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报名审查,没有照相技术之相片,科举制度下应试士子求取功名心切,如何防止冒名顶替等考试作弊?
历代科举考试,为防止作弊,也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严防作弊的制度规定,及操作办法的。
历朝历代对科举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相当重视,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弄虚作假,询私舞弊者,严惩重罚。
严厉惩处科举考试舞弊,严厉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清朝曾有最高官阶一品大员的高官,任职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柏葰,那可是宰相级的大官耶!
柏葰被皇帝钦命科举考试主考官,竞因为科举考试舞弊案丢了性命,其他考官被斩杀20多人,你看,惩处科举考试舞弊严厉不严厉、狠不狠哪!
大家熟知的大文豪鲁迅,其祖父既因科举考试舞弊案入狱,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也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从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以至于鲁迅自己在文章中说,小小年纪经常出入当铺!
报名也是要进行严格的资格条件审查,虽然没有照片,也要查清祖宗三代,且须有街坊四邻及在社会有地位身份的人士具保,验明正身,防止冒名顶替的枪手,如果有问题,是要连坐的,处理起来很严厉,甚至杀头的。
仅供参考。
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对于打破自魏晋以来士族夫官僚利用九品官人法垄断仕途,造成政治腐败的僵硒,以及扩大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级基础,强化皇权.改善官吏素质.稳定统治秩序等.均有重太的作用。但这种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有许多漏洞。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贵族官僚请托(即通过主持考试的官员走后门)成风。参加会试的士人,四处钻营,与主持考试的官僚相勾结,徇私舞弊。到唐朝中期之后,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 “请托大行,取士颇滥”。贵族官僚子弟基本上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 “榜出,率皆权豪子弟“,无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也很难考取进士,例如著名诗人杜甫,就是先后两次参加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故当时的人说“及第不必读书”,主要是看有无靠山。这与科举取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凭才学决胜负的主旨是相悖一的。
宋朝科举考试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为了改变唐朝科举考试的不正常现象,以便吸取更多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北宋初年即对科举制度做了多方改革。特别是逐步制订了防范考试舞弊的多种制度。主要有(1)锁院。这是为防止考官(宋代称为“知贡举“)与参试举人相勾结徇私的方法。唐代主持考试的部门和官员是固定的.大家都知道,故容易出现贿赂请托。宋朝的考官采取临时指定,由皇帝自己委派而且凡被指定“知贡举”的官员,接受命令后即刻住进考场(贡院),并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把舞院封锁,断绝来往,这样,使考试者无法和考官会面。(2)糊名。也叫“弥封”,即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部分密封,代之号码,以防止考官阅卷时舞弊。 (3) 誊录。这同样是防止在试卷上做手脚,因为有的考官熟悉自己亲朋好友们的字迹,所以考完的试卷统统重新誊抄一遍,再送阅卷官评卷。为此专门设有“誊录院”,用大批吏役抄卷。(4)殿试。即是一种复试制度,参加会试被录取者,再由皇帝出题重考,最后决定录取与否以鼓名次的先后。除这儿项之外。还有“别头试”,凡与考官有瓜葛的考生,另外设考场,派专人监考。为防止考生入场挟带参考资料,于入场时须一一“搜阅”,甚至“解衣搜阅”。
宋朝科举考试的防弊举措
