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指的谁?
“苏黄米蔡”,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宋朝时书法界杰出优秀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的称谓,喻为“书法四大家”,其中,蔡本来就是蔡京,但后人因其位列“北宋六贼”奸名,字以人废,以另一个书法家蔡襄替换之。
历史上,蔡京被民间视为北宋末期,弄权误国,贪脏枉法,导致徽、钦二帝被金人北掳五国城“坐井观天”,致使北宋帝国灭亡,奸臣贼子的“六贼”之首。
历史上,蔡京是一个功过对半的权臣,也可能功不抵过吧!
蔡京,文化功底扎实厚重,在宋代被视为正途的科举进士出身,屡任京官、地方官,得徽宗赏识,徽宗多次驾临府中,饮酒作乐,视为亲近重臣,宦海沉浮,四度为相,权倾朝野,官位高至三公之首的太师,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位极人臣。
蔡京,位高权重,结党营私,门生故旧多获提拔重用,家世显赫,三代高官,北宋末无出其右。为官贪婪,多领薪俸官银;大兴“花石纲”,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极大。
蔡京当政时,也曾大力推广社会救济制度,扩大救济规模,设立孤寡老人养老的居养院,贫民免费诊治疾病的安济坊,埋葬无主死尸的漏泽院等,推行救济制度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主持“崇宁兴学”,着力兴办教育,极大地促进北宋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功不可没。
蔡京,书法艺术功底深厚,笔法高超,位列宋时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后人因其奸名,字以人废,以蔡襄替换之。
仅供参考。
“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指的谁?
至少在宋朝或者是元末明初时期,这"苏黄米蔡"中指的确实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比如你看《水浒传》中的江州篇章,宋江题反诗被黄文炳举报,之后宋江装疯又被戳穿蔡九给家父送信,吴用造假信让萧让模仿蔡京的笔迹来回复。所以可想而知蔡京的文艺细胞是多么的强大。但有人可能也会问到施公是不是故意为了扯上梁山和蔡京的关系所以才把蔡京塑造成书法家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说说蔡京的履历。蔡京年轻时候也是中过进士的人,初为舒州推官,之后便步步高升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正当风华正茂时蔡京遭到了陈瓘的弹劾,于是被贬为江宁知县,因不赴任被贬为庶人,于是蔡京去杭州放松心情正好碰上帮赵佶寻宝的童贯,写得一手好字的蔡京自然有门路搞到名家书画,他便抱着童贯的大腿再次为官直至丞相。那么蔡京掌权后的排场大家也是知道的,北宋灭亡他虽不是主因但多少也和他有关系,所以说让一个奸臣去顶着书法家的称号着实辣眼睛,后世的文人雅士们也不愿意去学习奸臣的书法啊,所以为了消除顾虑,比蔡京年长三十多岁的蔡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蔡襄的字写得也很不错,也能成自成一家,但蔡襄时期苏轼等人还是小P孩,自然也没有什么“苏黄米蔡”的说法,所以若真要按照辈份来讲,那么“蔡”字打头更为合适。而在蔡京时期人才辈出,苏轼等人也正式出道,他们也正式组成了“蔡苏黄米”组合,等到北宋灭亡,蔡京坐实了奸臣的明天,后人就把蔡字放在了最后,也出现了苏黄米蔡的说法。再往后大家干脆把蔡京剔除,换成蔡襄,按道理误会解除应当让蔡襄坐“头把交椅”才对,但苏黄米蔡这四个字的声调恰好是一二三四,读起来很顺溜,所以大家也就不改了。
文/逻辑文史游
我小时候以为是指蔡国庆呢…
“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指的谁?
本是指蔡京,蔡宰相。
但是,蔡京乃是出了名的奸臣,有大才,却无功无德,据说他的书法是当时公认的第一,连米芾也称赞他的第一。他还有个兄弟叫蔡卞,书法也非常了得。
正是因为蔡京在历史上名声不好,所以后世文人把北宋书法四大家的“苏黄米蔡”中的蔡京换成了蔡襄。蔡襄书法造诣也很高,也能自成一体。但是蔡襄的年纪比其他三位要长很多。本来“苏黄米蔡”是叫“蔡米苏黄”的,但是为了叫顺口,就改过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