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宰相制度有着怎样的演变和历史?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源于商周时期,宰相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最高官员的泛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类似今天的总理、首相。
宰相,在中国古代,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一、宰相在商周时称太师,如殷商时辅佐纣王的太师比干,历史上留下“三吐哺”、辅佐周成王的太师周公旦。
二、至春秋战国时始出现丞相一职,丞相是正式官职,也就是后世习称的宰相。
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府首脑,政府总理、首相职务。
秦、汉沿袭设置丞相官职。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三、唐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既皇权,不设丞相一职,但是,实践证明,皇帝一人真的忙不过来军国大事,于是,唐太宗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但是,为分散权力,员额不定,设置多人,避免专权,习称宰相。
四、明朝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国时设置丞相,感到权力太大,影响皇权,不久即裁撤,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亦设多人,防止集权,亦称宰相。
五、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
但自雍正皇帝因西北军事行动需要,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在皇宫内廷一墙之隔的外廷办公,昼夜值守,随时听从皇帝召见,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殿阁大学士变成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