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宰相卫瓘苦劝晋武帝废黜傻太子司马衷,后者为何拒绝?
虽然司马衷是个庸才痴傻愚笨,可一开始晋武帝并没有发现,后来虽然觉得不对劲,又因当时的司马炎其他诸子尚且年幼,根本没办法册立为储君等原因没有改立太子。更何况,司马炎非常宠爱嫡孙司马遹(司马衷儿子),有点类似于后来清朝康熙帝宠爱弘历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传闻其后宫粉黛上万之众,因为妃嫔太多,司马炎还发明了羊车。但即便如此,司马炎的子嗣却也不算昌盛。总共18个儿子还有8个幼年夭折。
正宫的杨皇后生有三个儿子,嫡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所以嫡次子司马衷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按照封建礼法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无论贤能与否,司马衷都是最有资格的继承人。虽然后世史书记载司马衷智力堪忧,不过当时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最多只能是平庸。更何况,司马炎其他儿子们年龄更小,更看不出什么名堂,也只好册立了司马衷为储君。
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大臣们包括司马炎自己,都越来越觉得司马衷好像真的不是一般的愚笨,而是真的有问题。朝廷许多人比如重臣卫瓘、和峻等,都劝说司马炎更立太子人选。虽然司马炎也觉司马衷日后登基不妥,却还是没有易储。
司马衷是杨皇后劝说司马炎册立的太子,杨皇后母族弘农杨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是非常显贵的世家门阀,甚至远高于司马氏。而为了稳固司马衷太子位,杨皇后又为司马衷聘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正妃。而这贾氏一族也是晋朝的豪门显贵。虽然太子愚钝,身后的力量却不可小觑,轻易废立恐引发动荡。
另外,司马衷虽然痴傻,却有个非常聪慧讨晋武帝欢心的儿子司马遹。司马炎对司马遹这个皇孙非常疼爱,自然也希望将来皇位由司马遹继承。纠结了一番,司马炎还是心存侥幸,觉得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始终没有改立太子。
西晋宰相卫瓘苦劝晋武帝废黜傻太子司马衷,后者为何拒绝?
我来解读一下司马衷。
西晋孝惠皇帝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衷通中,正中不偏之意。正度都是标准的意思。司马炎希望司马衷成为一个做事公正,按照套路办事的人。后世史书都说晋惠帝是个白痴,傻瓜,其实不确。司马衷四岁被立为太子,二十多岁了没有表现出任何治国才能,大臣和峤跟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
淳古即淳厚古朴,意即上古三代民风淳厚,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事,放在人身上,就是天真老实,不知世事险恶。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须任贤,安人在求瘼。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元典章·刑部十五·禁例》:风化王道之始,宜令所司表率敦劝,以复淳古。鲁迅 《我之节烈观》: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
和峤说,司马衷没有坏心思,可做守成之君,如果放在太平盛世,就是好皇帝,死了之后谥号难免有个仁字。但是西晋初创,司马懿父子创业时大开杀戒,积累了无数冤仇,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消弭殆尽的。此时的晋朝可谓山雨欲来,风烟满楼。三国乱世,需要的是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雄枭雄,或者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权臣能臣,而不是孝惠皇帝这样的懦弱守成之主。其实孝惠皇帝的智商起码跟汉献帝、刘后主在一个层级上。汉献帝之所以能够寿终正寝,刘后主之所以能够安乐到死,不是他们多么有本事,而是他们有曹操诸葛亮这样的能臣辅佐。如果司马衷能够像后主刘禅那样有诸葛亮这种又忠又能的辅臣包办一切,也能把江山托付给他。只可惜没有。司马炎听蜀国降臣讲述了诸葛亮的事迹后,悠然神往,感慨道,如果我身边有诸葛亮就好了。
司马炎听了默然。其实对于司马衷的治国才能,他心中还是有点逼数的。于是让和峤与荀勖去司马衷家,问了司马衷几个问题,考考他的应对能力。回来之后,荀勖连声称赞司马衷“明识雅度”,意思懂道理,有雅量。唯独和峤说司马衷"圣质如初"。就是没啥长进,还那样。
