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受伤后可以要求工伤赔偿吗?
问题是: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可以要求赔偿吗?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答案是: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确实有为公司工作事实劳动关系,在工作中受到伤害,也同样享受工伤应有的福利待遇,但是,可能要麻烦一些!
工伤事故发生后,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单位必须在30日内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保障部门60日内做出认定与否结论;并于医疗终结提出申请60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符合条件确定工伤保险待遇。
总之,发生工伤事故后,一切处理事故程序都是单位办理,如单位不予办理,可向单位工会、直至上级工会求助,维护合法权益。
国家政策对工伤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工作的时间内,在工作的场所,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导致伤亡。
二.进行工作前的准备性、或工作结束后的收尾性活动导致伤亡。
三.上下班必经路途,遭遇机动车事故导致伤亡。
四.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48小时内死亡的,可视同工亡处理。
★这条是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增加的很人性化的内容。
五.其他的情况,如在履行工作职责遭到暴力伤害、工出期间发生伤害事故、抢险救灾维护公共利益受伤害、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受伤害、职业病等。
工伤认定条件主要是这些,还有一些工伤认定的程序和时限等。
工伤认定须由单位提出,单位不予办理,超过时限,责任在单位。
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可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与公司协商解决,力争由公司内部解决。
二.与公司协商不成,可以向属地劳动人事爭议仲裁委员会,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申请劳动关系、工伤认定仲裁。
三.也可以向所在地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诉,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解决。
四.上述途径不能解决,最后可以走法律程序,也就是打官司,因为法律太专业,必须请律师,如果经济条件所限,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免费提供律师服务。
五.同时,可以求助工会,乃至地方工会,地方工会维护职工权益,还是有一定力度的。
相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会主持正义,还你公道的。
仅供参考。
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受伤后可以要求工伤赔偿吗?
没签劳动合同时受伤,必须搜集这3类证据才能拿到赔偿!
在现实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旦职工遭遇工伤,其所在单位不仅不积极施救,为职工认定工伤并给予相应待遇,相反,它们千方百计规避劳动关系,并以种种借口逃避、降低职工工伤待遇。
因为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15、18条规定,职工身份是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性条件,而职工身份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上。
由此可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如果劳动者并非基于劳动关系而从事劳动,其在劳动中受到伤害则无法适用《条例》规定进行索赔。
以下三方面证据是必须收集并掌握的:
一、搜集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无所谓工伤。
因此,如果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可以以该劳动合同为凭。在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职工应当搜集以下证据以证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1、工资卡、工资存折、工资条或其它工资发放记录、职工花名册。
2、用人单位向职工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上岗证”、“外派证”等能够证明职务职位身份的证件。
3、职工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考勤表、出勤卡等)。
5、载有职工名字的用人单位的各种文件。如含有职工名字的各种通知、工作任务单、任命通知书、介绍信、签到表等。
6、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与其它实体或个人签订的文件等。如代表公司签订的合同、签收快递。
对于以上六项, 如无法搜集到原件,可以采取复印或拍照等方式留存备用。
7、同事的证言。
8、录音、录像、照片。如职工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协商谈判劳动关系事宜的录音;职工在工作时间在用人单位内上下班的拍照和录像。
9、网络信息。如用人单位网页登记的各种公告或消息,或者职工与相关人员的QQ或微信等各种即时聊天信息的记录。
10、手机短信与电话录音。如职工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协商谈判具体事宜时的手机短信往来和电话录音。
二、搜集构成工伤的证据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相关证据。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证明。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4、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的证明。
5、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6、属于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7、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三、搜集与工伤待遇相关的证据
1、治疗费。包括医院的病历、诊断证明、处方、医药费收据、住院费收据的明细单据等。
2、误工费。如纳税收入证明、工资条。
3、护理费。员工住院期间的护理证明、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证明。
4、残疾赔偿金。员工自己申请伤残等级鉴定的,要出具鉴定费的发票。鉴定后要求支付相应等级的伤残赔偿金的,要出具鉴定结论。
5、残疾辅助器具费。出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材料,以及购买这些辅助器具的正规发票。
6、丧葬补助金。提供火化费用的票据,但丧葬补助金并不是实报实销,补助上限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7、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一般应提交治疗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书。如果员工是事故发生时当场死亡的,要提供法医出具的死亡证明书;如果是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医学下落不明的,要出具人民法院的宣告死亡判决书;如果没有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由于生活困难一次性预支公亡补助金50%的,要出具当地民政部门的关于生活困难的证明。
8、供养亲属抚恤金。要提交村委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派出所出具的家庭情况、扶养赡养关系证明,包括户籍卡或者身份证等。
拿到证据之后如何要求工伤赔偿呢?
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者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无法认定工伤的,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能够认定劳动者符合工伤构成要件的,应当判令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给予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十二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工伤赔偿的期限有多久呢?
对于申请工伤待遇赔偿从期限上来看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参加工伤保险的赔偿。这里需要注意的期限与工伤认定一样,即用人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用人单位在依法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在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因此,需提醒参保的用人单位切莫小视工伤认定30日的期限。
另一种是参加工伤保险的赔偿。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支付工伤待遇劳动争议而引起的纠纷,其申请仲裁的期限期间为一年,该仲裁期限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其他有关工伤赔偿的期限:
1、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期限是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
2、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保存:50年。
3、视为工伤的情形之一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在一定的时间内抢救无效死亡,该一定的时间是:48小时内。
4、工伤争议仲裁申请期限: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
5、工伤争议仲裁裁决期限:受理仲裁申请的45日内,案情复杂的为60日内。
6、劳动者不服工伤争议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
在工作中,劳动者往往都处在比较弱的地位,而作为受害人,当我们的权利受损时,需要我们主动自我保护,更多时候有证据意识的人,维权,或者说拿回补偿,要容易许多。
在工作中,劳动者往往都处在比较弱的地位,而作为受害人,当我们的权利受损时,需要我们主动自我保护,更多时候有证据意识的人,维权,或者说拿回补偿,要容易许多。
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受伤后可以要求工伤赔偿吗?
这主要是看是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情受伤的,如果是符合工伤认定的情况那么是可以要求工伤赔偿的。
但是由于没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拒绝为员工申请鉴定工伤,并且否认与员工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员工想要申请仲裁要求公司赔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由员工证明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本来劳动合同是最直接的证据,但是由于没签员工就只能收集其他的证据来证明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了。
像是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银行转账流水)、社保缴费记录;工作证、服务证等证件;打卡记录;劳动者填写的公司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这些证据都可以认定员工与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之后我们就可以申请仲裁了,劳动者们需要注意,除了一些个别情况的劳动争议可以不通过劳动仲裁直接诉讼外,一般的劳动争议都是需要先通过仲裁的,希望大家不要再跑冤枉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