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都考些什么?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从童生试开始,再经县试、府试、院试、省级乡试、全国会试、皇帝殿试,多个层级考试,过关陷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终其奋斗一生,也是未能如愿考上进士的!

古代科举制度,考取秀才,相当于今日之高考录取者;

考取举人,则相当于今日之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者;

考取进士,则相当于今日之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并录用为正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是全国的哟!

一、童生试

古时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录取者为童生,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二、县试、府试、院试

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第一名称案首,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大学生保研啦!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入府州县府为吏、修谱代写书信诉状、管家账房等谋生。

你看,秀才相当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有公费的、自费的、扩招的、保研的(拔贡)。

三、乡试

省级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生员(秀才)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吧,举人是相当于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

你看,《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都高兴的疯癫了,可见举人地位之高。

四、会试

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于乡试次年举行的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殿试

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状元授正六品官(相当于副厅局级),其余进士授正七品官(相当于正县处级)。

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瞧瞧,进士是不是相当于全国,请注意,是全国哟!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正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者!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进士最低也能做个七品知县,现在考完什么试能当个县长?

从这一点讲,进士非常高端。

进士是读书人的尽头,荣誉至高,利益极大,所以当然要历经重重考试,他们的考试比我们多,也比我们难,下面以制度最完备的明清来描述一下,最后再说说各种科举里的小知识。

童生与童试

没中秀才的读书人都是童生,来源主要是私塾、家馆和义学。私塾是先生自己办的学校,比如鲁迅小时候在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塾上学。家馆是有钱人在自己家设的学堂,义塾是家族集体办的学校。

童生要考秀才,这叫小考或者童试,要考三回: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由本县县令主持,考四场或者五场。府试由知府或者同知主持,考三场。下来就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由提学官(清朝的学政)主持,考两场。

童生至少顺利考完九场才能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与岁考科考

秀才就是生员,不但免除徭役,还有点小小地位,比如不归地方官管,出了事情只能交给学校处理。生员分三种,廪膳生员国家管吃管喝,增广生员没有粮食补贴,其它是附学生员。按照惯例刚入学的新生员都是附学生员,然后考试,成绩好的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生员并不安生,平时小考不断,由学校教官进行月考和季考(后来流于形式),大考是提学官主持的两种考试:岁考和科考。

岁考主要为了考察学业情况,然后以成绩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成绩最差的一等会被剥夺生员资格。

科考主要为了选拔科举生员,以成绩决定是否参加乡试,所以不是所有生员都能参加乡试,当然,科考另一个作用和岁考一样,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规矩是三年考两次,一次岁考一次科考。

生员还有部分可以被推荐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成为岁贡生员,这类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儒林外史》中,周进是花钱成为监生后进场考得举人。

举人与乡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开始,童试、岁考和科考只是热身。

参加乡试的人有两种来源:国子监的贡生(岁贡生员的简称)监生和府州县学的优秀生员。生员在科考中连过三场,成绩优异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国子监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也考三场,考中就是举人。

每个省的录取人数不同,明清时候江浙一代的省份有上百名,剩下的大多九十名左右,个别只有四十名。乡试是有复试的,清朝到京复试,不然不能参加会试。

这就是秋闱,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

(贡院是考举人的地方)

贡士与会试

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去京城参加春闱,也就是会试。

会试考三场,由内阁或各部大员主持,考中就是贡士。

会试录取人数少则一百,多则四百,一般都在两百三百,考中的贡士都能参加殿试。

进士与殿试

会试第一名是会元,其它都是贡士,然后集体进入下一个环节,殿试。

殿试由皇帝本人主持,只给贡士们重新排名,考完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时大家已是天子门生。

殿试考完后还要举行朝考,考得好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次等的分任主事、中书或者知县。

进士的难度

清代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人有百万,但官方只允许八万人参加,实际上的参加人数约为十万,也就是说,生员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去考举人,而全国每科取举人约有千人,也就是百人中录取一人,现在的高考能与之相比吗?

2018年高考录取比例超过80%。

清朝举人录取比例是1%,如果和所有生员相比,比例是0.1%,竞争激烈不激烈?

所以从录取概率来讲,大学生不但比不了进士,就连举人也远远不如,充其量就是个秀才。

有人说现在学生学的科目多,所以难度大。其实难度和科目多少没关系,因为所有学生都学那么多科目,要难都难,要简单都简单,录取比例才能说明难度系数。田径110米栏只是一个项目,你能说刘翔拿第一就没难度?

科举考试里面一波接一波全是淘汰赛,就连秀才平时的岁考都要淘汰最差的,我们上到大学毕业能有几次淘汰?

