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末年为什么没有人能挡住清军?

想当年,金国入侵宋朝,打到长江就成了强弩之末,只能和南宋对峙。可为什么到了明朝末年,汉族军队根本挡不住清军的入侵,坐等清军统一?

明朝末年为何没有阻挡住清军进攻?

应该说,明朝不是毁灭于清军,而葬送明朝的是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大西王”张献忠,清军入关前,李自成、张献忠已经把明朝打得国力耗尽,分崩离析,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于北京景山悬树自尽,明朝灭亡,李自成已经建立“大顺”农民政权。

当时,李自成是有实力能够抵御清军的,若联手镇守山海关的拥有重兵险关的明总兵吴三桂,还应该是有胜算的。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不成,前往征讨,而吴三桂勾结清军,侧后夾击李自成,李自成不敌,致使唯一可敌清军的李自成溃败,清军长驱直入,策马江南。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八旗,为军政合一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平时生产的单位。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入主中原帝国,仅靠几百万满族人,对抗几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

怎么办,首先,将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主要是卫护北疆。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于是,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扩充军事力量,并为南下的主要作战力量。

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及南明政权,主要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孙可望等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因而得清廷赏识,全部授封王爵。

仅供参考。

历史上,明朝末年为什么没有人能挡住清军?

在明朝的时候经常明军和八旗军的战争往往明军都占不了上风,每次都是明军输。可以说明军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就算是有也是通过从后面袭击八旗军才赢的。其实每次战争的过程当中,明军的装备和人数都要比八旗军好得多得多,但是为什么总是输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也不能说明军的战斗力不强。在之前明军的战斗力是非常的强,还取得了很多的胜利比如说朝鲜之战等等。这才过了十几年,为什么明军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了呢?其实有很多种原因。而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在十几年前国库是非常的饱足的,士兵们不仅装备好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打起仗来自然是有精神头,战斗力就不用说了更是一个比一个的强, 每天吃饱了喝足了上了战场自然有劲儿,而且打了胜战之后,还会有不少的银子赏给自己,这样的战争打起来怎么会没有精神呢。

不过这十几年之后国家的经济就不怎么好了,不仅仅是人为的天灾也是经常不断,打仗的时候也是一个比一个怂,像以前打仗都有赏银什么的现在打仗别说赏银了连正常的工资都发不了,每天都是这样根本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战士们打起精神如果上了战场怎么会打得好,那么国力经济为什么不好呢?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朝廷里面内部大臣不团结,不同心都是相互的你怼我我怼你,而且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没有愿意为国家着想的,如果一个朝廷里面都是这样的大臣,那么国家怎么能发展的起来呢。

所以当敌人入侵的时候,明朝直接就选择了投降一点儿战斗力也没有。其实如果想要战士们打好仗,想让他们为国家做贡献,如果就像以前一样时不时就会有银子赏给他们福利也比较好的话,不用说他们也会比谁都做的贡献都大,如果老是克扣他们的工资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肯定谁都不愿意卖命。

历史上,明朝末年为什么没有人能挡住清军?

明清之间的战争,是相当复杂的。而导致明军无法在野战中战胜清军,也是具有多方面因素的。

很多史学家都把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作为明清战争之中的开端和分水岭。而这一次战略决战,以明军完败为结局,清军,或者说后金八旗一战成名,自此野战明军再无胜绩。

而之所以形成这个的困顿局面,双方之间十余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关联。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战争对决之间,决定胜负的因素之中,政治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后,他将所有女真人迁徙聚拢于一起,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而这种制度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其一,全民皆兵。女真受限于人口的发展,不可能拥有独立的大规模的军队,所以为了形成一支保持优势的精锐,努尔哈赤充分利用了女真人游猎的生活习气特点,将全族之青壮都合编城军队,分属于自己的儿子和亲信们,如此一来,每一次发动战争,其战争动员就极具煽动力,因为战争是女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这样的部队,打仗不是为了拿工钱,而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女真军队战斗力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来,他们本身就是从小成长与险恶的白山黑水中,除了种地之外,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与野兽搏斗,单兵素质极高;二来,女真人拥有比较统一的价值观,他们的战争,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进攻,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防御的,唯有以战争来掠夺才能过上好日子,谁又不想过上好日子?