司马衷不堪政事,朝廷上下皆知,司马炎一看面试不行,只好笔试,亲自出了一张考卷给司马衷,让他答写。司马衷老婆贾妃找了枪手,把一张卷子写的文采斐然,多引古义。近臣张泓说,太子文化不高,皇帝心知肚明,你把卷子写这么好看,明显欺君,要死人的知道吗。于是亲自上手,就事论事,用口头语把问题说的明白易懂,让司马衷抄了一遍,交了上去。司马炎一看,我儿行啊,拎的清,不整文人那套虚头巴脑玩意儿,正是当皇帝的料。
司马衷即位,问和峤,你以前说我不是当皇帝的料,现在给我个合理的解释。(卿昔谓我不了家事,今日定如何?)和峤说,我以前的确跟你爸说过这句话,但是现在证明我错了。你当皇帝,是国家之福。(臣昔事先帝,曾有斯言;言之不效,国之福也。)也不知道和峤违了多大本心,才说出这么一句话。
司马衷当了皇帝,政事不出所料由贾后把持,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外敌入侵,内乱不断,终于断送了大好河山,自己也被臣子下毒害死。
最后说一下“何不食肉糜”啥意思。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后人就此认定司马衷是个傻子,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吃不上,去哪儿喝肉粥去。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明朝燕王靖难,把建文帝三岁的儿子软禁在冷宫中,直到五十多岁才被明英宗放出来。这个孩子出来之后连马都不认得。司马衷“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识民间疾苦是意料之中的事。大臣们跟他说,老百姓吃不开饭,意思没粮食吃。他说,没粮食吃可以吃肉啊,我每天不想吃粮食,就吃肉,可以换着吃嘛。这都是认知限制了他的判断力。
参考书目:《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西晋宰相卫瓘苦劝晋武帝废黜傻太子司马衷,后者为何拒绝?
一统天下的司马炎虽仗着父祖的功劳成为了开国皇帝,但他本人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然而,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晋,面对百废待兴,大展宏图的好局面,司马炎为何偏偏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
司马炎在位期间,并非没有人反对过立这个白痴儿子为太子。司空卫灌就曾多次劝谏过让司马炎废了太子,以免江山不稳,但司马炎每次都是微微一笑,不放在心上。
有一次,司马炎大宴群臣,卫灌借着酒劲指着皇帝宝座对司马炎说:这个位子太可惜了!司马炎刚开始很木然,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卫灌再次劝自己废了太子,司马炎却说:你喝醉了,赶紧回去休息吧!卫灌的用心良苦再次换来了司马炎的无视。可司马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智商有问题,但为何不接受大臣的忠言呢?
首先,司马衷是司马炎的皇后杨氏所生的第二子(长子夭折),古代继承讲究以嫡以长不以贤,司马衷作为嫡长子,有着天然的法律继承权。鉴于历史上诸多废长立幼的例子,诸如不久前的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内部的混乱,最终走向灭亡,这不得不使司马炎有所警醒。
其次,司马衷有着极强的社会背景。他的母亲皇后出自著名的弘农杨氏,外公杨骏是当朝太尉,而司马衷的妻子是臭名昭著的贾南风,老丈人是司徒贾充,有着两个宰相级别的外戚为后援,司马炎也不得不考虑废黜太子所产生的政治影响,毕竟司马氏是靠着士族的支持才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
最后,可能是一个比较小的因素,但确实很重要。那就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天资聪颖,伶俐可爱,从小司马炎对这个孙子就特别宠爱,也许是爱屋及乌,司马衷也稍稍沾到了一点点光,司马炎毕竟也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说不准就是因为喜爱孙子而传位给了儿子。后世的永乐和康熙不都是很喜爱自己的孙子宣德和乾隆嘛。
只可惜,这位“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并没有能力守住江山,成为了任人宰割的傀儡。他的无能也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带了了三百多年的屈辱,汉人几乎面临了灭顶之灾。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西晋宰相卫瓘苦劝晋武帝废黜傻太子司马衷,后者为何拒绝?