科举中的小知识

1、电视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秀才整天在家苦读,然而这在明清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秀才要在学校学习。明清两代,必须要在府、州、县学中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自由人是不可以的。

2、进士原本只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最早从隋朝开始,此科最难考取,也最为尊贵,所以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科目,以至于大家眼里科举只有两科,进士科和诸科(其它一切科目都是诸科),而进士也成为获取功名者的代名词。

3、进士死记硬背不行,主要看写作,所以最难。唐朝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不出一手好诗是混不下去的,所以王维考了个进士科的状元。宋代重点转到经义论策,明清开始写八股文,反正全是创作,死脑筋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4、八股文范围只限定于四书五经。

5、进士的最高荣誉是连中三元: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历史上大约有二十位左右连中三元的文武状元,其中还有两人连中六元,就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全部第一,为明代的黄观和清代的钱棨。

6、科举在东南很兴盛,由此出了很多有名的读书世家。苏州潘氏,据家族内部统计,中过一百零九个秀才,举人、副榜和优贡三十一人,进士八人,其中潘世恩是状元,潘世璜和潘祖荫是探花,比一门三探花的小李飞刀还厉害。大儒顾炎武的外甥,江苏昆山徐家三兄弟中徐乾学探花,徐秉义探花,徐元文状元。

7、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进士中排名靠前的那批人学问水平其实都差不多,所以谁得状元很偶然,全看皇帝的意思。清代陕西第一名臣王杰,会试第三,乾隆想在北方立个状元,看他字也不错,就殿试时选为第一。清代状元张謇是帝师翁同龢向光绪建议,直接拔为第一的,走了后门。

8、历代状元依靠学问毫无争议得第一的要数明代杨慎。身为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他凭借深厚的学问拿下第一,没人怀疑他走后门。杨慎读书多写书多,著作有四百多部,以学问名垂青史。

9、正科会试之外,还有恩科和制科取士。遇到皇帝过生日或者别的庆典,除了大赦天下还可能会再开一科,这就是恩科。制科是为选拔特殊人才而专门增加的临时考试,比如博学宏词科。

(认真答题,欢迎关注,顺手点个赞吧)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要说考进士有多难,那么咱们得简单扒一扒科举制度,最起码得搞清楚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之间的关系。下文拿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科举情况说明,因为到明朝和清朝时科举已经较为完善,而且这两个朝代离我们也最近,所以就拿明清时期的进士简单概括一下吧!

科举头衔自低到高到底是神马情况

按金字塔式一阶阶上升,首先得从一个平民百姓起步学习,之后考取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按这个路线一步步晋升。秀才是县、市最高到省一级的考试,只有取得了秀才这个基础头衔,才能有资格再次参加全国性乡试,在全国乡试榜上有名得举人头衔。别以为举人拿下了就能直奔进士而去了,还有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环节就是三年一次的全国会试,会试成功后得贡士头衔,一会咱们再说为什么贡士老被遗忘。

秀才是个神马头衔

其实取得秀才这个最低级基础的头衔后,基本上就可以被看做是“高雅”的书生,国家为了让这些“穷秀才”能继续好好读书,每个月还会给他们发些保障性粮米。但秀才终归是最底层的一介书生,他们是活动于县一级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编外人员,虽然从社会阶层上看秀才有些地位,但总体来说秀才始终是游走在仕途之外的边缘人员。

举人才是鲤鱼跳龙门

以上简单说了下秀才基本情况,下面咱们说举人是怎么回事,通过全国乡试的人称之为举人,这个就和全国性公务员考试差不多了。只有取得举人这个头衔,才能真正的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任职,所以举人相比秀才是质的飞跃,但如果只考取举人就止步不前,也只能到基层被委任一个小吏干干,想要在更高层次为官还得继续考。

我贡士招惹谁了?为什么老是被遗忘

拿下举人这张镶金边的毕业证书后,为了进入更上游的阶层为官,那么还得继续考全国性的会试。会试中最后能成为贡士的人数不太固定,少则大几十人,多则三五百人,小编特意翻阅了下资料,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五百人。您要问为什么会试贡士的最终名额有波动,具体咱也不清楚,可能每年的考生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是每年主考官不同,再加上主考官心情和口味不同所致吧!随意臆测不可当真。全国这么多举人,会试考完后就这么点人能入围,可想而知竞争有多么激烈,只有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最后一关皇帝的殿试。为什么贡士这个名词容易被忽略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基本上都会通过殿试的考试,也就是所有贡士不出意外的话都能取得进士身份,只不过进士也分三六九等,同为进士含金量是不同滴!所以贡士就等于准进士,这种现实情况就很容易让人混淆,渐渐的贡士这个词相比进士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难如登天夺魁的进士身份

进士就是参加完殿试的贡士,有人可能会想贡士直接就是进士不就得了,搞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干嘛!进士最后同样需要先后排名,说白了殿试就是皇帝给贡士们排名次,简单的说进士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级的“进士及第”就三个人,按排名前后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梯队的“进士出身”和第三梯队的“同进士出身”不定名额,也就是剩下的贡士按排名先后都是“进士”,排名靠前的在任职时,肯定比排名靠后的要有优势。全国最后能取得进士头衔,最多也就三五百人,由此可见考取进士有多难。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比高考还要难,即使被废除了一个多世纪,依然能感觉他的难度。梁启超的父亲求学多年却一直是个童生,不过梁启超天资聪颖,十几岁就中了举人。

