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趣谈答案:当然不可能,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只会死得更早。

一仆不侍二主

对于吴三桂,满清是有着很复杂的感情的,这部分复杂感情既代表着感激,与此同时也代表了忌惮。为什么整个满清对于吴三桂很忌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明朝快灭亡的那几年里面,吴三桂表现出来了惊人的战斗力,而且吴三桂对于大明王朝的忠心几乎是无时无刻的在表现。

只不过后来明朝实在是太不争气了,再加上李自成来回这么一捣鼓,明朝文武大臣有离心离德,折腾来折腾去,吴三桂看不到希望,开始在李自成和满清这边左右摇摆。

而最终又因为那个所谓的陈园园事件导致吴三桂开始向满清这边靠拢,关于陈圆圆这件事情有待商榷,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点出过,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简单讲,吴三桂几乎是一个犹豫不决,而且从来没有忘记四处表忠心的人,这样的人如果只表一个人的忠心满清是放心的,可是与此同时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关系不错,和明朝的关系不错,又和清朝的关系不错,你让满清怎样能够相信他?

更要命的是吴三桂拥有大量的兵权,拥有大量的政权,整个西南地区,哪怕皇帝已经没收了吴三桂的所有权利,西南地区的高级将领也都听从吴三桂的统一调度。

削藩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必备手段

关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认为:权力只能由一个人掌控,绝对不可以由过多人掌控。

比如唐朝的时候就曾经对诸多的藩王进行大肆控制,而汉朝之初,刘邦封建的那几个异姓王也没有活过几年,等刘邦安定天下之后,来回捣鼓通通按到了地下。至于明朝就更不用说了,明朝的靖难之役这一场战争就打了4年,打完之后朱棣开始当皇帝,当了皇帝之后也是继续削藩,简单讲任何一代帝王都非常迷恋削藩。

为什么帝王都非常喜欢削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只准许天下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其他人掌握权力就会对自己造成危险,也就是因为这层关系呢,就已经导致了吴三桂和满清不死不休的局面。

如果吴三桂及时投降,最终只能落得一个郁郁寡终并且家破人亡的局面。

反抗是吴三桂的唯一道路,也是最有可能通过反抗来获取更多权力的道路,以吴三桂当时的状态来看,根本不可能放权的。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根据统计,康熙一朝杀了整整三十个二品以上大员,如果不算鳌拜期间杀的飞扬古、苏克萨哈等八人,死在康熙手上的是二十二个。这其中自然不少是跟随三藩起兵,最终兵败而死的。但也有不少就是因为权力过大而死,包括著名的鳌拜和索额图。其它被贬,被疏远,以至晚景凄凉的人不计其数,包括著名的纳兰明珠。

当然,也有如佟国维这类得以善终的大臣。但他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弟弟,而且这人非常滑头,自己在夺嫡之争中站到了八爷党一边,却让儿子隆科多去帮胤禛,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被申斥了一下,不伤筋骨,不破私产,雍正即位后,还赏了他一块“仁孝勤恪”的牌匾。

所以...千万别被《康熙王朝》这种开挂男主戏给晃点了。历史上的康熙没那么好相处,只要得罪过他的大臣,除非是皇家亲戚关系,而且在朝中还要有较为牢靠的后台,才能想象一下“善终”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像吴三桂这样一直为康熙所忌,又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一旦放下兵权,非死即囚...就算他的儿子再娶十个和硕公主也是无用。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如果接受削藩,当然可以善终。那些说不行的,举了一堆什么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例子,可根本连他们为什么杀功臣都没搞懂。特别是你们怎么不看看清朝本身的例子?杀功臣是因为功臣威胁到皇权。一旦没有了威胁,为什么要杀功臣落个骂名呢?