首先,我很佩服宰相卫瓘的勇气和胆识和忠心,谁的孩子睡不疼,哪怕他就是傻的,那也见不得别人说,而何况那个傻儿子还是皇上生的,哪怕我们看着他傻,也不能说他傻,伴君如伴虎,我觉得宰相卫瓘的脑袋能保住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至于换太子,那是肯定换不了的,这也在情理之中。还有卫瓘直言换掉人家傻儿子,好像更加火上添薪了吧😉
西晋宰相卫瓘苦劝晋武帝废黜傻太子司马衷,后者为何拒绝?
晋武帝司马炎篡位建国后,册立愚痴呆傻的长子司马衷为太子,并为其纳太尉贾充的“蛇蝎丑女”贾南风为太子妃,由是引起满朝文武的忧心。武帝自然很清楚朝臣们为何而担心,所以为了能让儿子牢固地统治江山,便一方面大力提拔岳父杨骏(武元皇后杨艳的叔父,武悼皇后杨芷的父亲),准备让他日后辅佐太子治国;一方面则大封子侄、宗室为诸侯王,并让他们统领重兵、镇守地方,意在拱卫皇室、消除隐患。
晋武帝宁肯培植外戚和藩王的势力,也不愿改立贤明的皇子或兄弟做储君,真实的原因无非有三点:首先,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司马衷既然是嫡长子,理应被册立为储君;其二,司马衷的生母、武元皇后杨艳薨逝时哀求武帝不可废黜太子,皇帝曾含泪答应过;其三,朝臣们属意的储君人选是武帝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而司马攸当年差点取代兄长被立为储君,由此遭到皇帝的猜忌。
虽然于公于私,晋武帝都不得不立傻儿子为储君,但大部分朝臣却对此忧心忡忡(“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见《晋书·卷三十六》),毕竟白痴太子一旦即位,飞扬跋扈的外戚、尾大不掉的藩王、居心叵测的贾南风,这些力量搅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能预料到。
正因如此,很多朝臣便或明或暗地向武帝劝谏,希望他能改易太子人选、抑制外戚、削夺藩王权势,唯此方能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尤其以宰相卫瓘(尚书令、司空)最为积极。但是对于卫瓘等人的劝谏,晋武帝却丝毫不以为意,大有“一条路走到黑”的意思,让卫瓘等人忧心不已。
某日,晋武帝在凌云台设宴招待重臣,卫瓘假装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酒劲”对皇帝讲:“微臣有要事上奏”。武帝此时已经喝得两眼惺忪,便对卫瓘讲到:“爱卿想要说什么?”卫瓘见武帝没有让在座人等回避,自知不能在这种公开场合谈论改易太子之事,便欲言又止,如此连续三次都没有把心中的话说出来。
最终,卫瓘实在无奈,便只能趁着“酒劲”,用手轻拍皇帝身下的宝座,感慨着说道:“这个宝座可惜了!这个宝座可惜了!”武帝虽然脑子有些木,但听到这句话后却顿时大惊,转念一想便已明白卫瓘话中深意。这次,武帝依然不肯听从建议,只见他满脸不悦地对卫瓘说道:“司空真的喝醉了吧?”卫瓘自知皇帝的意志坚定,已经再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此后便再没有提起此事。
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引文同上。
晋武帝坚持要把江山传给傻儿子,其结局可想而知。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驾崩,“白痴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在位十余年间,完全就是个被人随意操弄的傀儡,丝毫没有处理繁杂国政的能力,由此导致外戚杨骏、皇后贾南风及八位诸侯王为争夺最高权力而相互混战,前后持续16年时间,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出而终结,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对西晋造成的创伤无比深重,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要命的是开启了极度混乱的“五胡乱华”时期(“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见《晋书·卷七十一》)。
就在此期间,风雨飘摇的西晋帝国崩溃,并在公元316年被匈奴人建立的汉赵灭亡。这个异常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从创建到灭亡仅有51年时间,如果按统一中国的时间算起,则只有37年时间,真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人们还是普遍愿意相信,若晋武帝能以天下为念,选择一位贤明的储君,帝国的命运极可能会改写。“一人以兴邦,一人以丧邦”,此之谓也!
史料来源:《晋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