宋朝为防止科举考试喂的徇私舞弊行为,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周全至极。其中一些办法,使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如誊录制,可以说是中外罕见的例子。这些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对于,维护考试秩序以及考试的公正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宋以后的元,明,清各朝。科举考试也多数沿用宋朝这些办法。 但是,制定这么多条条框框,固然是不容易的。但是更难得是如何去实行,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科举考试,从宋代开始,已经是地主士大夫们参政的主要途径,只有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才受重视,视为当官正途,才得到高官厚禄,由其他途径取得官职的,都被视为来路不正,当官起点低、升迁漫。所以,虽然宋朝的中高级官僚的子弟都可以依靠恩荫(官员按品级可以荫庇不同数量的子弟做官)出仕,但多数还是尽量争取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所以,每次参试举人都如过江之鲫,人数很多。尽管宋朝每科录取的人数大大超过隋唐,竞争依然是十分激烈的。官僚子弟中当然不乏有才气者可以自己顺利通过考试,但也相当多是不学无术的纨祷子弟,他们靠正常考试是根本没有希望的,获取功名就只能依靠非法手段。 北宋前朝.由于政权较稳定,立法执法比较正常,而且各种防弊制度刚刚制订,故执行上还较为严格。如真宗朝的大臣陈彭年,被派为考官,他的外甥落第,责怪他不帮忙,“怒入其第”,把他骂了一通。 北宋中期以后。尤其是偏安江南的南宋时期,随着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狗咬狗的斗争日益严重,吏治废弛,贪污受贿,有法不依的、情况逐渐多起来,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就越来越突出。虽然防范措施很周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官镣地主们仍挖空心思。花样翻新,使防弊措施几乎成为一纸空文。更何况一些防患措施实行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放松,形同虚设,如殿试,本是防止考官徇私的,刚始实行时。还较认真,部分在会试时侥幸过关的人在殿试时被淘汰出去。可是没多久,殿试就变成一种形式,只要通过会试。殿试基本上都通过。只是名次排列稍加变换而已。又如入场搜身,开始是“解衣趣阅”,非常严格,但不久遭非难,认为有辱斯文,放宽了,渐渐地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科举考试作弊的花样
宋代科举考试作弊的花样是很多的,主要的有:
(1)通过考官走后门。虽然有锁院制度,但要作弊,还是有空子可钻的。一些考官,趁锁院之前及时向亲朋好友通风报信,据宋人笔记载,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干过这事。据说他在元祐年间曾当过主考官,接受任命后在前往贡院前,就赶忙派自己的仆人把考题送给自己很亲密的一位姓李的举人。他的仆人到达李家时,姓李的恰好外出,仆人就把信放在桌子上。“这时刚好姓李的两个朋友来拜访,把试题给偷走,连夜仿苏东坡文风预先起稿,结果李的这两位朋友被录取,而李本人却落第,弄得苏东坡啼笑皆非。这事情虽不一定实有其事,但也反映即使在锁院制实行后考官还是有空隙徇私的。除了通过考官徇私之外,还可以请托当权的大官僚,因为他们有时亦参与选派考官 或预先得知人选。 南宋初权势熏天的秦桧。其子秦煊与孙秦埙,连中状元,用的就是这手法。据载在秦埙赴考的那一科,秦桧预先得知主考人选,让人把他请到家里,但终日不予接见,只让来人在一空室中等,室中没有任何可以消遣的东西,只在桌上放一篇“文采富艳”的赋,这位未来的考官穷极无聊,把赋反复细读致能背诵。晚上回家,对这次异乎寻常的邀请感到莫名其妙,几天后,任命下达,才恍然大悟,于是以在秦家看到的文章为考题,而秦埙终于获“首选”,象秦桧这样有地位,能如此巧妙进行请托的,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则是通过试卷及利用贡院的胥吏差役,间接与考官通气。在考卷上“做暗记以私取”,有誊录制度也难不住,平素与考官相熟的人,就在行文上写上考官能弄懂的句子,使其明白。更多的人是贿赂贡院的胥役,和考官取得联系,有的人“虽一千缗.亦不惮费。” (2)挟带参考资料进场。能和考官勾搭成奸者,非大官僚子弟;就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这还是少数的,更多的则是在进场时挟带。因为前期那种“解衣搜阅”的办法取消后,进场检查就很难彻底,况且宋代扩大科举规模,举人每科都达一二万人,要认真检查实在是不容易的,这就给举人们以机会,挟带问题,成为政府有关部门最伤脑筋的难题,屡下令禁止也无济于事,随身挟带。一般的书籍是难以办到的。应试者们颇费心思,有的自己动手,有的则雇人,把有关资料用蝇头小楷抄写,装订成便于藏掖的“小册”。后来卖书籍的书铺见有利可图,就专门印刷精巧的小册书籍,号称“夹袋册”,专门供应参试举子。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使政府大为恼火,大规模地对书铺进行检查,没收书版,焚毁成书,并一再下令严禁。