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军事用语中的“斥候”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军事术语“斥候”,就是现代的侦察兵。
题主特别描述,说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中,经常看到出现“斥候”一词。
斥候,又作斥堠,古代军事队伍中的斥候,是一个兵种的名称,就是现在军队中的侦察兵。
斥候,据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发展于汉代,是古代军队中侦察兵正规的名称,也有称作探子、探马的。
如有的古代小说中,“闻听敌军来袭,放出多路探子”。
又如“忽听帐外高喊,某路探马来报,速传进来”。
斥候作为军事术语,在《三国演义》古典文小说中常出现,而在一般通俗小说中不常见,多以探子、探马代称。仅供参考。
我国古代军事用语中的“斥候”是什么意思?
如题,“斥候”,是古代典籍中的军事用语,“候”读第四声,作为动词时指侦察军情,作为名词时指侦察兵。《三国演义》的故事是汉末背景,而这个词多数史学家正是认为它起源于汉代。斥候是特殊的一个兵种,类似现代的特种兵和侦察兵的结合体,稍带点特工的意味,通常由天赋较高、动作敏捷的经验丰富的兵士担当,在冷兵器的战争时代,斥候的活动对战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溯这个词语,可以顺着西汉继续探究,在商朝,天子分封诸侯、而每个诸侯国的作用按照现存甲骨文的记载,是“为王斥候”,帮天子倾听、侦察四境,探取民情、辅助明君,因此,也有人说斥候这个词大概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固定使用了。
古籍《释名》中提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斥,度也”;“候,即候望”。由此可知,词意即根据实际环境观望形势、揣度军情。而《墨子》中这样写道:“守入城,先以侯始。”对此,岑仲勉于《墨子城守篇简注》里注云:“侯,今名侦探或间谍。”也就是说,《墨子》里提到的这个“侯”,便是“斥候”的“候”。另外,《尚书》里《禹贡传》也曾讲到“斥候而服事”,“斥”即侦察,演变到后世,变逐渐有了“斥兵”“侦察兵”“侦探”等词汇了。
但是,到了汉代,“斥候”的“候”开始也写作“堠”字了。堠是古代一种道路计程器物,它的用法是立在道路的右侧,常为绿色的小方石碑,每五里立一堠,方便计算道路里程。现代常说的“里程碑”一词,也是由这种测路石碑而来的。在先秦时候,有“斥堠”职位的人,巡查各处道路上的险阻及防护设施、以随时等候、抓捕通缉的盗贼。大概也是因为这里隐含了等候之意,“候”与“堠”的用法也混淆起来。
魏晋以后,军中撤掉了“斥堠”,待到了唐宋时期,侦察兵早就消弭了“斥堠”这样古朴的旧称,只依马步侦察的不同装具使用、称侦察兵为“探马”或索性直接称“探子”。
题中提到《三国演义》中常见“斥候”,近代却不曾见到,因为此为古语,唐宋之后的兵家用语便很少使用此词了。《北史.莫多娄贷文传》有“以轻骑一千,军前斥堠,死於周军”之句,唐代诗人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有“又明於斥候,善揣敌情”之句,《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有“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之句,还能见到这一古语的痕迹。近代的话,伟大的先哲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里稍有提及道:“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报至。”及到当下,这个词语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再被惯常使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