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如何进行选拔制度?
古代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有个逐渐发展、进步、完备、腐朽、没落的过程。
一.夏、商、周时期,一般的择贤能者推举选拔,大禹因前任治水无效、继任消除水患有功,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受舜禅让为帝——最高级的公务员,禅让实际就是推举。
二.至春秋战国时,推荐入仕为官盛行,不仅他人推荐,“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子”;也可以自荐,因而留下了“毛遂自荐”的成语典故。
三.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征辟、察举、孝廉,不一而足,就是向民间征集人才,考察举荐,但都是在贵族勋戚、士大夫间进行,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白丁”,官僚士大夫集团垄断仕途;曹操就是举孝廉初仕为官的。
四.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公务人员制度,这是古代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一大进步,报名不问高贵贫贱,广开大门,唯才是举,有别于前朝察举必须豪门、地方官员举荐,权贵垄断、闭塞才路的弊端;当然,必须是读书文化人,但穷苦的读书人,也有了凭才能进入仕途的机遇。
五.唐代,盛行并逐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形成定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大帝——武则天,亲创科举殿试,以后历代沿袭;至明、清,形成严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到清末,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公式“八股化”,僵化呆板,西方新的科学知识传入,变革维新呼声日益高涨,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1905年终结于河南开封。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