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延禧攻略》里魏璎珞做的冰鉴,古人是如何消暑降温的呢?

冰鉴,算什么?一个小土冰箱而已!

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消暑降温,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你可能都想不到的。

一.房屋建筑,古代为避烈日炙烤,房屋建筑前檐宽大,除遮挡烈日降温外,还可遮挡雨雪,一举两得;房屋周边,植树遮荫,水渠池塘围绕,也可降一降温,也算是土空调吧!

二.日常生活,常见帝王出行的遮阳伞,民众似今日的油纸、布伞遮挡烈日炙烤;

穿着丝绸等宽松轻薄、透气散汗的服装;

帝王侍女的搧风团扇,民众手持纸、布扇子搧风;

室内地面洒水、置冰,降低室内温度;

卧室中床上凉席、头枕凉枕等,皆可降温。

三.清凉食物,解暑降温。

井深水凉,把食物放在汲水笆斗中,固定辘轳井绳,放入井水上方。

山间溪水、江河水温较低,也可以存放食物食用。

阴凉山洞、地窖可以存放食物。

上述方法,不仅古代,现在广大农村,仍在广为使用。

四.冰镇食物、饮品,最为实用。

在古代历史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在炎炎夏日吃冰块、冰镇食品,甚至,还有冰淇淋哪,那可绝对不是虚构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古代人,当然没有电冰箱、电冷柜,也没有制冷机等制冷机器,怎么可以夏日吃到冰呢? 古代人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能够生产制冷设备。

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大约在周朝,人们在冬季采集自然冰块,存放在宽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阴凉地方,外复以皮棉织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壳、柴草、草帘子等,形成保温层,可以保存冰块至夏日使用。

如无宽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条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温层要加大厚度。 当然,这样储藏冰块,只是财力雄厚的商家,达官显贵等大户人家才能做到,平民百姓望尘莫及。

北京皇家冰窖,曾有多处

帝后王室,更不用说了,普天之下,最最财大气粗,则建有多处大型冰窖,储藏大量冰块,因储藏保温设施没有今日之先进,损耗量还是很可观的,损耗1/3至1/2很正常,而供帝后、皇子、公主等宫中享用人员较多,必须超大量储藏,估计可以做到天下第一吧!

这种储藏冰块的方法,现在仍在广为使用,如渔民在夏天捕鱼时船上用来冰镇渔产品的冰块,多是采用上述办法。

冬季取之于大河之中,露天场地垛放整齐的大块冰块,现代包装严密的材料设施,主要是塑料薄膜、稻壳、稻草帘子而已,其中塑料薄膜起到关键作用,密不透气,冰块基本没有什么损耗,如用机器制冰,大概成本要高于大自然恩赐的好多吧!

五、在唐朝,人们在制造火药时,发现硝石吸热,发明人工制冰技术。

在盛水的大容器中,置放盛水的小容器,向大容器水中投放硝石,可以使小容器中水结冰。

如果需要大量制冰,挖掘水池,置放如缸类盛水大容器,向池水中投放硝石,可以获取大量的冰。

由是,冬季不结冰,无法采集储存夏季使用的南方,也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冰块,冰镇食品,以至冰淇淋了!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