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什么议和,为什么杀岳飞?

赵构杀岳飞,出于自身皇位考虑,议和也是苟且偷安当“儿皇帝”为目的。

岳飞不是南宋长城,岳飞一死,长城垮塌,金兵既可长驱直入,夺取南宋江山了;果真如此,金人也不是痴傻?

当时,南宋无论经济、军事实力较比北方相对弱小的、依仗“马背民族”的金人,还是很强大的。

岳飞只是号称五路兵马元帅其中的一路军事统帅,尚有韩世忠、刘光世、刘锜、张浚等多路军事将领,岳飞只是一小部分,岳飞死亡,并不能影响南宋总体军事实力,后人因岳飞忠勇抗金而遭陷害死亡,夸大了岳飞作用,似乎岳飞是抗金长城,岳飞一死,长城垮塌,实则非也!

岳飞之死,缘于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控国家军事主力部队的军事将领,兵变夺取皇位,因而,终宋一朝,重文轻武,唯恐武将坐大,重蹈祖上老路,岳飞之死,系主要缘于此。

且岳飞身为军人,不暗政治,打出“直捣黄龙,迎二圣回京”的错误政治主张,二圣回京,高宗赵构怎么办?也是高宗下了杀心的原因之一!

岳飞之死,是必然,必须,是皇帝的意旨,试想,岳飞如此高级军事将领,是其他人可以左右的吗?秦桧替宋高宗赵构顶了几千年恶名而已!

君不见,韩世忠等交出军权,弄个虚位高官,而得以善终的吗!

仅供参考。

赵构为什么议和,为什么杀岳飞?

有些人在社会上地位缺失,专门在虚拟空间寻找存在感,不去想办法在实际工作中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来为岳飞争光,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专门靠虚假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厌其烦自吹自擂,自问自答!

宋代历史记载出于各自记载目的,记录者主观性东西很多,一件事情多个记录往往自相矛盾,根据单一历史记录看问题,很多是错误的,历史需要综合的看,也需要将自己设身为当事人去客观的分析,方能知一二,那种一见风就是雨,甚至无风即下雨,用词粗鄙不堪的,基本人云亦云,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看出没有层次,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还借用词凶狠、出格以体现自己存在,以弥补在社会上的被忽视感,有点文化诈骗的味道。

南宋为什么要议和?

为韬光养晦,为延续宋争取时间。

古时打仗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决定性的因素是后勤补给。直捣黄龙是可笑的,仅凭传说中的十万之师战场绵延数千公里,战场需要巨大的后勤补给下,即使粮草够,后勤运输所需要的押运粮草人员,运送人员送数千公里,宋根本无力支持。古今多少战争,比如赵括的纸上谈兵,比如年羹尧西北用兵都是疲于粮草,又如日本侵华因战线过长被拖死,粮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涌就行的。

宋当时为抗金入不敷出,财政80%用于军费,南宋的宫殿不过十多间房子,比不过一个大户人家,钟相杨幺起义因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着头皮,南宋面临灭国。

很多人不懂粮草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做过当家人,不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重要性。所谓文人多空谈误国。

靖康耻因为徽宗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盛世,没有危机感荒淫无耻所致,他将祖宗的江山丢掉,他罪有应得,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也跟其他朝代三代以后皇帝不知生死一样没有特殊。如果讲可耻,金的灭亡更可耻,宋蒙灭金时皇帝一天死俩,皇族被灭族,妇女当然逃不过靖康耻。蒙古捕鱼儿海之战也来了一个靖康耻。

至于赵构二十四史定论中兴之主,详见附件,赵构韬光养晦,让宋立稳脚跟,重新站了起来,赵构作为宋史结论中兴之主功不可没。 岳飞忠心能战不假,但赵构是皇帝,岳飞同他不在一个层面上。赵构要考虑的是全局,有人把他定义为最大的投降派,这样的分析实在水平很差,难道二十四史史学家的水平还不如他,赵构难道比慈禧还厉害,慈禧是将整个中华拱手送人,送土地数百万平方公里,送金钱数十亿两白银,还是不懂算术。其实也简单,自己没有能做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高层经历,为体现自己存在 ,只能胡乱分析。

至于徽宗早已死亡,钦宗根本不是赵构的威胁,钦宗让国家灭亡,即使回来臣子们也根本不会听他的,特别是赵构朝无论大臣还是将军大多赵构提拔,而且赵构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赵构威胁。反而赵构希望接回钦宗 ,方便管理钦宗,而不是将钦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随时利用钦宗(利用钦宗另立国家,破坏赵构政权的正统性)来牵制赵构。

