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来临,无人驾驶会成为现实吗?

无人驾驶成为现实,只是时间问题。

应该说,无人驾驶技术在某些交通工具已经成熟,如汽车、飞机等。

美国无人驾驶汽车允许上路行驶,说明技术已经成熟,至于撞死人,据报道,该人未走人行横道斑马线过马路,而无人自动驾驶汽车是以识别交通信号、路面交通标识而实现自动驾驶的,如所报道属实,交通事故就是行人未遵守交通规则,而非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成熟与否的问题了吧!大家知道,现在的民航客机上,已经设置自动驾驶系统,飞行员暂时离位,飞机可按照设定的航线 、高度、速度正常飞行,美国曾经发生过冒充飞机副驾驶的骗子,驾驶员升空后交其驾驶飞机,依此飞行了上百驾次,可见,实践证明,自动驾驶是可行的,只是为安全计,起飞、降落还是要人工操作,要知道,飞机的飞行难度是超过其它交通工具的。

现在,汽车的无人操作、自动驾驶已经进行到道路实验阶段,相信,距离投入使用的时间,不会太远。

而做轨道交通的火车,难度相对要小一些。 至于轮船,也是有固定的航线,水深、速度等要求都是较天上、地上易于解决的。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自动驾驶会应用到所有的交通工具中。

当然,自动驾驶带来的益处自不必说,解放人力,避免人力操作的弊端,更加的安全、高效、便捷,使交通运输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新时代!

仅供参考。

5G时代来临,无人驾驶会成为现实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无人驾驶的实现途径,目前无人驾驶的实现分为两种不同的主流技术途径:世界IT巨头,包括谷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追求的是无人驾驶一步到位,以充分发挥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高精度地图方面的优势,最终目的是取代驾驶员;但是以特斯拉、宝马等主流车企则是以渐进化的技术路径尽快实现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其核心仍然是驾驶员,系统围绕驾驶员工作。

两种途径,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在百度等为代表的的一步到位技术流派看来,在驾驶系统中,人类是非常不稳定的一个环节,突发情况下,人从眼睛感知到手脚做出动作大约需要0.6秒,再加上汽车电动制动0.1秒,整个应急反应时间大约1.2秒,若以高速120码的车速计算,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距离约为23米;如果换成自动驾驶系统,上述反应时间约为0.2秒,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距离约为7米,可大大缩短汽车应急制动距离。此外这个流派的人还认为人不论在环境观察还是应急判断上都不如机器来的敏锐,简而言之,就是人没有机器靠谱,驾驶员必须被自动驾驶取代。

但是以主流车企为代表的另一派观点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完全无人驾驶存在伦理和法律层面的问题,比如在关于紧急情况下是保车内人员还是保路人这个问题就存在这伦理上的争议;在法律层面上,一旦发生事故,各方责任的划分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关于无人驾驶的立法仍然是空白领域;此外,还存在黑客攻击等诸多网络安全的问题,这都是实行完全无人驾驶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在这派观点看来,完全实行无人驾驶条件不成熟,更现实的是依托系统进行辅助驾驶。

讨论完两条实现路径,再来看上述问题就简单多了,目前5G网络和无人驾驶技术的结合主要体现在通过5G超低时延与超大带宽的网络能力为驾驶系统提供网络支持,打通车载设备和无人驾驶云平台或远程驾驶舱的信息通道,同时还结合C-V2X协议协助车载OBU实现车车之间及车路之间信息交互。

通过以上的驾驶体系,既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也可以实现远程有人驾驶。目前国内无人驾驶的研究主要应用于智慧高速编队行驶,指在高速专用道路上,将多辆车辆编成队列连接行驶,领队车辆为有人驾驶或一定条件下的无人驾驶,跟随车队为基于实时信息交互的无人驾驶车。车载摄像头、雷达采集车辆周边环境,5G终端将采集的感知信息及车辆状态信息实时上传,平台基于上报的信息做出决策,并将决策指令下发,帮助车辆识别路况、变换行驶速度和方向。这样的无人车队编组可显著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大幅降低油耗,实现节能环保驾驶。

基于5G的远程驾驶系统则主要应用在诸如矿山、火灾现场等环境恶劣和危险的场景中,它仍然属于辅助驾驶系统,离不开远端人的操控。该系统系统架构分三层:远程车端(配有摄像头、雷达、高精度定位产品及5G 终端)、驾驶舱(包括多块显示器拼接而成的显示屏用于模拟驾驶员正前方的视野、驾车控制组件用于实现对远程车辆的控制)、5G网络(远程车端信息传输给驾驶舱)。

以上是关于5G网络和无人驾驶技术结合的讨论,需不需要人工操作主要依据场景的需求,在技术层面上无论是无人还是有人都不存在问题,当然在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讨论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