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朝廷最高中枢权力机构,军机大臣相当于行使丞相职权的宰相,习称“大军机”。

清朝初期,始仿明制,不设丞相之职,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

但自雍正皇帝因西北军事行动需要,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在皇帝居住的皇宫内廷墙外,皇宫的外廷办公,日夜值守,初仅限于军事方面事务,后来逐渐军国大事皆经办理,终有清一朝,成为朝廷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亦取代殿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军机大臣,习称“大军机”,多由六部尚书、侍郎等亲信重臣、才能卓著的高级京官充任,员额不定,下设军机章京,习称“小军机”,以及办事人员,后期则由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如晚清重臣左宗棠,既曾任军机大臣。

殿阁大学士则退出权力中心,由实职实权变成虚职,成为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如清朝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左宗棠亦授东阁大学士。

仅供参考。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军机处最初是在中枢成立的负责西北军事作战的几人小组,后来渐渐扩展,成了皇帝的秘书处与全国的机要中心;再后来慢慢具备行政职能,有了首揆、开始分管具体事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最高行政部门;最后转化为责任内阁。

(军机处)

1、西北军事作战的中枢指挥小组

明朝辽东作战,中枢只是一度成立了协调户兵工三部侍郎,后来更没做大的调整,军事机密外泄已经成为常态。

清朝满蒙一家,青海和硕特、西北准噶尔都是蒙古人系统,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张廷玉)

尤其是和通泊的惨败,让雍正更坚定了决心。

2、实用的东西就要推广

军机处对西北用兵有帮助,对于皇帝驾驭臣下自然也有用。之后军机处就升格为皇帝的秘书处了,人员没有编制,全是君上制定。可能是王大臣,也可能是内阁大学士、还可能是六部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军机处设置)

军机处没有下辖部门、人员兼职,对于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实权,另一面更加加强了皇权。

3、制度的自然演化

正如理想的监察机构会演化为新一级行政部门一样,理想的秘书处总会演变成事实上的行政机构。没有太多原因,历史规律就是这样。

军机处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始分工,谁分管兵部、谁分管财政、谁分管人事、谁分管皇家礼仪、谁分管外交,而军机章京就开始为各自的分管军机大臣写材料。

(西北军功让左宗棠入值军妓)

而且随着事务轻重的不同,每个人分管的多少也不一样,比如和珅当时就分管好几个部,左宗棠入值军机主要分管兵部,就演化出顺位排序。

4、最后一次转化

到了清末,军机处越来越像国家最高行政部门,但也兼管着军务,所以权力又比纯行政部门大。在组建总理内阁的时候,就以军机处为核心组建。袁世凯后来也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军机大臣袁世凯)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清代独创、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权力机构。它的出现与雍正时期对西北用兵有关。对于军机处成立的说法不同,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几种说法。一般认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才有军机处之名。“十年说”是以清廷于这一年颁行“办理军机处印信”为根据。军机处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在人事权上,“文武官特简者,承旨则进其名单,缺单,差特简者亦如此”。军机处的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个字。

“简”,就是人员少,机构简单。军机处之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由大学士、各部院尚书、侍郎选任,称之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行走,又叫“大军机”。初进军机处的加“学习”二字,称职后才奉旨实授。其人数三四人到七八人不等,相互间沒有从属关系。军机章京的正式称号为“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军机大臣的下属,俗称“小军机”。军机章京员额32人,分满汉两班,日值二班,每班8人,以领班达拉宻统领。章京多来自内阁或各部院官员。总共算下来,军机处不过三四十人,且“有官而无吏”。在军机处工作的人多是皇帝亲自选定的,都是亲信干练之辈。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按内阁制度,一般处理政务,上传下达要经过多重部门,费时费事,军机处则不然,凡事有旨则随时奉诏承办,当日事当日办。军机处根据事情缓急,还有“廷寄”手续处理重要公文,在公文上注明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马上飞递”交兵部执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宻”,就是机宻。军机处办公地点位于内廷隆宗门内,不会受到处廷干扰。非军机处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值庐,还有专职御史就近监视。军机大臣入值应召承旨时,太监也不准在侧,承旨后草诏只限于值房之内,改定发出,迳交迳收,中间无人敢收受拆阅。军机处用印,需军机章京到领班军机大臣处领钥匙,再到内奏事房向内监请印,用罢按手续交还,比内阁草签票拟,明发上谕缜宻了许多。

军机处“其权属于君”,内阁则“权属于臣”。军机处的没置是清代维护皇权的有效手段,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是不曾有过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廷被廹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最终被取消。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军机处是清朝特有的一个机构,顾名思义,军机处就是处理军事机要事务的机关,但实际上只有刚开始时是这样的,后来的军机处实际上已经成为清朝的最高权力机构。

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所有的官僚体系都是根据明朝旧制建立的,最高决策机构也是内阁。但是在雍正七年的时候,西北发生了叛乱,事情比较多,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放到了太和门外,属于紫禁城的外朝宫殿。雍正可能觉得由内阁来处理军事事务,容易走漏消息,于是在隆宗门内又设置了一个军机房,专门来出来紧急军务。后来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为军机处。