其二,解决了经济后勤困难的问题。女真士兵自带干粮,自备马匹,自带武器,然后集结之后,无需长期专职训练,就能投入战争。战场是他们最好的军事训练。这种组织模式效率很高,而且不需要国家财政的后勤支撑。而在不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就不会存在鸽派鹰牌的区别。八旗旗主与大汗努尔哈赤之间,相对权力集中,战争意志坚决,不存在拖后腿的问题。

其三,战争的红利,对于中原军队,战争胜利之后的红利与普通士兵没有关系,同时战争红利也是朝廷财政的一大笔费用支出,往往一场战争打下来,耗费极大的同时,却又并不能使得军队更加具有凝聚力。而对于八旗军队而言,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带干粮,没有人给他们开工资,收益完全取决于赢得战争后能抢到多少。他们对于战利品的分配,能够做到比明军更高的公平度。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不仅仅是士气和信仰,更重要的还是利益。如果一场战争打下来,大家都是赔本卖吆喝,谁还愿意用命来拼搏?

而反观明军,制度已经固化,阶级分化严重,政治上的纷争,不仅仅导致对战争投入有限,而且最关键的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班子,所以明军内部因为政治存在了许多的问题。

其一 、党争严严重拖累军队指挥系统。明朝政府到了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局面。如果只是单纯的政见之争,对于政府而言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明廷的党争已经逐渐沦为利益之争,赤裸裸的党同伐异,由此导致了整个政治生态的失衡。这种情形在对外战争中尤为明显,一个优秀的将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政治站队,但无论他站那一边,他的政治生命都会迅速的终结。但往往因为党争,在择帅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极其容易出现将帅们在外出征,还要面临险恶的政治斗争。同时,重要朝廷对于战争的盲目估计,导致整个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忽略客观实际,最终导致将帅指挥失误。

其二、臃肿的军事制度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明廷的军事制度,到了明末,卫所军彻底沦为了中上级军官的佃农,这些军队不但战斗力低下,而且还在战争中极其容易拖后退,一旦战事失利,卫所军慌忙溃散,致使战争彻底失败。同时,朝廷还需要用庞大的军费和土地来支撑各地卫所军,这种空耗国家财政的军队,长期以来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使得朝廷无法下定决心取缔。而在明廷中后期出现的募兵,虽然战斗力有所提高,但是装备、训练跟不上,同时在军饷被各级官僚克扣,导致士兵作战积极性不高,单兵素质明显低于清军。

其三、军队后勤与抚恤赏赐的问题。明廷在后期财政逐渐趋于崩溃,这种局面由税收制度改革的不彻底,以及长期重农主义和官商勾结逃税等诸多因素造成。而这些因素因为涉及到执政者的切身利益而无法进行改革,由此就导致了军费的支出存在极大困难。明廷征伐后金,往往动员的军队数量十分庞大,这些士兵除了长期镇守九边的精锐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征调的军队。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官员腐败的情况,使得士兵的物质保障极差,在士兵阵亡后,其抚恤也十分不到位,而胜仗之后的赏赐也被克扣得差不多,从而使得士兵们并不具备舍生忘死的战斗情怀。

综上对比,清军是一只具有活力而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又拥有一个执行力极强的指挥系统,而明军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使得军队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发挥出一个大国实质上的军事实力来。从而导致明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以明廷灭亡而彻底告终。

历史上,明朝末年为什么没有人能挡住清军?

怎么没有人挡住清军?你把袁崇焕,秦良玉,卢象升放哪了?这些英雄在,清军根本打不进来,好吧,而金国就不一样了,北宋有良将,照样被金国人摁在地上摩擦。南宋好歹出个岳飞这个擎天柱,还支撑了南宋多活上两年,最后还被赵构给害死了。至于南宋为什么没有被元朝灭亡,那是出了很多民族英雄,咱们都不知道,辛弃疾算一个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