至于赵构与岳飞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岳飞来源于他的孙子岳珂,为岳飞平反所写金陀粹编系列,宋史照抄金陀粹编系列。

为什么岳珂所写可信度不高,岳珂是宋代有名的大贪官,借岳飞之名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从平反角度扩大其辞,从贪腐角度也会扩大言论,以利用岳飞这一英明敛财。详见附件。

岳飞是一个被神化了的爱国将领,很多时过犹不及。抗金通常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韩世忠黄天荡抗金,其二吴玠稳定川陕,其三张俊、韩世忠、岳飞、刘琦均有建树,不是岳飞一己之力。

岳飞之死与张宪有很大关系。

赵构收兵后处死岳飞,是岳飞没有处理好实实在在交出军权事宜,造成留恋军权的事实。中兴其他将领都交出军权后,岳飞将张宪岳云留下执掌军权,皇帝要收权,自己要主动将自己的亲信调离军队,否则还是自己的人掌握军队,等于告诉皇帝留恋军权,何况是将军权交给向来不听朝廷的张宪,是张宪骄兵悍将害了岳飞。

宋孝宗即位,按惯例大赦天下,将岳飞赦免。孝宗为体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北伐来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治需要,赦免岳飞。

岳飞没有经岳飞孙子岳珂加工过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这一南宋有名的大贪官,出于为岳飞平反记,所写资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飞个人传记作者岳珂,岳飞孙子的宋史记载,我在百度上了解岳珂时,发现只要搜岳珂,直接弹出岳珂人渣的字样,可见岳珂实在有辱岳飞这一祖宗之名。

1、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徐鹿卿传:”会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诎于初。又置贪刻吏,开告讦之门,以罔民而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载“。

徐鹿卿简介:嘉定十六年(1223年)廷试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

2、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袁甫传:”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

袁甫简介: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

3、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杜杲传:调江山丞,两浙转运使朱在辟监崇明镇,崇明改隶淮东总领,与总领岳珂议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书一卷,曰:"举状也。"杲曰:"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杲。"珂竟以负芦钱劾,朝廷察芦无亏,三劾皆寝“。

作为岳珂下属的杜杲,无法满足上司时任淮东总领(财赋)兼制置使的岳珂的贪欲。岳珂竟以杜杲向崇明百姓征收的“芦”课不足为由,诬陷杜杲。

杜杲简介:南宋战功显 赫的抗金抗元爱国将领,有文才。 荫补入仕。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淳佑二年(1242年),蒙古军大举南侵,杜杲应诏为官,。。。在真州大败元军。淳佑八年(1248年)病故,享年75岁。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

4、清代史学名家全祖望对其评价:岳珂、杨绍云、郑定、蔡廙之在四总,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内实囊橐,何居乎,倦翁而亦预此列也,。。。然则珂直掊克忮深之小人,得无有愧于乃祖乎。

按宋史其他大臣记录,岳珂在南宋是个人渣,是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他的贪污腐化是给岳飞脸上抹黑的。所以他的文章可信度太差。

岳飞忠心能战,为平反记过多的采用民间传闻,民间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导致神化严重,比如关羽、项羽都已经神化。如同现在的抗日神剧,有一定事实,却能手雷炸飞机,适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战将为皇帝服务,加剧神化。

人还是要韬光养晦,不能不懂装懂。即使岳飞的后人有岳飞这一忠心能将为骄傲,也只是先人,偶尔讲一下,满足一下虚荣心无可非议,但还是自己要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为英雄岳飞争光,而不是借名以体现自己的存在,满足自己在社会的缺失感,否则只能有辱先人。

赵构为什么议和,为什么杀岳飞?

一,迎二帝怕皇位不稳,这点说不通,皇室血脉在外,更容易被敌方利门牛。二,杀岳飞,赵构难洗清白,就算是秦桧一手操办。三,岳飞抗金,大有成就,对赵构只有好处,二帝被敌人利用的价值越来越小。四,赵构的意志形成必定是近臣长期熏陶涛的结果,这些人中自然是秦桧为主。所以即使赵构确实想杀岳飞,也是由于秦相所至。至于秦相为何想杀岳飞,那就原因多了,毕竟飞只忠于君与国,而非秦相也。五,赵构的意志就是秦相的意志,从秦相即其子二代为相被越构依重可以证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