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诸葛亮是高配版的辫子帅张勋吗?
诸葛亮,以其身处的历史时代,逆维护国家统一历史潮流而行分裂国家之实,“三分天下”,既分裂国家!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高配版辫帅,逆历史潮流而动,相差无几!
诸葛亮成为民间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因为,《三国演义》问世前,诸葛亮并没有多么大的名气!
《三国演义》,以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而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文学作品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
忠,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三国演义》中,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几乎以一个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因而,诸葛亮竞然在逝后千年,硬是以臣代君把刘备的皇陵演变成武侯祠,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纵观历史,客观上说,诸葛亮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偏安之师,“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不会有什么奇迹可以出现的。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罢了。
管见哈,不喜勿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