立三敲了老百姓一棍,还知道给他们颗甜枣吃。
杜立三虽然搜刮百姓饷银,但是也不忘替百姓做些好事。比如帮忙修一修辽河的河道,打击打击那些嚣张跋扈就知道欺负普通老百姓的沙俄大兵。因此也收获了不少好名声。
张作霖心想,这杜立三既知道如何给自己谋利赚钱,又不忘记给普通老百姓留下自己的好印象。可见他是一个识时务懂得趋利避害的人物。在某些程度上,或许还和自己有些相像。更何况杜立三在打仗这方面也不是吃素的,如果想剿灭他,用武力硬来不一定是一个好办法。
对付这样的人只能智取,想到这张作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高位诱敌深入。
简单来说就是假装要给他一个大官做做,借此引诱他来赴鸿门宴,待他放下戒备后一举拿下。
于是杜立三收到来自张作霖的一封书信,里面一开始就是对他一顿天花乱坠的夸赞。接着又说奉天都督府想要对他们招安,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官位,比张作霖的官还大。
最后请他在什么时间,亲自到什么地点,接受官位。杜立三说没心动那是假的。
谁想天天被别人一口一个土匪叫着呢?要是能当上政府官员,那才叫风光无限呢。虽然很想去,但是还是要谨慎。杜立三专门和母亲等人商量,考虑要不要去赴约。
由于这封书信来得突然,摆在眼前的好处又太多,众人讨论过后认为还是要小心行事,避免贸然行动。张作霖在那边发现这杜立三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方法可能不管用。
那杜立三这么多年的土匪也不是白当的,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人的话。
但是张作霖相信高官厚禄的诱惑力非常大,方法失败的关键因素在于杜立三对自己的话缺乏信任,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办法让杜立三相信自己。
于是有了第二个办法——打亲情牌博取信任,既然光凭张作霖一面之词得不到杜立三的信任,那么就再多找一些人说服他。
张作霖想到了杜泮林。此人是张作霖任的义父,同时也是杜立三的同族叔父。
张作霖跑到义父面前,向他传达了奉天总督府想要送个官位给杜立三的意思,老叔父一听乐了。
虽然他侄子现在也是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的人,但是土匪毕竟比不上大官儿呀。加上张作霖又在旁边一个劲儿地煽风点火,说招安过后如何如何好。▲配图
杜泮林一拍大腿,好!这事儿好,我写信帮你劝劝我侄子。
杜立三收到叔父的亲笔书信后彻底动摇了。 他转念一想,其实这事儿也不是坏事儿啊,不如去看看。
为了保险起见,杜立三事先在途中安插了哨所,又提前安排好手下接应,这样稍有风吹草动,自己也不至于陷入被动状态。
张作霖得知杜立三答应前来相聚后舒了一口气,为了让自己的计划更加完美。他决定派军队在杜立三的老巢附近潜伏,准备到时候顺便把他的老巢也一窝端了。
甚至张作霖也在沿途的路上埋伏了军队,可见杜立三虽然为人谨慎,心思狡诈,最终也没看破张作霖设下的计谋啊。
于是,渔网已撒,静待大鱼。到了约定那天,杜立三自己揣着枪来到了新民知府,只带了十几位随从。羊已入虎口,接下来也就不用多说了。
杜立三一个不小心放下了戒备,张作霖的人乘机出手,由于杜立三带的人太少,无法脱身,不久就被制服了,当天便被开枪处决。
这边杜立三被俘,那边杜立三设在沿路上的哨所以及他的老巢,也全部被张作霖派去的军队歼灭了。
至此,张作霖成功用计剿灭了辽西巨匪杜立三及其余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