先来看看那些所谓前朝杀功臣的例子。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刘邦。可是注意啊,刘邦杀的不是一般功臣,而是异姓诸侯王。西汉早期,那些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都有独立于朝廷的兵权、财权。这些人真正能够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所以刘邦要想方设法除掉他们。即使这样,这些诸侯王中,长沙王吴芮是善终,韩王韩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都是自己谋反的还怪不得别人。赵王张耳是病故,儿子张敖被降爵为侯。剩下的只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逃亡匈奴)三个。这其中韩信在史记中还是记载为真的参与陈豨谋反了。所以,刘邦杀的诸侯王都真的很有限。至于其他的侯爵们,那就更少了。张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陈平,能想的主要功臣们基本都是善终,除了樊哙是刘邦临终前多疑确有想杀。故而刘邦杀功臣真的很有限。为什么啊?因为他们不像诸侯王那样有独立的财权、兵权,他们对刘邦的皇位造成不了威胁。

相比之下,朱元璋确实是杀功臣无数。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了几十个功臣,牵连成千上万人。但是这就说明清朝也会这么做吗?朱元璋在大一统王超开国皇帝中可是属于极端个案。你看秦汉隋唐宋哪个这么干的?而朱元璋的行为也让明朝自尝恶果了。建文帝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成功,功臣们被杀光了有很大原因。所以,清朝脑子正常就不会效仿朱元璋了。

我们常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错,大多数功臣逃不脱这个下场。但是“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是两回事。只要功臣不是那么不听话,就不会被“烹”,只会被“藏”。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就是让功臣们把兵权交出来,也就威胁不到皇权了,那还杀你们干什么?于是这些听话的功臣就被高高供起来,从此富贵无忧。说白了,杯酒释兵权,不就是撤藩吗?

所以,撤藩,就是要剥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的兵权、财权,让他们离开经营多年的云南、广东、福建,到内地来颐养天年,而清朝就派兵接管边疆。如果吴三桂肯乖乖听话,那清朝没必要撕破脸,只要把他好好供起来就可以,做个善待功臣的表率,有什么不好的?

有人可能会说,吴三桂会带兵,会对清朝之后产生威胁。试问,洪承畴不会带兵吗?祖大寿不会带兵吗?他们不都好好的活到寿终正寝吗?为啥吴三桂就不行?清朝王爷们都被限制在京城的,就是防止他们做乱,吴三桂如果也到了京城,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由地方官限制住,大可以也富贵终身。只不过,吴三桂自己不愿意而已。

吴三桂起兵造反,不是怕康熙杀他,而是不满足于失去在云南的特权。吴三桂要的是永镇云南,做土皇帝,而不是只有富贵没有权力。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先说结论:不可能善终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翻开史书可谓是比比皆是。我们先举一个例子,鳌拜被康熙除掉,是因为这个老臣居功自傲,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故而少年皇帝康熙在后来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最后这位煊赫一时的辅政大臣落得一个终身囚禁的凄惨下场。身为满人的鳌拜都难逃康熙的清算,就更别说身为汉人的吴三桂了,他因为当年历史性的遗留问题,故而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拥有着自己的封地、兵力以及诸多权力,这对于中央、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古代时,一姓之人都难免会出现自相残杀手足相残,可何况吴三桂这样的前朝遗留,更加难逃中央的清算。再加上当时的清廷中,满人虽然在表面上与汉人交好,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放心不下汉人掌权、特别是掌握兵权的。

再者,吴三桂造反前,距离明朝崇祯、以及南明政权也不是太远,而且当时的清国身上有诸多没有解决的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及他自己清楚,现在这个不稳定的时机,就是自己趁热打铁,借反清复明的口号来成全其一己私欲的好时候。而且吴三桂发兵造反时也是实力雄厚,手下兵将各个凶猛如云,与当时的中央势力是不分上下,僵持了数年之久。此时此刻,在清朝少年皇帝的心里是紧张的,害怕大清祖辈创下的基业会毁在自己手里,吴三桂的心理也七上八下,即使他作用十几万的云贵兵马,但当时满清的八旗铁骑也不是吃醋的。好就好在当时吴三桂的战术好、懂得利用云贵的地形与中央僵持迂回和消耗。