但商人要赚大钱,举人要作弊,政府严禁也没多大效果,每次考试后,考场中总是“蝇纸满庭”。挟带盛行,举人们平时“书不必读矣”,赴考时花点钱买些“夹袋册”就万事大吉。 (3)请人代考。一些有钱人家的花花公子。平时根本不读书,腹里空空如也,所以只能请亲朋或出钱雇人代劳,以碰碰运气,之所以说是碰碰运气,因为除了亲友个别有实际能力,大多只是马马虎虎,雇来的人尤其靠不住,因为被雇的人如果真是满腹经纶,有把握考取,又何必“为他人做嫁衣裳”呢?能达目的,多数是即雇人又辅以贿赂贡院胥吏、考官,双管齐下才行。在南宋时这种作弊现象已经常发生,且往往牵涉官场,故即使抓住,官府也是张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复穷治”了。 总之,虽然科举制度在宋代已是日臻完善,防弊措施也日益严密,但还是防不胜防。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具有无法根治的顽疾。如官僚主义严重官官相护、贿赂公行等等,所以,封建国家政权从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着想而逐步建立各种防弊措施,以维护科举制度的正常实行,而官僚士大夫则从自身利益而想方设法冲破各种防弊规定。
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我们今天考试都是要带准考证和身份证的,为了确认考生身份,防止替考。那么在没有相机的古代,考生们要找枪手替考是不是很容易呢?毕竟监考的也不知道考生本人长啥样不是么?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早有准备。 写满小抄的衣服,古人为了得中功名也是挖空心思古人防范代考,有三种方法:点名识认、准考证制度、考生连坐制。识认:从唐朝开始,朝廷为了防止替考现象,就要求考生能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会有专人根据此履历检查考生身份,干这种事的人叫识认官。识认官们的姓名都汇总到乡、会试的点名册上,在入场前的点名环节,识认官们就要到场。明清时,乡试、会试的点名与识认同时进行。如果查出了有人做枪手,则请人者和替考者同罪。准考证:考生在报考时,需要投递“识认官印结”,这很像今天的准考证。清代的科举考试的准考证叫做《院试卷结票》,考生赴考前要亲自去领取结票。到了入场考试的时候,要拿着票去领试卷,没有票的不准考试。准考证上还要写考生及其曾祖、祖父、父亲、老师、邻居的名字,外加两位保人画押,也就是说一旦考生被发现替考,那么这些人都要遭殃连坐。这项制度除了能加强周围人对考生的监督,还能起到震慑作用。考生连坐制:此法正式名称为互保连坐制。十个同一地区的考生分为一保,一人考试出了问题其他人都要受处分。此制实行于宋代,宋朝规定各地在贡荐士人时,必须要先对其户籍、行为品质等方面认真考察,确保信息无误。在考试时如有人作弊,则十人受罚。对作弊者本人严加处置,其余九人永远不得参加考试。在这样的严厉措施下,考生们不仅自己不敢轻举妄动,还得监督别人。这么多只眼睛都盯着呢,替考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也就断了很多人不劳而获、钻法律空子的念想。参考文献:河边:《漫谈科举考试作弊》,《中国考试》,2006年第9期。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历史学,2011年。
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作者:金满楼
古代科考时没有相片,如何防止替考,确实是个问题。
不过,不要以为古人都是傻子,他们也有办法。
比如现在人去考试必须报名然后领取准考证,古代也有这种制度。
在考试前,得先去领取结票,也就是相当于准考证和保证书,上面会写明自己的上三代,即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籍贯、功名、职业等,还有就是本人的年龄、体貌特征等。
这个是做什么用呢?主要是防止冒籍,因为按规定,本乡人只能在本乡考,再如戏子、妓院、衙役等家庭出身的子弟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
写了这个结票(保证书)还不够,还得有人证明这是真的,那就是得找两个当地的保人给你做证明,证明你说的是真的。
如果结票造假,不但考试成绩无效,就连保人也会受牵连。
此外,每个参加考试的童生还是找五个一起参加考试的一起联保,就是你保证我,我保证你,谁都认识,谁也不能作假。
再者就是,考试头场,还得找个当地秀才当面做保。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秀才已经取得功名了,不用参加考试,而每个地方的秀才是有限的,他来识别谁是童生,谁不是童生。
所以,进场点名时,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出来应诺,保他的那个秀才也得站出来做保,以保证考试是本人。
当然,这种做保是有酬劳的,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有人替考,查出来了不但成绩作废,就是这个秀才保人也要被罚,弄不好连自己的功名也要革去,这可不是好玩的!
所以,一般人谁敢作假呢?