曾国藩考了6次秀才都不中,他的父亲则考了16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了举人后直接发疯了,而洪秀全考了三次秀才不中直接晕倒在了榜前。

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考个秀才都这么不容易就别说进士了。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被称作“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稚嫩,其实在当时有许多人80多岁了还只是个童生,这样的人也有一个雅称叫做“寿童”。

考中进士为什么这么难

有一个数据,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可是读书人却有成百上千万。

科举制发展到了清代,可以说已经很完善了,能考中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就连左宗棠这样的人才都没有考中进士,可见难度之大。

说到难考的原因,最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当时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科举是当时改变平民百姓命运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读书人只能埋头苦学,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些贫苦读书人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他们只能靠着这样做。

很多偏远地区没有人才去教孩子读书,有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也请不起先生来为孩子教书,这使得大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科举考试是一场灵活的考试

虽然古代的科举不考数理化等科目,但科举也是讲究灵活性的,就算你背书背得再好,也不代表就能考好。

都说八股文有许多坏处,但八股文很公平,也很考验读书人的水平,因为题目都是从《四书》和《五经》上出,考生要想考好,首先需要将这两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其次要写好八股文,必须要行文严谨、环环相扣,除了背书好,还必须通古论今,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才能写好,书呆子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八股文的确很迂腐,很呆板,但不可否认它检验了许多人才。乾隆年间还曾经在八股文的基础上加了“八股诗”,就是考进士时还要写一首五言八韵的诗,所以考生还要背诵《诗韵》,难度又增加了。

光绪年间,八股文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简单的策论。有一次蒋梦麟偶遇陈独秀,发现对方与自己都是秀才,可是人家是八股文秀才,而自己则是策论秀才,蒋梦麟连忙作揖,说道:“失敬,失敬。”

八股文是从明代兴起的,而在唐初刚兴起科举的时候,想要考中进士也不容易,那时考试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的录取率为1%~2%,而明经科的录取率为10%~20%,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50岁考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了。

想作弊?不存在的

唐代的卷子不糊名,这为许多人提供了便利,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也不是傻子,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卷子就开始被糊名了。

有些富豪子弟不好好读书,偏偏想要走捷径,他们,他们贿买、夹带、冒名、请人帮忙考试等等,所以历朝历代都要搜考生的身,谨防他们作弊。

朝廷的防作弊手段非常高,甚至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正如《聊斋志异》描写的那样: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天色未亮,大家就要去考场点名,然后考官开始搜身和检查,就连考生的干粮都要被掰碎,而考生们则要将衣服全部脱掉,即使在冬天也要这样检查,检查完后,许多人被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夏天则须站在太阳底下接受检查,暴晒后这些读书人头昏眼花,口舌干燥,进考场后又不敢去喝水,只能喝墨汁。

考场作弊不容易,贿赂考官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考完试后,朝廷不但要发榜,还要把考生的试卷张贴出来,这就相当于是公开处刑。虽然围观者没有主考官专业,但是文章写得好坏大家还是能看出来的,如果一个考官在批卷子时屡屡犯错,是会影响仕途的。

所以参加科举时不要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考试难,作弊也难。

最难之处在于皇帝的态度难以揣测

如此看来,科举考试还算是公平公正的一种检验人才的办法,它不但能检验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且朝廷对作弊的打击力度也非常大。

看似一切都非常完美,但总会有许多差池,因为无论一个考生考得有多好,如果他不被皇帝喜欢,就算考中了状元,也会被皇帝改为探花,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永乐二十二年,本来拟定孙日恭为状元,可是朱棣认为日恭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暴”,这不正暗示了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吗。于是他大笔一挥,将孙日恭改为了探花,然后又将一个叫邢宽的人定为了状元,意为刑法宽仁。朱棣作为一代英主,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可笑。

乾隆时期的路人徐述夔写了一本《一柱楼诗集》,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将这本书进行了雕版印刷,流传甚广。

这本来是一个父慈子孝的故事,可慢慢却变了味,有人向乾隆指出书中有一句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句诗表明了他向往明朝,心怀不轨。乾隆知道后想也不想,直接将徐述夔的家人给杀掉了。

结语:古代的的科举不但难度高、录取率低,而且还有死亡和发疯的危险,十年寒窗苦读真的很不容易。

科举制度有他自己的局限性,但这已经是古代最公平公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了,科举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大臣不说人品有多好,起码业务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项制度不仅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垄断地位,也让我们切身的体会到了什么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可能比现在考公务员要难得多。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

相当于中科院➕社科院院士,每年只那么多名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