本来吴三桂的形式是一片大好的,恰似有当年朱棣将要推翻朱允炆的态势,可坏就坏在吴三桂命太短,霸业还没有完成,就早早的驾鹤西去了。云贵势力一时没有人领头,再加上内部势力又不团结,这就导致了吴三桂建立的政权没有在后来茁壮成长。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吴三桂有将大清推翻的实力,就当时的局面,以康熙为首的满清政权也没有尝到什么甜头。所以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吴三桂这种权欲极强的人,是不可能放过的,那就更别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了。

退一万步来讲,削藩的政策一旦开始实行,就算吴三桂肯削藩也愿意远赴千里到京城做一个富家翁金丝雀,可他手底下的那数十万的兵可不会答应,毕竟削藩差不多就是要了他们的命,十几万人肯定也会造反。到时,吴三桂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被祭旗都有可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像吴三桂这样经历过明末大小战事,一向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更加不可能却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他当年亲手绞杀永历就已经算是给了清政府的一个投名状,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惜康熙并不愿意,吴三桂和清政府的这个冲突无法调和,最后酿成了一场叛乱。

除此之外,曹爽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摆着。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曹睿的托孤大臣,后因独断专行,在他的眼中渐渐已经没有了当年魏帝的嘱托,只有摆在眼前享不尽的荣华与富贵。本来小心谨慎的他因为权力变得肆意妄为。虽然他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可是他却看不起司马懿,常常独断专行,有什么政令也不和其商量。这样的做法慢慢的便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将其予以诛杀了。

当然我们不说如果,就单看吴三桂在后来的造反,以及和清国僵持了数年之久就能明白,清国想要轻易除掉当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故而当时吴三桂的自信满满,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选择。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善不善终不好说,吴三桂要是能接受削藩,至少就不会有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了。削藩不仅削的是土皇帝的待遇,更是剥夺了他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相当于从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直接削到了最低的安全需求以下,中间差了一个圣人的高度吧。皇权以为我独尊为安全,土皇帝以可与皇权抗衡为安全,两者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没有缓和的余地。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说起康熙的削三藩,确实不一般!平西王吴三桂,不肯撤藩直接对抗,一打就是八年!这八年来,康熙举朝庭之力,终于平定吴三桂!这八年来,吴三桂费尽周折,最后饮恨湘江!虽然是康熙成为了赢家,但是付出的代价非常大!

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如果当年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这个问题要取决于两个人的态度:那就是康熙和吴三桂!如果,削藩后吴三桂本本分分做康熙的臣子,得以善终那是没有问题!问题是:已经习惯了我自为尊的吴三桂会老老实实做康熙的臣子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就是“土皇帝”!

自从吴三桂封为藩王后,盘踞云南多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朝庭派去的巡府,在那里是个摆设!

朝庭的法令,在那里是一纸空文!

吴三桂,他的指示就是云南的法令!他还自已在云南铸造钱币,在市场上流通!

每年都向朝庭索取大额的军费!而且拥兵自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忍无可忍了才决定撤藩!

那么,习惯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吴三桂会甘心做康熙的臣子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算是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了,如果到后面的日子他不安份守已,也是很难善终的!

二,盘踞云南,吴三桂表面隶属大清,其实他一直当自己是独立的王国!

自从吴三桂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他表面上在康熙面前称臣!其实早把自己划为独立的王国!

无论是地方官的任命,还是颁布一些法典条令,都是吴三桂一手而为!

也就是吴三桂早已把云南当作自己的坚定的保垒!

就算是康熙撤藩,吴三桂脑子一发热同意了,过不久又会头脑发胀,振臂一呼,又是故态重变,呵呵,又举起复明的大旗!

因为,吴三桂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善变的人!

既然是反复无常之人,他能控制住自己吗?!说不定想一出,又是另一出!

所以,吴三桂这种性格,就是当时同意,保不齐很快又变化,这样很难得到善终的!

由此可见:书上说得好:吴三桂做了多年平西王,他会不甘心屈就康熙手下的!所以也就难以善终!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