因为是一个临时设置的紧急机构,所以军机处的人员都是皇帝身边信得过的大臣,这些人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但本身并没有决策的权力。皇帝在听取了军机大臣的建议,进行斟酌后再亲自作出决策,这样一来所有的权力就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这一点,和朱棣当初建立内阁时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清朝做的更狠,明朝内阁的官员刚开始时还有个品级,大概是五品、六品的样子,但清朝的军机处的大臣甚至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既没有品级,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而已。

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事而设立的,但在年羹尧平定西北叛乱后,军机处不但没有撤销,反而扩大的职权,从原来的只管军事变成了一切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皇帝通过军机处发布重要命令,再由军机大臣交给相应的部门去执行。而军机大臣的任免,因为没有品级的缘故,所以一切都随皇帝的心意,不受吏部等部门的约束。这实际上就相当于绕开了国家机构,将所有权利收到了皇帝手里,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巅峰的一个标志。

这时候的军机处与明朝时候的内阁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清朝的内阁当然也就被军机处完全架空,只能负责处理一些琐碎小事。

军机处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皇帝对军机处的掌控远远大于内阁和六部等部门。因为军机处和军机大臣都是临时设置,而且没有品级,国家法律层面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这些军机大臣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国家机构,而是来自于皇帝本人。皇帝肯用你,你就是朝廷重臣,不肯用你时,一句话就打发了,都不用经过朝堂讨论。

因此,清朝的皇帝对军机处都情有独钟,且一直把军机处作为一个临时机构,没有将其正规化,直到清朝灭亡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军机处就相当于皇帝的分身,虽然后来成了国家最高的权力结构,但实际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完全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这样的风险在于一旦皇帝是个昏君,国家将迅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对满清皇家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一个进步,使得皇权进一步加强和集中,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倒退。在世界飞速发展的18世纪,清朝依然固步自封,错过了搭上工业化革命的列车,最终沦为列强的鱼肉,其制度上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筒单的说清朝的军机处是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七九二年(雍正七年),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一七九五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一九O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设政务处,以军机大臣领督办事,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撤销军机处,设内阁。

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清朝的军机处是由雍正皇帝创立,负责人军机大臣,属于任务性质,没有定制官衔,没有品阶,没有俸禄。军机处看上去就是一排普通的平房,周围是瑰丽的宫殿,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军机处却在此后的183年里,对大清国祚有深远的影响。

军机处看似简陋,却是大清此后的权力中枢,地理位置离皇帝是非常近,离雍正帝的寝宫养心殿只有50米,文渊阁附近的内阁则相距1公里。距离的缩短加快了办事速度,也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内阁沦为处理日常公事,议政王大臣变成了虚衔。

军机处出现的导火索是西北战事的吃紧,雍正皇帝急需一个保密性好,距离又近的处理机关。之前,军报先到内阁,再经过繁琐的宫禁,既有可能泄密又有可能贻误战机。

雍正帝在隆宗门旁的宫墙根上,盖了一排房子,起初叫军需处,后又叫军机房,最后又改为军机处。距离五十米,雍正帝还是觉得不够近,于是又在宫墙上凿个专用通道,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不得不说雍正帝是个很拼的皇帝。

怡亲王允祥、张廷玉、蒋廷锡雍正的三位心腹,进入军机处,秘密处理起了军务,雍正的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当日事当日毕,哪怕忙到深夜,乾纲独断的期望,显露无疑。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皇帝不仅没有撤销这个临时组织起来的机构,还设立了军机章京,办理文书事务的“文员”。

“勤,速,密”是军机处的特色,雍正帝是一个追求超高效率的领导,哪怕当天奏折有几百份,也都要处理完,那么军机大臣也是非常辛苦,天蒙蒙亮就去办公,夜里办公在家先吃了夜宵,后来会给忙的饥肠辘辘的军机大臣提供烧饼油条。这么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年老体弱者是吃不消的。军机章京负责拟圣旨,管理档案更是辛苦。

军机大臣“上班”后,寅刻(凌晨三点)到凌晨五点接收皇帝审阅过得奏折,五六点去皇帝处“承旨”,听取皇帝的处理意见,结束后,赶回军机处让军机章京“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圣旨再回养心殿给皇帝过目批准,军机处再交给兵部,传递到地方。

“密”,军机处有护军把守,即使王公大臣也不得私自入内,服侍的太监都是十五岁一下且不识字。雍正皇帝要求所有奏折直达御前,军机处也不可提前知晓

此等奏折,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

军机处一开始只管军事,渐渐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负责,成为了权力中枢。雍正皇帝通过设立军机处,实现了“一个人治天下的梦想”。雍正皇帝有多勤奋,每年只在生日休一天假,从不巡幸江南也不搞围猎木兰围场,工作狂人。

到了乾隆时期,军机处彻底成了皇帝的总参,这么一个有利于皇帝集权的工具,乾隆皇帝刚登基时却想废了它

乾隆打算把军机处改名“总理王大臣会议”,并削减其权力。可是没多久,乾隆皇帝就发现没有军机处好用,于是,乾隆二年,军机处又得以恢复,并且军机大臣班底增加到六人: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

