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举制度?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现代人要参加高考来改变命运,古代人通过什么改变命运呢?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创新改革,是选拔人才制度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大进步,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影响后世各朝各代采用,以及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读书人贫者还是少一些。

(实际上,还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参加科考,据说,诗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参加科考)

科举制度敞开仕途大门,以考绩取人,唯才是举,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读书人士,进入仕途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治国理政的仕途,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缓和了上层统治阶级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但是,至清代,科举制度形成刻板、教条的“八股文”形式,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塞言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全国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呼吁、抵制下,于1905年终结于河南省开封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其发生、发展,在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腐朽没落于历史进程,其消亡也是必然的。

仅供参考。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简称科举,是中国古代用于从读书人中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采用过此制度。

百度百科对科举的解释,主要是狭义科举,指的是从隋朝创立的进士科举。

狭义的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狭义科举的介绍网上的版本和说明比较多,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下。由于广义的科举介绍较少,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下,也对后面的科举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历史渊源的了解。

察举制是广义上的科举

广义的科举主要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后来三国的魏国提出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一直延续到隋朝。所谓察举制,是分为察和举,“察”是考察,“举”是举荐,主要是由地方官员查访人才,再举荐给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度设立了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要根据科目想朝廷推荐人才。由于察举制的提前是推荐,只有有人推荐,士子才能做官。虽然察举制也采用了考试的形式,但考试主要是水平考试,不是竞争性考试,即考察考生是否合格,前期在政治清明的背景下,察举制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第一它能及时发现人才,第二它能节约培养和任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它既避免了一试定终身的缺陷,也一定制度上消除了缺乏标准引起的选私舞弊的弊端。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该制度在士大夫中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既是当时地方大地主,又是门生 、故吏遍于天下,最终逐步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的门阀士族,影响国家政治。这种由于利益阶层固化的来带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的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直到唐末期的黄巢起义才被打断。

因而,深入了解察举制的由来,才更深刻明白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初衷和意义,实际上后来科举制就是要纠正魏晋以来的士族对做官的垄断,这就要求降低士族为官的比率,提升寒族(普通小地主)入仕为官的比率,以维护帝国权力的稳定,虽然唐朝继续开放科举,但普通文人通过考试当官的比率很低,像李白、黄巢都是属于屡试不中,原因就是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士族阶层。

第一次察举制的开端

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二月,曾发布了一条著名的求贤招数,算是中国历史帝王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

在《大秦帝国》热播的当下,一定有人会有要问,不是还有历史著名的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吗?为什么不算进来呢?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秦国还是诸侯,不是实际上的中央政府,从今天的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全国性质的发布;二是秦国的《求贤令》的主要目的是招揽大才,振兴秦国,属于特殊人才的定向招募,不是一般性的管理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孝公的《求贤令》还不属于一种官吏的选拔政令,而是当时历史时期的客卿制度的特殊化表现。

第一次殿试策问的开端

在西汉,真正具有一定考试性质的察举选材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的。这也作为文景之治的一项功绩,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理解汉文帝的初衷和不易,朝堂上都是刘邦建汉以来的军功大臣的亲戚子女,自己本身的外戚(母亲、老婆)又不是很强,能用的人少,为了加强中央权力,一方面制衡地方(各地藩王),一方面掌握中央政府,他必须也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要各级官员举荐贤良,并采用了策问的这种考试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策试。当然,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也下过诏要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但不具有开创性。

根据《汉书·晁错传》记载,在策试考试汇总,文帝要求“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即皇帝要亲览答题策论。这种皇帝下诏制定策试科目,地方官员举荐应试者,皇帝提出策问,君子对应回答而后区别评定定级的书面考试方式,后世一直沿用,是一种重要的考试形式。在汉唐间策试秀才孝廉、唐宋时制策试、明清时殿试对策,广泛采用,存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察举制向科举制过度的开端

随着察举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推荐为核心的察举制在悄悄变化,选材标准从以道德、文化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且考试程序和规则也日趋制度化,严格化。实际上到了南北朝后期,不经过官员推荐而自由报考的人数也增加,庶族取代士族走向历史舞台的大戏以悄然开启。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广义的科举(察举制),在选取人才方面主要还是以推荐举送为主,以考试为辅,从考试文化的视角学术上通常讲察举制称为科举制的前身,概念上多用狭义的,即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概念。类似的现象,有点类似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前,大学录取主要是招收“工农兵学员”,这些主要都是推荐录取。可见考试制度也有历史的延续,有时候还有反复,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魅力和乐趣所在,从古至今我们会更深深的热爱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会更理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喜欢的关注、点个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科举制度?

