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水浒传》里的高俅,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北宋末真实存在的人物。
高俅,也并没有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坏,并非如蔡京位列“宋末六贼”,也是一个正人君子,工于心计罢了!
历史上,高俅,并非《水浒传》中描写的“破落户子弟”,出身官宦人家。
高俅,原为中国文学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小吏”,类似现今私人秘书的家童,聪明机警,略有文识,诗词歌赋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会使枪棒。
青年时的高俅,是一个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用今天的话说,挺时兴、挺棒的、嘎嘎的“文艺青年”!
高俅在主人苏东坡外放地方官时,将其推荐给皇亲小王都太尉王诜,因而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赵佶,深得赵佶赏识。
徽宗赵佶即位后,有意提拔高俅,奈其无科举正途,在宋朝,这是提拔任用官员的首要条件,皇帝也奈若何。
不似今天人们想象,皇帝“金口玉牙,说啥是啥”,提拔一个亲信还不行吗?不行!也是有规章制度约束的,皇帝也不可以乱来的,破坏干部工作制度的。
于是,宋徽宗赵佶发挥其善枪棒的特长,也算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派其到北宋名将五元帅之一刘锜的父亲、刘仲武西北边防军中,以期获取军功予以提携,这是无科举正途的旁门佐道,“曲线救国”,高俅由此上位,后位至掌控禁军太尉高官。
小说《水浒传》中,将高俅列为奸臣,大笔墨渲染,但也没有什么实质劣迹,也就是一个宠臣而已。
其实,高俅不在“宋末六贼”之列,只是其善于奉迎徽宗,取得信任,非科举正途而升迁,使人不悦。
估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作为屡试不弟的书生,愤愤不平,而将其描写成奸臣,也有点泄私愤吧!
《水浒传》中高俅
据史载,高俅为官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似蔡京“宋末六贼”等权臣,结党营私,专横跋扈,仅在任掌管禁军的太尉时,军事训练搞些非实战的花架子,取宠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为人,知恩图报,位居掌控禁军的太尉高官,手握重权后,对老主人苏东坡多有关照,亲属进京时亲自探望招待。
对另外一个老主人刘仲武,也是关照有加,刘锜后获掌握重权的高级军官,也是与高俅提携分不开的。
高俅,在金人入侵,随徽宗赵佶南逃时,与“宋末六贼”之一的童贯,发生矛盾冲突,托病返回开封,真的因病而亡,也是善终的了!
仅供参考。
《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其实是《水浒》中的最冤之人。
熟读《水浒》的朋友都知道,高俅以《水浒》中最大的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
高俅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所以被喜爱蹴鞠的端王(后来的宋徽宗)所赏识,高俅也随之飞黄腾达,并很快官至太尉。上任伊始,他就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其手段之毒辣,心计之阴狠令人怒火中烧,而梁山108位好汉也在高俅的关照下几近死绝,梁山108 条好汉几乎都是他的苦主。
高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历史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高俅出入太大。
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大学士苏东坡的"刀笔小史",类似于宋江的职务,《水浒传》中说高俅是苏东坡的书童,他为人乖巧,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还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据说高俅善于使枪弄棒,并且在武术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而高俅超凡入圣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须知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可是一个知识加技术的时代,如果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身居高位长达20年之久,例如与高俅齐名奸相蔡京,一手冠绝当世的书法真不是盖的。
高俅的飞黄腾达看似偶然,但偶然中存在着必然,苏轼先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好友都太尉王诜,随后王诜又将高俅转手送给了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据说高俅有一次到端王府去送礼物,当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赵佶正在踢球,但端王的技术真的不敢恭维,充其量也就是业余水平,而高俅则是此道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他对赵佶拙劣的脚法自然是不屑一顾。此时赵佶也注意到了高俅那傲慢的神情,便邀高俅一起踢,不踢不知道,一踢吓一跳,高俅出神入化的球技令赵佶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就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礼物,连同送礼物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赵佶的亲信。
在宋哲宗去世之后,长期坐冷板凳的端王赵佶,因缘际会的成为了大宋的皇帝。
也许是长期坐冷板凳的缘故,宋徽宗一上朝看到的全都是新脸孔,所以在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玩友便特别的亲切,于是宋徽宗便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在提拔干部方面有它自己的一套完善祖制,并非是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因此,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真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把高俅下放到基层,将他托给了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而边帅刘仲武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非常上道的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从军的时候,宋朝在边境上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也就有升迁的资本,并最终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长达20 余年。