等考过秀才这关,之后倒没有那么严格了。因为秀才已经算是当地名人了,秀才圈里,大家彼此都认识,想替考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如果秀才参加乡试,还得先参加科试,科试成绩合格,经当地学官验过才可以赴省参加乡试。
而如果是入京参加会试,还需要去拜见同乡京官,办好印结才可以参加考试(当然又是要钱的)。
如此层层叠叠、各种防范,古代科考作弊还是很难的。
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有考试就有作弊,在众多作弊方法中,替考可以算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即使如今防作弊技术不断完善,面部识别加指纹验证,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还是有不少替考者被抓。
那古代科举考试连照片都没有,又怎么确定考试的就是考生本人呢?要说杜绝替考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数量并不会太多。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科举考试防替考是有心理、律法、技术三方面保障的。首先我们聊聊心理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古人刻意设计的防替考方法,而是一种正常的心态,那就是大多数乡试以上的考试,根本找不到愿意做“枪手”的替考人。
受一些不靠谱的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读书人就是秀才,秀才就能直接进京考状元,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古代科举考试至少分为四个层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分好几场,比如明清时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都通过的人才能称为童生,再经过一定的考核才能参加乡试,通过成为举人;再通过会试称为贡士;再参加殿试,排名分三甲,称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由于只要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资格,运气好的可以直接被选为县令,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几乎没人愿意在乡试以上的考试中帮你替考!
因为没能力考上的人去替考了也没用,而有能力考上的人为什么不自己考试去做官呢?毕竟当了官那可就飞黄腾达了,谁还稀罕你给的几个臭钱?所以,绝大多数的替考都只能发生在县试、府试、院试这几场童试中。童试中真有不少作弊的,毕竟很多通过童试的秀才也没有能力再进一步考取举人,加之家境贫寒,自己又手无缚鸡之力,于是有钱人孔方兄运作一下,自有穷秀才帮忙替考。
在利益面前能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就要属律法了,这能起到很强的震慑作用。
如果有人在科举考试中作弊,首先面临的就是枷号示众。当场被捉,直接上枷锁,被监考官吏押出考场,在考棚外示众。大家都是读书人,这脸让他往哪儿放?
考试结束后,帮忙作弊者的功名会被革除,那些可以享受的特权,比如平时不纳粮、上公堂不下跪等全都没有了。这也就罢了,最让读书人受不了的是之后的大刑伺候。替考这种,属于科举舞弊中情形恶劣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重罪。
比如乾隆五十七年,一场童试替考案中几名作弊者被判先枷号三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一般读书人哪受得了这个苦?
当然了,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作弊也是这样,只要钱给够了,自有穷秀才铤而走险。所以更关键的,还是要最大限度减少作弊的可能。这点,在童试的“考生须知”里已经写的明明白白了。
童试的第一场县试都是由县官主持,考生需要先到县署礼房报名,填写亲供、互结、具结。
所谓亲供,就是个人姓名、年龄、籍贯、体形、容貌特征,同时还必须填写清楚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履历,这就将考生的基本信息全都记录在案了。根据这个信息,考生就有了一张“浮票”,也就等同于今天的准考证。
这个浮票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考生的体貌特征。没错,虽然没有照片,但是有文字描述。比如考生身高几尺几寸、体态是胖是瘦,有什么特殊体征,比如眼下有颗痣、嘴角有个包,甚至胳膊上有个疤、屁股上有胎记都是需要备注的。到了考试那天进棚,需要搜身方可通过。一方面是防止夹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搜身全方面检查考生的特殊体貌。要找到大体相当的人还算容易,所有特征都符合,那就不简单了。
这种方法固然好,但负面作用也有。偶有考生因为生病由胖变瘦,或者临时过敏发痘痘,都被视为替考,那真的是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那些被冤枉的正主只能事后证明清白,考试耽误了也没地说理去。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如果报名的时候去的直接就是枪手,是不是就可以瞒天过海呢?还是不行,因为报名那天还需要互结和具结。
所谓互结,就是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一人作弊容易,还要拉拢四个一起考的,谁愿意给你陪葬?而具结则是请本县廪生具保,廪生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功名在身的人,当然爱惜羽毛。廪生是吃公家饭的,每年由州县供应银钱膳食,基本不会帮人作弊砸掉自己的铁饭碗。
廪生的任务是证明考生确属其所填籍贯,不是冒名顶替,没有犯罪记录,且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古代不许参加科举考试的贱民)之子孙,这才能签上自己大名。有了互结和具结,就更增强了保险系数。
经过上述过程,一个考生想要用替考方式作弊,真的难上加难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人手眼通天,真的可以把一切都打点完备,甚至直接把关系通到主考官那里。如此厉害的能量,这就不是一般人能考虑的了。
科举考试没有照片,怎么防止替考?