军机大臣虽然是兼职,是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挑选而出,但是他们都在军机处办公。而首席军机大臣握有实权,虽说共同商议,实则其他军机大臣也是听命行事。

皇帝把奏折发给军机处,首席大臣先阅览,然后指定某个军机大臣翻阅,其他军机大臣不得翻看。皇帝召见时,一般是首席军机大臣先发言,其他军机大臣之后的发言大多是附和之语。

军机大臣也是要值夜班,以便皇帝随时咨询,皇帝出行或者去圆明园也要随行。

细说一下军机章京,军机处刚创立时,张廷玉和鄂尔泰会各自带上几个人,负责撰写工作,第二年,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就正式设立,虽然寂寂无名,但是责任重大,好处很多。

军机章京开始无定额,到了嘉庆登基,规定满汉各十六人,轮班值守。

升迁机会多,据统计,清代由汉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的有33人,官至二品是非常多。

佩戴,七品的军机章京可以带朝珠、红帽罩,穿貂褂。朝珠是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挂。乾隆年间,准戴红帽罩和穿貂褂,这是三品以上大员才有的待遇。

科举高中者很多,乾隆二十五年会试的状元毕沅、榜眼诸桐屿,乾隆二十六年,第一,二名,都是军机章京,乾隆就把第一名与第三名调换一下。军机章京高中也是在意料之中,这些人在军机处贴近时政,而且整天拟旨,文案做的贴和皇帝的心思。

草拟圣旨一开始也是军机大臣在做,直到乾隆年间,富察•傅恒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他记忆力与文学功底都赶不上张廷玉和前任讷亲,于是就叫上所有军机大臣前去“承旨”做记录,其中就包括平时拟旨的汪由敦。

汪由敦一直都叫苦不迭,借此机会,他也“偷懒”起来,把拟旨的活给了军机章京。从此军机章京多了一个任务就是拟旨,这也标志着军机处走向成熟。毕竟军机大臣耗费大量时间在文案上也分散其精力。

对于一些得力军机大臣,由于太忙,能够保留原部门头衔,免去实际工作任务,专心致志在军机处“兼职”。

军机处要求高度的保密,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总有一些人难以抵挡诱惑,乾隆年间发生好几起军机处泄密事件,包括牵涉甚广的预提盐案,多名前途无量、才华横溢的军机章京被发配军中,以示惩戒。

在一些重要案件上军机处,是可以跃过刑部,直接处理执行。

到了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对军机处作了一些改革,目的都是一样的,使权力更多的集中到自己手中。

问题还是从和珅那出现,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后,作了一个改动,通知各省大小官员,写奏折的人除了给皇帝的那一份,还要准备一个副本同时寄给军机处。也就是说,和珅和乾隆同时收到相同内容的奏折,权势一下子扩大,而且在皇帝召见之前有更多时间揣摩皇帝的心思,做好应对。

乾隆成为太上皇后,和珅有选择的报告军机处奏折,引起了嘉庆帝的极度不满。嘉庆亲政后,立刻惩治了和珅,下旨以后不需要副本而且不能提前告知军机大臣。

嘉庆帝,对保密措施也加以改善。

军机大臣只能在军机处处理当日谕旨,不可以处理其他部门事务,其他部门不可到军机处汇报,所有人不得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聊天,不可窥视军机章京办事处,军机章京不可把文书带回家处理,王公大臣不得托军机章京代办陈奏事件。

这也是针对和珅当道时的乱像加以整顿。

为了避免亲王位高权重,嘉庆帝还规定王公不得入军机处。嘉庆十一年,规定军机章京须通过考试,合格者才可以被引荐。

道光皇帝是个内敛的人,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大的激烈的为政举措,穆彰阿成为首席军机之后,朝野面临着党争。

咸丰登基后,军机处又经历了一番大的整顿,涉及九项内容,祁寯藻为首席军机大臣,主要涉及保密性还有日常管理(用印管理等)。泄密事件总是存在,所以历代皇帝都在保密上下功夫。

在太平天国浩浩荡荡北伐之时,面对危局,咸丰皇帝又打破嘉庆订下的规矩,让年仅20岁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入军机处,担任首席,打仗还得自家人,亲兄弟。

之前,雍正朝的怡亲王胤祥和嘉庆朝的成亲王永瑆,都是在特殊时期入军机处。

图/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奕訢大权在握一直到同治四年,与慈禧决裂,以目无君上的罪名,被革去一切职务,离开军机处。然而,不出一个月,由于来自王公大臣的压力,慈禧不得不让步,恭亲王又在军机处行走,但经此打击,恭亲王权势大减,锋芒也收敛许多。

慈禧也来安插自己人在军机处,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奕訢去世,叔嫂二人的斗争才停止。

自从慈禧争夺权力,军机处的地位大不如前,光绪帝未经慈禧同意任命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等四名力主变法者为军机处章京,可见对其重视,用意十分明显。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开始管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设置责任内阁,裁撤军机处。这是又要分皇权。宣统三年,军机处退出了历史舞台,责任内阁成立。军机章京们在内阁继续效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