高俅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对他有恩的人他绝不会忘记报答,也就是俗话说的“受人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报”。
高俅在发迹之后,没有忘记之前刘仲武在边关时对他的提携,刘仲武在政和五年打了败仗后,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那是因为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而且在刘仲武死后,高俅又向宋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而当蔡京等人在迫害苏轼及其家属时,高俅更是直接对苏轼一家伸出了援手,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完全没有什么高衙内逼死林娘子和火烧草料场。
而且高俅在朝中,也并非如《水浒》中所写,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蔡京、童贯等人是一党。
靖康元年,宋徽宗在得知金军渡过黄河之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中记载了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也率军赶到与之会合,不久,高俅便与童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童贯护送宋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高俅则率军回到了开封。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宋徽宗的童贯等人,后来都被继位的宋钦宗处死并枭首,而高俅因为没有卷入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旋涡而逃过一劫,所以,高俅的下场比蔡京、童贯等人幸运也绝非偶然。
高俅的结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开封,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但令人疑惑的是,关于高俅的历史记载却并不多,而且对他的评价也是含糊不清,这也就是说高俅还算不上大奸臣,因为他还没有享受到“骂满天下”的那份荣耀。高俅之所以被后来的坊间百姓和艺术家们加工成为奸臣,许是他因善于蹴鞠竟然获得了高官厚禄,这幸福来得过于容易了点。也可能是因为在金军进攻时,开封城内几十万宋军则不堪一击,作为大宋最高军事统帅之一的高俅显然是难辞其咎。
后人对高俅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算是一个不懂军事而又主管军事的老好人,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老好人有自由发挥和充分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水浒》中就将他与童贯、蔡京和杨戬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
至于说是高俅整的梁山群雄死光光,则更是无稽之谈,真正放倒梁山群雄的并不是高俅,而是北宋的一代名将张叔夜,所以说,《水浒》中最冤屈的不是林教头等人,而是被黑的最惨的高太尉,假设高太尉地下有知的话,不找施老夫子拼命才怪那。
借着正在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说句题外话,中国足球队要是能在世界杯里赢一场,所有的队员都应该去高俅的坟前磕个响头。
《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现在某些作家或文化研究者,动不动就搬出原型说,难道没有原型就写不出书来?难道表达自己目标,传承自己的文化观点非得小说人物一种形式吗?若世界文学或世界小说都这样,我则说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或小说是与这种原型说或人物说是不同的,与其是不接轨的。
世俗众人看水浒传,没有称赞高俅的,偏偏作者开篇写高俅,这就是金圣叹批评水浒传特别指出的。为什么开篇写高俅?是因为“高俅”是作者本旨文化观点,并非是人物。“高俅”,即“高立人之求”,即尊重高看仰视“立人之求”。“立人”,是支撑人高大,或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所在。“立人”靠“骨”,靠生产制造技术的创新提高,靠探索未知自然获得新的认知,再由新认知逐渐验证实践开发创新出前所未有的人类制造或新技术,探索未知获得的新认知就是新的自然之道(非常道),所诞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制造就是“一(非常名)”。立人之求的目的宗旨在于“得一”,这就是金圣叹反复强调了“得一”的原因,可知,“高俅”是“得一”之母,多“高俅”就能多得一,多得一就能“王进”。
作者这样的本旨在儒学文化执政时是无文化市场或无版权的。这就是作者借助“高毬”,借踢的好毬而升为“高太尉”的。立人之求是骨求或求骨,毛求则是求皮求轻,这就是“俅”与“毬”尖锐对立的道理。求仁求义求礼等儒文化之求就是“毬”。再者,“高俅”重手,重人的特长本能(工)而“高毬”重脚重情重义重动物之通性。“高俅”所重的是制造技术的进步提高。“高毬”所重的是仁义、礼义、忠义、情义。“高太尉”是由“高毬”而来,也即由于“高毬”而升迁为高太尉,正是这高太尉逼走了王进与其母(无为)。由此可知,高俅与“高毬”、高太尉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这就是大道与仁义的对立。“高毬”、高太尉就是仁义,“高俅”就是大道。正是儒文化废了或逼退了老子道文化理念。世俗读者只是把高俅、高太尉理解成一个人。“高太尉”世俗读者只是把其理解成高官、大官;其实是作者在讽刺攻击儒文化是追求当官、追求当大官的文化观念。“高”,就是抬高,就是高看高仰。
再如,世俗读者都会把“智深”、“鲁智深”理解成一个人物,其实作者巧用了“智深”与“鲁智深”这两者的对立。“智深”指的是真正的高深文化,即道、佛自然之道无为文化,是促进人手功能发展提高的文化;“鲁智深”则是形容的儒学文化,之所以用“鲁”字,是因为孔孟均在鲁,是攻击儒文化为浮浅的人类文化,是对提手,对提高国家民族技术创新进步有大害的文化,这就是称其为“鲁提辖”的原因。“辖”,“车害”就是大害。儒学文化的危害就在于重口重目不重手,殊不知人手功能才是真正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才能真正代表人的独特特长特性,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称道的东西。
《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我是谁?我是谁?我是那踢足球的高大锤!我毒死宋江,我气死李逵,我一脚一个梁山贼!
