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客家人,并非一个民族,属于汉民族里的一个族群。

一.客家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国古代多建政于北方地区,朝代更迭使北方地区战乱不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苦不堪言,因此,一些汉民为避战乱,举家、举族成批的长途跋山涉水,越过长江,向没有被战火秧及的江南地区迁移,先到达皖南、浙西、湖南、江西一带,成为日后继续南下的大本营。

后来各个朝代,北方地区多是改朝换代、争夺政权的战场,南方相对平和安定,陆续又有大批的汉民渡江南迁,皖、浙、湘、赣一带容纳不下,继续南下福建、广东,甚至广西东部,直至海南、台湾,乃至南洋、海外各地;张献忠屠戮四川致“天府之国”人丁锐减,遂形成“湖广填四川”,其中不乏客家人。

南迁的汉民,不同于祖居的本地人,属于外来客居,故称之为“客家人”。

二.客家人,在南迁时,带去了当时北方地区相对发达的科学技术、文化,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对于相对落后的闽粤赣等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南迁汉民,为抵御当地人侵扰,家族式、多族联合群居,形成村落,保留自己的文化、语言、生活习俗,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并没有被当地人同化、融入到当地人社会中去,故而形成了“客家人”这一族群。

四.同时,南迁的汉民日益增多,而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于是,客家人与当地人主要在土地、权利及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矛盾,甚至诉著于武力,小规模械斗不断,大规模流血冲突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

仅供参考。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谢谢邀请。客家人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地域名,简单的说,客家人是一个群体,是以汉族为主的一群人。

关于客家人的来源,一般认为是由北方人南迁而来。历史上“五胡乱中华”、“安史之乱”等战乱让许多平民百姓流离失所,一部分难民逃离到南方,所以客家人一般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当然,现在客家人在海外也多有分布。

客家人说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因为只有土著才是自己人,所以他们到达南方以后,过得非常谨慎。比如著名的福建土楼就是客家人的杰作,土楼可以住人,也可以当防御的城堡,这正体现了他们在作为外来人的艰难处境。

客家人处于不断的迁移之中,有时候难免妻离子散,所以他们的祖宗观念特别强,注重家族制度,家谱记载的特别详细并且保存较好。比如江西姓张的客家人和福建姓张的客家人,通过族谱可以联系起来,有可能祖上是一家,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南方某地家族宴摆几百桌的情况。

客家人由于生活处境艰难,他们很勤劳,也敢于创新,因而他们思维敏捷,在商业、政治、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革命先驱孙中山、泰国总理英拉、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及李显龙等等,这些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方言很难听懂,但据研究,客家方言正是中国古代的官话,客家人将中原官话带到南方,并且一直传承至今,所以有些古诗词用客家话读起来韵律更加和谐。因此,客家方言也为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

总之,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一群人,不管走到那里,他们都是华夏子孙。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客家人不是民族概念,也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汉民族内部的族群分支之一:目前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就是粤语、潮汕语和客家话。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梅州、深圳、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说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是相对于原住居民而言。严格意义上而言:广东的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最早迁徙来到广东的客家人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时的秦军后裔,这些人和当地百越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广东的客家民系。此后陆陆续续有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到南方,融合到客家人族群中。

西晋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而亡:中原大地成为五胡部族角逐的战场,大量农田荒废,汉人被掳掠为奴。长年的战乱使中原百姓生活困顿,人吃人的现象开始涌现,为了生存一些不堪压迫的中原百姓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终于激起黄巢起义。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受战乱影响较小,于是又有大量中原百姓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公元1126年北宋东京汴梁被金军攻破,宋高宗赵构南渡,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兵进入中原后又有大量中原百姓渡江南下。再后来蒙古灭金,后又与宋开战,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在抗元过程中不少客家子弟投身行伍随军转战,也有一部分客家人为躲避战乱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明末清初有的客家义士追随郑成功反清迁居台湾,有的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与此同时由于从美洲传入的甘肃、土豆等高产作物最先在南方沿海登陆,这使当地的人口开始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四川地区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几乎出现人口大规模灭绝的现象,朝廷希望向四川移民以解决人地矛盾,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由于历史上这次湖广填四川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四川的客家子弟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每一个四川客家子弟的手腕上都有当年祖先入川时被绳索捆绑过的痕迹。