科举是古代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且难度大。当时清代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参加科举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是中国人,可见在腐朽的清帝国,科举仍算得上是一片净土。
而科举的难度也非常大,与如今的高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更难。以唐朝为例,进士的录取率为1%~2%,唐中期以后,录取数额维持在30名左右。明经的录取率较高,约占应考总人数的10%~20%,录取数额在120人左右。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既然科举考试如此大,那么许多人便想铤而走险,比如作弊、找人替自己考试。在这项公平的制度下,统治者们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唐代的防作弊措施隋朝时期,科举制才出现,这项制度在唐代仍有处于发展阶段,各种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还有考生提前拜访官员,以求得到推荐,因为在当时成绩还不是最重要的。
并且唐代没有糊名制度,也增加了官员的贪腐程度,不过礼部会派人在考试前要搜考生的身。
宋、元的防作弊措施宋代的考试制度与唐代相似,但是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考试制度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了。
为了防止官僚垄断士权,杜绝荐举中的作弊行为,宋代对官吏及其亲属进行了各种限制。如现任官吏报考前必须经皇帝批准,现任官吏及其亲属考试时另设场屋,官吏考试不合格要被发钱。
一开始考生被允许挟带东西。后来宋真宗下令,考生不得再将蜡烛、书策等带入科场,科场内也不得喧哗,违反者一经查出,立即被逐出,并取消参加下次科举考试的权利。
太宗淳化三年,朝廷实行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并且考试完毕后,试卷一律用印,防止有关人员偷换试卷或做别的事情。
锁院制度主要是针对主考官偷窃、泄漏考题而制定的,它规定,省试前50天左右,主考官要搬进贡院居住,禁绝和外界接触,甚至也不能和亲属见面。
真宗时,又设置誊录院,它的主要任务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将举人的试卷一律重新抄录,这样一来,考官就不知道考生的信息了。
可是这样还是不能让皇帝放心,于是殿试这种方法应运而生。皇帝与考生面对面,不仅能增加距离,而且皇帝还能做到心中有数。
而到了元朝,考官对蒙古人和色目人就宽松了许多,而对南人考生则仍要采取糊名、誊录的制度。公元1335年,元顺帝还曾经废除了科举制度,阶级矛盾日益增长。
明清的防作弊措施明清时期的防作弊制度基本沿袭了宋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冬天乡试时,考生在天未亮就要被检查,脱得一丝不挂,全身都要被检查一遍。查完后,许多人已被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夏天则要站在太阳底下接受检查,考生还未及进考场就中暑了,口渴的考生进考场后又不敢去喝水,只能喝墨汁解渴。
条件这么艰苦却才子倍出,实在让后世敬佩。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古代没有照相机,按理说找别人代替自己考试的现象一定很严重。然而并没有,这里要感谢一个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喜欢藏匿人口来增加自身实力,同时还能增加收入。贫穷的百姓为了少赋税,也会依附贵族
到了隋朝,很多人为了少赋税,就谎报年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实行了两种制度:一是输样定籍,二是大索貌阅。
输样定籍是为了划分每一户的赋税等级,以此来保护弱势群体。而大索貌阅就更厉害了,这让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里,人们无法隐瞒自己的长相。
大索貌阅就是依靠乡里基层组织来进行入户调查,同过核实每个人的体貌特征来核实年龄,如有隐瞒,严惩不贷。这样一来,想要隐瞒年龄是不可能的。
这项措施不仅增加了赋税,也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想要让别人帮忙考试也变成了一件难事儿。
结语:科举制度有许多弊端,但它却是古代最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了。
明代的考生在考场一呆就是好几天,吃喝拉撒都在考场完成,禁止外出,这是为了防止舞弊。由于考场大多是木头搭建的,很容易失火。公元1463年的一天,贡院内失火,烧死了90多个考生。
事后,明英宗下旨赏给每个死者一口棺木,将他们葬于京郊,墓碑上大写:“天下英才之墓”,表达了对被烧死举人的怜悯。但各种防作弊的制度仍不变,只是考棚重建了一下,显示出明廷杜绝科场舞弊的决心。
可以说,每个通过自身实力参加科举的人都非常值得敬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