高俅,北宋国脚,中国足球历史第一人,人称高球王!自从高球王从足坛退役之后,中国足球一千多年都还未缓过来啊!
当然,他更多的历史镜头是作为《水浒传》大反派存在,以一个奸臣形象出镜!不过此人并非施耐庵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太尉级别的高官(枢密使),只是人物形象上和《水浒传》有着不小的出入!此人并非奸佞之臣,为人倒也算正直,人品不错,当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到贬谪,其官场之上的朋友个个对其避而远之,唯恐受到牵连。高俅却主动站出来帮他庇护其家人,在那样纷乱的政局之下,敢于未朋友出头,可见高俅不是一个坏人。
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和苏轼的关系非同一般!高俅并不是什么文化人,出身也不好,他只是苏轼家的一个下人,平时也就是帮着苏轼打点下家里,干点儿书童的活儿。
不过高俅有个特长,很会看草书。众所周知,苏轼是大文豪,为人多豪放,喜好酒后即兴随笔。不过他每次喝醉以后总是有点把持不住自己,各种狂草字体也都冒了出来,别说是其他人了,就算是酒醒了以后的自己,估计也很难分辨出来。
而高俅每次都能帮苏轼给翻译出来,这让苏轼很是欢喜。后来端王也就是宋徽宗来到苏轼家做客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看中了高俅的球技,还是高俅的眼技,总而言之,在苏轼的引荐之下,高俅就跟着端王混了,后来端王登基成为皇帝,高俅也就水涨船高,逐渐成为朝廷大臣。所以他帮苏轼也算是知恩图报了。
不过话说回来,高太尉毕竟是草根出身,底子不行,治国治军更是差了些能力,最终他也是因为“败坏军政”而被贬谪。由于没什么政绩,所以他在历史中存在感比较低。
当然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施耐庵才会选择他,他的平凡施耐庵极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估计施耐庵也不会写他了,因为随意篡改历史人物形象不是那么容易啊!
本人不才,乃是高球王的铁杆球迷,以上介绍,如有夸张,纯属对偶像爱得深沉,还望见谅。最后恳请大家不要黑我高球王,他是我对中国足球仅存一点幻想(虽然蹴鞠和足球好像没啥关系,但我实在找不到精神寄托了)
《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看《水浒传》的时候,迫害林冲的高俅高太尉十分令人讨厌。历史上确实有高俅这个人,他还曾是苏东坡的书童。
小说里高俅是一个破落户子弟,诗词歌赋都不行,实际上他是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笔札颇工,那时他应该十七八岁左右。另外,高俅擅长蹴鞠,就是踢足球,颇得皇帝喜爱。
历史上高俅确实擅长踢球,其实宋朝踢球高手很多,比如北宋宰相丁谓、李邦彦,秀才柳三复更是因为惊人的球技得丁谓称赞:大奇之,留为门下客。据说他一面揖拜,一面用头、肩、背颠球,球一直未落地。
宋朝算是蹴鞠运动的巅峰时期,均设有皇家球队,据记载有32人组成,也涌现了很多高手,但是宋徽宗偏偏看上了高俅,估计除了踢球,还有惺惺相惜的认知吧!
宋徽宗赵佶还未登基就认识了高俅,不久宋哲宗病逝,赵佶承兄长之位,是为宋徽宗。高俅也因此平步青云。宋徽宗喜爱高俅到什么程度呢?把高俅比作辅佐汉文帝与汉光武帝的功臣宋昌与王常。
高俅在宋徽宗的皇位博弈战中有没有出力呢?目前还没有史料能证实高俅还有拥戴之功。高俅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哥哥高伸,弟弟高傑,高俅的名字为父亲所取,并不是因为喜爱蹴鞠而改的。
父亲高敦复,是靠武艺谋活的低级武官,后来因高俅得宠,而升任建武军节度使。哥哥高伸考试成绩非常好,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弟弟高傑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俩因窝藏军队金银,而被贬职。
小说里高俅有个义子高衙内,历史上高俅有四个亲儿子:尧卿、尧辅、尧康与尧明。在皇帝的恩宠下,不仅高俅一路升官,儿子们也是仕途顺遂。高俅对苏东坡的后人也是照顾有佳,根据记载,苏轼第三子苏过进京就住在高俅的府邸。
清代王士祯认为,看上去高俅是不忘本,但是苏东坡有名人效应,高俅结交其后人,谁知不是自抬身价呢?
