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汉军旗人是个什么概念?

旗人不是满人吗?那他们不算汉人吗?

清朝的汉军旗人,既汉军八旗人,也就是汉人同时具有旗人身份!

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起兵,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组,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

八旗,为军政、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体系,设八旗统领衙门管理指挥,遇有战事,则战时为兵,出军征战;平时则为生产、生活的组织单位。

清太宗皇帝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夺取明帝国江山,入主中原,仅靠几十万满族人,对抗几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

怎么办?首先,将可靠的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攻击明帝国,并主要防卫北疆。

布特哈八旗既打胜(打牲)八旗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于是,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扩充、增大作战军事力量。

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主要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所以,其为清朝剿灭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毫不手软,立下赫赫战功,效忠清廷可鉴,不吝重赏,都得封王爵高位。

所以说,旗人,除满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汉族人,也包括满、蒙、汉八旗军人的眷属。

仅供参考。

清朝时汉军旗人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严格来说,有清一代表达八旗族属的旗分时候,相对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应当用的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也就是从顺序上来说,“八旗”在前,“族属”在后。

在这个意义上,上三旗实际是包含九个旗,也就是八旗满洲镶黄旗、八旗满洲正黄旗和八旗满洲正白旗之下各有“随旗”的蒙古和汉军。

这虽然只是表达上的顺序规定,但是反映出旗人首先是一种政治身份,也就是说广东人袁崇焕的子孙能够成为旗人(子文弼五传至富明阿),宋徽宗赵佶留在东北的后代甚至可能成为八旗满洲中的一份子,而完颜阿骨打留在河南的后裔或许反倒成为清朝时期如假包换的汉人。

也还有很多八旗汉军,其实先祖实际上是女真人或蒙古人,这些人之所以会被当作汉人,是因为在东北的汉人聚居区生息数代,早已经汉化。

总之,满人大多数是旗人,但是旗人不一定都是满人,其中也包括汉人那就是八旗汉军,但是八旗汉军与清朝时期政治意义上的汉人还是不一样的。

八旗汉军在清代也受到一定的歧视,但是旗人的身份还是使得他们所处位置相对比较有利,特别是出任官职,因为是汉人,所以比满洲八旗的一些人更有文化上或者熟悉民情上的优势,又因为是旗人,比起科举出身的汉人更有入仕容易、升迁快速的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