现在,普通老百姓大多希望通过参加高考来改变命运,古代人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

所谓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的选官制度,它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力发展于宋。两宋时期在北方所建立的辽、夏、金以及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无一例外的沿用了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全盛期。

科举制下选官凭考试,择优录取,这当然要比察举时代那种仅凭三公九卿及郡国长官或中正的主观印象选官要合理得多。其次,成熟的科举制、科举与学校合为一途,选用官吏包含了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选用才三个完整过程,这显然要比察举制度完善的多。

那么,什么是察举制?察举又称荐举,是封建社会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按照一定的名目“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将未有官职的士人以及下级官员推荐给中央政府,自下而上推选上来的人才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朝廷依据他们考试情况,酌情授予一定官职或提升其值。察举制在汉文帝时已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从此成为选官常制。后来发展为科举制。

正规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举人。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考试合格者为贡士,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进士考试——殿试。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一级考试。殿试合格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为殿元或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又统称为进士。

另外,古代科举制度中还有为选拔军事作战人才而特设的武科考试。光绪二十七年,武科被废除。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隋文帝,成型与隋炀帝(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薛登传》也载: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科)。隋朝以前一直都是奉行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开皇年间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即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推荐的方式选取官员。,这就是在中国奉行了1000余年的直到清末才被废止。科举也是决定封建社会文人命运的一项举措。下面介绍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各朝代有所不同)

乡试: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地方组织的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描绘参加乡试获得第七名(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的范进高兴得疯啦,说明科举多难考。

殿试: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候又衍生了童试、院试,就变成了五级,文人升迁入仕更加艰难。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试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训士规条”称: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 ,“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 ,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最初的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总体以推荐为主,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

到了隋朝,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把隋炀帝在公元606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较之以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技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来说,与历史上采用的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根据历史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之外,无论贫富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说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的桎梏,给了社会底层人群一个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

科举制度也同样被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采用,如越南,日本和朝鲜。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什么是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有不同的官员选拔方式。

先秦之前是贵族世袭制。秦国变法之后以耕战为目标,采取军功爵制。

西汉创立,这是第一个非贵族王朝,所以采取官学选才,推荐制两个方式来选拔。可随着世家的崛起,察举征辟制逐步演变为了九品中正制,最终形成只看家世的选拔,寒门子弟很难出头,又令门阀控制资源,对国家政权有极大威胁。所以隋朝大业元年开始施行科举,以文章策论的优劣来选拔官员,以令有才能者跳出所谓推荐和九品中正制的压制,试图改变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此后,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黜科举。

但是,科举也是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唐代科举是最艰难,进士每科多者二三十人少则十余,五六人,二三人,乃至一人不中。也因此进士在唐代属于晋升快车道,短暂十来年就有机会入相。所以当时就有,中进士第,娶五姓女的人生成功标签。

宋代推崇文职。进士每科多则二三百,宋仁宗甚至创造一科进士八百的记录。明清时期相对正规些,每科三百进士是定数。

一、科举是分科的

除了最重要的进士科外,历代还有其他比如明经科,用于选拔秘书类官员。明法科,用于选拔司法官员。明算科,用于选拔财政官员。

至于秀才、俊士、明字等科,逐步废黜。

此外,还有武举,选拔军事官员。

二、科举是分级的。

隋唐宋三个时期,一般分县、州(军监)、礼部、殿试。

明清则分为,童生、秀才、举人、礼部、殿试。

三、科举是艰难的

以明清为例:

5岁启蒙,读三字经等基本读物。背讼四书、五经,韵表。学习诗词、书画。正式开科学八股文,本朝典章,大臣奏对,皇帝批示等。才能去考秀才。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中举平均年龄31岁,进士35岁。

即是说,家庭要养活一位不能产生效益的读书人31年才能中举,还要缴纳拜师费、年节礼物。生活费、基本穿着,笔墨纸砚,书籍,正常交往费,几十次考试的盘缠。

这些钱,对大家族来说不算啥。但一般小地主富农家庭都难以承担。

同时,科举成功率很低。

明清时期,每两年只产生约25000名秀才。每三年约3000名举人和300名进士。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四五百万,可见科举之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