按照祖制,没有边功,高俅是不能担任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宋徽宗为了能提拔他,把他放到刘仲武的身边。刘仲武有个儿子叫刘锜与岳飞、韩世忠、张俊并称南宋名将。
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
刘仲武又是苏东坡长子苏迈的女婿,所以高俅与刘家一直有来往,刘仲武去世后,他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
接到命令,刘仲武也心领神会,凡是有军功都算上高俅一份。
顷临边寄,屡奏战多。
所以宋徽宗仅仅登基八年,高俅就当了步军的最高统帅。
北宋禁军的最高军事机构是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高俅任步军正职没多久,又兼任殿前司和马军司的副统帅,遍历三衙,之后晋升殿前都指挥使,简称“殿帅”,禁军最高统帅,护卫着京城和大内。高俅更加不可一世。
当上殿帅后,高俅还任过奉国军节度使,宋徽宗朝节度使多达60人,没有什么可标榜的,赐紫衫黑花,但对高俅不同,赐 “盘雕金眼晴紫窄衫”。“金眼睛”就是用纯金所绣。
宋徽宗给高俅、蔡京、童贯三大腐臣每人题了个匾额。高俅:风云庆会;蔡京:君臣庆会;童贯:褒功。一丘之貉的君臣。北宋也一步步走向灭亡,宋江起义。
政和七年(1117),高俅官拜太尉,任命书里有两句话是这么写的:尝事潜藩,永肩诚节。其实,高俅认识赵佶一个多月后,赵佶就登基了,两人就因踢球投缘。“诚节”,意思是球场上的好兄弟,登基时的支持者。
高俅受宠若惊,表示不能再增加随从了,宋徽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四年后,宋徽宗赐给他一座宅邸,为了扩建住宅,逼迫数百家老百姓迁移,怨声载道。
紧接着一年后,高俅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这已经是最高级别了。1123年,高俅的父亲去世,按理要停职守丧三年,但是皇帝离不开他,特别批示:“俅系随龙”。
高俅恃宠而骄,风生水起之时,不忘替家族敛财,子侄均入朝为官,甚至媵妾都有封号,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是痛下狠手。谏官叫陈伯强弹劾他假传圣旨,结果被贬职,终身不得升迁直到退休。
唯一值得提的就是高俅知恩图报,推荐了后来的南宋名将刘锜。
金军南下,宋徽宗急忙禅位,谎称去亳州太清宫进香还愿,连夜逃出开封城,在逃跑的路上也不得安宁,高俅负责护卫工作,但是遭到蔡京之子蔡攸和童贯的排挤,连见宋徽宗一面都难。
他们假传圣旨,让高俅半路停下来守卫。
高俅兄弟在道徬徨,得一望见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言者,而群贼(指童贯、蔡攸等)在侧,上皇气塞声咽,不敢辄发一语。
意思就是高俅等人正在路边彷徨,正好看见皇上,君臣相对而泣,想要说点什么。而其他人在侧。宋徽宗也只能梗咽。不敢发一语。
他没有南下,随后称病辞职,回到京城。宋钦宗要求他还有童贯、蔡京等贵戚把金银财宝送入国库,以便向金人乞求和平。而杀高俅和六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宋钦宗一度要对他们采取措施,但碍于童贯等人护送宋徽宗还在镇江,不得不有所顾忌。
对高俅,宋钦宗直接给了他闲职,不久病逝,去世时大约五十多岁,死后被学去爵位和封号。
同时期的人直指童贯、高俅执掌兵权以后,败坏军队,导致天下可用的军队寥寥无几。
本朝之兵,自童贯、髙俅等坏之。
有朝臣揭露高俅挪用军饷,做其他营生。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金人的铁蹄。高俅去世那年年底,开封再次被围,老百姓直接把他豪华府邸给拆了,当柴火烧。
与童贯被诛杀相比,高俅的结局算是好的,病死任上,根据《宋史》记载,有儿子在南宋年间得封昌国公。
因为蹴鞠得宋徽宗喜爱,之后一路溜须拍马官场弄权数十年,也正因为有宋徽宗这样的皇帝,所以奸臣横行。
《水浒传》里的高俅,历史原型是谁?
这些问题几近于无意义。文学作品的人物对号对标历史真人,这种学说只能明证你学富五车,研完的成果未必能才高八斗,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固然可以,但实在是吃饱无所事事之家们的通病。恕不苟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