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个怎样的朝代?
一、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北宋时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
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
上古神话;
先秦诸子散文;
汉赋;
唐诗;
宋词,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二、北宋时期,占据广大中原生产力发达地区,无可比拟的经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GDP占世界30%左右,甚至有说占80%,不太可信,但北宋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三、那为什么?北宋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占据广大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大国,而经受不住北方荒漠草原上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金游牧部族攻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建国以来实行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分权制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缘于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惧怕历史重演。
因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识军事的文官统率军队,且统兵之官,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
然而,却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太尉,统率中央军——禁军,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而且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宦官监军,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地方军厢军及州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相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金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
北宋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四、“联金灭辽”,导致北宋灭亡的最大战略错误,辽国存在,是金国攻宋的缓冲区,金辽战争,大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一举出击,杀无力还击之败军,最大赢家是大宋帝国,何乐不为!
“联金灭辽”,导至把辽国这个金国攻宋的缓冲区丧失,应该是使金国“为虎添翼”,自己把“最大赢家”拱手送给金国,自取灭亡!
呜乎!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甚而采用“联金灭辽”的错误战略,乃至丧权辱国,民族气节尽失,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呜乎,呜乎唉哉!
仅供参考。
北宋是个怎样的朝代?
我是“上古夷人”,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题主有所帮助。
在今天来看,北宋一直在矛盾中度过,它的军事羸弱和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发了自身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变。
首先,北宋的建立,结束了53年的战乱动荡,我们都知道,在历史时期上,北宋之前是“五代”。“五代”的顺序,依次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听上去挺多,但是这五个朝代前后加起来只有5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更频繁,平均每个朝代存在还不到11年。为什么这么频繁呢?因为这一时期中央权威体系崩塌,谁掌握了实际军权,谁就可以当皇上。所以,当时有人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靠这种方式夺取政权的。北宋建立后,为什么一定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燕云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最北到长城。在古代,这一地区一直是抵抗游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来“燕云十六州”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但在后晋时期,君主石敬瑭因为要谋求辽朝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让出去了。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战略屏障。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凭借的战略防御地带就是黄河,敌军一旦渡过黄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因此,北宋从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云”定为基本国策。
在赵光义继位之后没多久他就开始了收复燕云的计划,先后三次征讨辽朝。但是,这三次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个过程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为军事羸弱,而无法达成目标。国力就在这种冲突中被虚耗,而最终结果就是在无奈之下,被迫承认辽朝占有“十六州”的合法性。
澶渊之盟以后,虽然“燕云”问题被暂时搁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比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种执念一直持续到宋徽宗时期,从而直接导致了靖康之变的发生,造成北宋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