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曾大搞军事改革,为何对外战争仍屡战屡败?

宋朝的军事改革,出于其江山得来于,宋太祖赵匡胤掌握重兵“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图谋皇位的历史重演的军事改革,造成国富兵弱,成功的维护了皇权延续,但抵御外敌入侵则苍白无力,是失败的军事改革!

历史上,北宋,文化与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达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上古神话,先秦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北宋,历史上无可比拟的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国,而遭受北方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西夏、金部族的吊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军事改革分权制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因而惧怕历史重演,“杯酒释兵权”。

继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识军事的文官统率军队,且统兵之官,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又设监军,分散军权,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然而,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太尉,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而且,北宋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监军掣肘,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地方军为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西夏、金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屡犯宋界。

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乃至丧失民族气节,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