但明末清初的这次人口迁徙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岭南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到清中期客家子弟和当地原住居民之间时不时会为争夺田地、水源发生械斗,时人称之为来土之争——来者远来之人也既是指的客家人,土者土著原生之民也。天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利用当时人地矛盾尖锐的现实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平天国失败后这些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除了在国内的迁徙之外,自宋代起就不断有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移居海外。《水浒后传》记载道:阮小七、李俊等人后来下南洋自立为王,虽是小说家之言,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先民移居海外的经历。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爪哇顺塔国。此后华人陆续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渤泥国、“飞龙”国、纳土纳岛国、马来吴氏王国、暹罗吞武里王朝、兰芳共和国、戴燕王国等,在东南亚经商定居者也大有人在。这其中有大量的客家子弟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何谓“客”,“客”与“主”相对,在移民史中,“客民”是相较“土民”而言,也即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区分,所以在移民史上,土客矛盾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客家人也是仿照此而来,是汉族人民在迁移过程中,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但具体形成过程,学术界的争议一直未停止。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依据罗先生的理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也即书中的“民系”概念),就像宗族会分成若干房支一样,汉族有很多支系,如南系和北系,而南系在唐末又分有越海系、湘赣系、南汉系(两广本地人,也称广府系)、闽海系(亦称福老系)、闽赣系(即客家系)等几支。所以,依据罗先生的理论,客家并非少数民族,而是汉族人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在此后虽有争论(如房学嘉认为客家人主体族源是越人,见其著作《客家源流探奥》),但基本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而上海复旦大学李辉等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福建长汀的 148 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分析,其结果显示,客家人父系遗传的 Y染色体与中原汉族最近,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 80.2%,类畲族结构 13%,类侗族结构 6.8%。结果也进一步佐证了客家人的主体来源是汉族。

参考文献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

周运中:《客家人由来新考》

李辉、潘悟云等《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移而来,也是当时中原贵胄的后代。由于当时客家先祖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传下古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就是要保持客家中原文化的纯洁性。客家人重视读书,传统的中原文化也是重教化,重诗书的。当时中原地区是产小麦吃饺子的,后来由于来到南方不习惯,所以用客家酿豆腐象征性取代了饺子以怀念故乡(可以百度搜索)。现在很出名的潮汕牛肉丸也是客家先祖发明创造出来的,只不过后来被潮汕人窃取之后发扬光大了。(可以百度搜索)。在此希望客家人以说客家话为荣,以客家身份为荣。客家人才是血统最接近正统的汉人。

为什么客家人要叫客家人?

理解了宾与客的区别,就会明白客家人的来历。

宾与客有什么区别呢?从客的字形看,上面的宝盖“宀”表示主人的家;中间是“夂”(至),表示有人到主人家;下面的“口”,表示主人家门口;综合会意为有人走到主人家做客或寄居,主人同意就让进门为客,不同意就不是客人,会当要饭的或贼轰走,所以客借“可”声,表示来人得主人认“可”才能进门吃住做客,客居他乡必须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才能久居。对主人来说,宾到是预先通知的主人,主人出门迎接,或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他给你带来财富,是贵客;客是随机的、没有预先通知的闯到主人家门。《广韵》中记载客的读音来历是“苦格(ku ge)”二字的切音。苦指艰辛;格指限定、隔阂。表示客居他乡,艰难困苦,要入乡随俗,入境问禁,消除与当地人的隔阂,方可随遇而安。

了解了宾的意义,就好理解由宾和水“氵”组合的滨州的滨字。,临水的水厓、水岸,就如主人,水作为宾客,光顾主人门前,给临水的地区带来财富,即水资源,如鱼类、海鲜类、水电等。借“宾”的声音,来说明水是给水岸带来财富的贵客,我们应好好对待它,对它“彬彬有礼”,保护它,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给我带来财富,才能成为我们临水地区的贵客;如果我们不善待它,乱排有毒物去污染它,它就不是我们人类的贵宾,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杀手。滨是宾和水生的“儿子”,滨即有父亲宾的特征,字形之意,又和父亲宾一个姓,又有字音补义,即标音又会意。在汉字中有很多数字是这样产生的,是父母所生,随父姓。宾还有几个儿子如缤、殡、摈、膑、鬓、傧,几个孙子如镔(摈)、槟(摈)等;如秀也生了几个儿子绣、锈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