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演变成中书门下体系的?
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皇帝实行高度集权,不设前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丞相职务,三省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唐朝,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仍不设丞相一职,皇帝直接掌控三省六部处理政务,但皇帝精力毕竟有限,偌大国家事务,一人处理很忙也很累,也影响处理政务效率和效果。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中书省、门下省长官为三品官,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行使丞相职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习称宰相。
唐朝开国功臣李绩,成为中国历史上“同中书门下”职务第一人。
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似丞相职务只设一人,至多设左、右丞相二人而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员额不定,可设多人,以分散宰相职权,避免丞相一人大权独揽,尾大不掉。
由是,唐太宗始创的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佐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配套制度建立,后世多仿效使用。
仅供参考。
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演变成中书门下体系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国家的最高政务机构;其中尚书省之下又辖有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三省六部制初建于隋代文帝时期,成熟于唐代,此前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和形成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官制,中央各职能官员的分工随之细化。但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当时对国家的政务和宫廷事务、皇帝的家事和国事,仍是混杂管理的。东汉初年,中央职官制出现了一些变化,朝内在皇帝身边设有专门负责文书收发的官员,称为“尚书”,其管理部门即为“尚书台”。至汉武帝时期,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处理国家政务的中心从外朝移至内廷,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尚书台便是后来尚书省的雏形。魏晋时期,朝廷专设了文件处理机关—一中书省,以“掌赞诏令,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中书省带有皇帝秘书班子的性质,多受恩宠,其地位逐渐超过尚书省。至南北朝时期,原先参与审议起草诏令的门下省掌管朝廷机要,尤受重视,其长官成为执掌政事的宰相。
隋朝立国后,承袭了汉魏以来,特别是北朝的政治制度,对朝中各部门的职能进行了综合和调整,正式设置了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作为全国的最高政务机关,比较完备的三省制至此形成。唐朝在政治、法律、军事等制度方面基本上沿用了隋代的制度,并进一步加以改进,三省分立逐渐成为定制。 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长官均为宰相职,但职责各有不同。中书省是决策机关,主要负责起草、颁布皇帝的诏令,整理和上奏来自臣下的各种文书,并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其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关,主要负责审查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和臣下的奏抄,审议中如发现有不妥当的地方,可将诏令交还中书省重拟(这一程序称为“封驳”);其长官是侍中。
尚书省是行政执行机关,负责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其长官是尚书令(唐代的尚书令一度虚设副职尚书仆射为事实上的长官);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首领皆称尚书,副手称侍郎。六部之下,根据其管理范围,又各分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就具体职能来看,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国家典制、科举考试;兵部掌管军队训练、兵籍、武将选用;刑部掌管法律、刑狱;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山泽、屯田、水利、交通等。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作为一个皇朝国家在政治制度及官僚管理体系方面趋于成熟,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各个部门分工明确,互有制衡,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央官制,基本上沿袭了隋唐的布局,但也作过一些调整。如元代只设中书省,原隶属于尚书省的六部改属中书省;明代时,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大学士组成内阁,参与机要,把权力分给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但是,不管如何调整,以隋唐官制为基础的中央官僚体制的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演变成中书门下体系的?
大家好,我是头条优质历史领域作者“老罗侃史”,很高兴解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政府组织构架到了唐代,有一个大转变,即对“相权”进行分权。为此,分别设立了三个衙门,当时合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那么,三省的职责如何?三者又是怎么配合运转的呢?
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发令,朝廷的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草拟,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中书省中,除长官中书令外,还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下面还有中书舍人,共七八个人,中书舍人官职不高,但确是皇帝的高级参谋和政策研究者,中书省发令,多由他们草拟。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即对中书省草拟的、即将发出的命令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若合理则同意发送,若不合理,则需给出理由,并返回中书省重新拟定。门下省的长官称侍中,副长官称侍郎,下面还有第三级官员给事中,具体复核的人,就是给事中这些人。
尚书省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即对中书省拟定并经门下省审核同意的命令,无条件的执行。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任何的决策权。尚书省设长官尚书令,两个副长官,即左右仆射,再往下设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那么,这样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怎么演变成中书门下体系的呢?
应该说,从理想的角度看,原来的制度设计是非常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效率太低,经常出现中书省草拟的决定,门下省多次驳回的情况,这样决策就会久拖不决,影响国家治理。于是就出现了门下、中书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两个省的长官、副长官等参加,共同决策,若有什么问题,门下省则可以当场提出意见,中书省也可以当场进行修改,这样的话,效率就比原来提高了。
由于尚书省没有决策权,开始不能参加会议。后来,为了便于尚书省执行,也会让尚书省参会,但尚书令必须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参知政事”的头衔才有资格参加。由于唐太宗没登基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之后没有朝臣敢任这个职务,尚书令的位置常空着,其职权由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代为执行。到了开元年间,因左右仆射品衔太低,很难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参知政事”的头衔,没有参加出席联席会议的资格,尚书省也就慢慢被边缘化了。这样,三省六部制度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中书门下体系。
如果您满意我的回答,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欢迎经常关顾、指导。
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演变成中书门下体系的?
- 三省六部制度的由来
- 三省六部制度始于隋唐。至明清,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已被内阁所取代,六部仍延续。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六部有哪些职责
- 吏部,相当于当下的中组部。包括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
- 户部,相当于当下的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等,设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清吏司。
- 礼部,相当于当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设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 兵部,相当于当下国防部+总政+总后+总装,设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清吏司。
- 刑部,相关于当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七清吏司。
- 工部,相关于当下建设部+水利部等,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 各部尚书虽然品级相同,但重要程度还是有先后的。一般是:吏、兵、户、礼、邢、工的顺序。
- 富贵威武贫贱
- 富是指户部。户部管钱粮,所以户部象征着富。贵指吏部。吏部管京里京外的大小官员,所以吏部占个贵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审案时衙役照例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确实威风八面。武是指兵部。兵部管战事刀枪粮秣,武得名副其实。贫是指礼部。礼部管教化,清水衙门,贫很正常。贱是指工部。工部管营造,往来打交道的都是工匠。清朝时观念落后,社会上瞧不起劳动人民,觉得工匠操的是贱业,所以工部得一贱字。
- 六部的首长
- 六部的长官是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满、汉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规定:尚书从一品、侍郎从二品。常有管理某部的大学士,在升堂时坐在满汉尚书之间,俗称中堂。
- 其中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正部长,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与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特别重视中枢,六部的尚书是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比各省的督抚高。清官制,封疆大吏以总督为最,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但为了提高督抚的地位,也是方便战时指挥军事,总督都署兵部尚书衔,巡抚都署兵部侍郎衔,因此总督也可以是从一品,巡抚可以是正二品。
- 作为尚书侍郎的助理叫“堂主事”,直接落实部领导的工作。以康熙九年规定:堂主事正六品。部下分设各司,负责某项职能或对应某个省份。司的长官叫郎中,副职叫员外郎,具体负责有主事。以康熙九年规定: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各部基本都是这个架构。岗位编制上,有具体的汉人、满人、蒙古人的要求。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