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旁有个“宋义士武松之墓”,这和《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回事吗?
杭州西湖宋义士武松墓,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义士武松之墓,小说《水浒传》为渲染气氛,小说构思的情节需要,借用当时义士武松的名气,移花接木放进梁山农民起义队伍中而已!
《水浒传》中为什么花大笔墨写武松?
作者没有在像当今著书作者在成书的前言、后记或新书发布会、研讨会上加以说明,其意图不得而知。
个人认为,作者是一个屡试不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困潦倒的文人,对于上层社会的政治、特别是吏治腐败极其反感,因而,在书中明显的抨击、丑化贪官侫臣,既构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题。塑造蔡京、童贯、高俅等反面典型为首的上上下下贪官污吏形象。(历史记载,高俅并非奸倿之辈,而且知恩图报,被作者黑成奸臣而遗臭万年)
须知,正反典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反面典型如果没有正面典型的衬托、对比,也是很难刻画成功的。
因此,书中在塑造了蔡京、童贯、高俅等反面典型为首的群贪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大批正面的典型人物,特别是下大笔墨刻画了忠肝义胆、勇武过人、充满正能量的俠义之士武松,武松因而成为正面典型人物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人物,迎合了下层社会广大读者的心理,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广为流传而跃居四大古典名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书创作构思的需要,也是作者创作技巧高超的体现。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义士武松在史上确有其人,武功高強,街头武术表演艺人,被杭州知府高权起用为都头,后高权遭陷害连带武松去职,武松基于报高权知遇之恩,为民除害而刺杀后任知府蔡京之子蔡鋆遭难,时人感其忠义,敛其尸骨筑墓立碑纪念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