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古代知县和知府的区别在于:

知县和知府分别是古代二级行政区划县、府的政权主官,官职品级亦不相同。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改变以前历朝的分封制,在全国行政建制实行郡县制以来,县级行政区划,作为最稳定的行政建制,历时二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

知县为历朝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县的政权主官,管理一县的军、政事宜,既“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官职品级多稳定在“九品十八级”中的正七品,既世人俗称的“七品芝麻官”,盖因知县为最低级的政权——县政权的主官,代表政权直接面对民众,审理诉讼、办理案件,因而清正廉明的知县被民众呼为“青天大老爷”,如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知县海瑞被民众誉为“海青天”;县以下不设政权组织,乡、亭、保、里、甲等基层组织多由地方乡绅、豪强充当,不属政府官员,如汉高祖刘邦曾在家乡为泗水亭长,《水浒传》中的托塔天王——晁盖为保正;(近现代,乡级行政区划建制为政权组织——乡级政府)

清代京都——北京所在地的宛平县以其治所辖地京都、重要性不言而喻,类似今天的首都北京为直辖市因而党、政主官职级高配,因而宛平县的知县官职品级为正六品,比其它的知县高二级;还有,历朝历代帝王尊崇、不断的封爵晋号的儒教始祖——“圣人”孔子家乡,孔氏袭爵后裔居所孔府、“圣人”陵园孔林所在地曲阜县知县,官职品级亦为正六品,这是仅有的特例!

知府为管辖县的上级行政区划——府的政权主官,管理一府的军、政事宜,大家熟知的宋朝历史上的清正刚廉的“包青天”——包拯,既曾任职开封府知府,(在有的朝代知府尚管辖州级行政区划,清代尚管辖厅、设治局行政区划)官职品级多为正五品。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府知县这样的官职设置与古代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讲知县可以理解为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就是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知府在古代也称作太守。在唐代以前有州的设置,与美国的州不同,行政范围较小,州的最高长官可以称之为州牧或者是太守。到了唐宋时期正式设立了地方长官“知府事”。到了元朝,废掉了府的设置,直到明朝时期重新设置。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负责宣布国家的政令,治理一方百姓,考核管辖内的属吏,征收赋税等等大小事务的总揽。

知县呢,级别要比知府小,但是作为官职名存留在历史中的时间要久远的多。因为县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最稳定的地方行政规划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县,后来才逐渐推行到了内地,直到秦始皇时期开始推行郡县制,才正式设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知县可以说是很贴近基层的干部了,一般也是管理一个县的行政、司法与经济。如果刚好遇到当地有驻兵的情况,也要兼职管理军事。明清时期,知县设置为正七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七品芝麻官”。但是,明清时期,军事与行政基本上就分开了。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府和知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知府是府级政府行政长官,知县是县级政府行政长官。府出现在唐代,县则秦统一后所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如秦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逐渐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明清时期,主要为省、府、县三级制(当然也有直隶州、直隶厅等)。

明清每府辖若干县,有的府还会下辖若干州,府衙所在县一般也成为“首县”,首县不仅有府衙,也有县衙。如明代河南汝宁府下辖二州(信阳州、光州)、十二县(汝阳、上蔡、确山、新蔡、西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首县为汝阳县,其中信阳州无附廓县,光州则下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四县,其余则均属汝宁府管辖。据此,府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是中国存在久远的行政区划,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当代。所以20世纪末,温铁军曾提出“皇权不下县”的理论,认为古代王朝权力只达到县一级,县以下以自治为主。“皇权不下县”理论提出以后,有学者同意,但也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这里不讨论这一理论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县是地方社会和王朝国家权力相连接的地方。

县衙(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府衙

知府品级也比知县高很多,明制,知府为正四品,“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见《明史·职官志》);知县仅为正七品,“掌一县之政”。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府和知县,最直观的区别是知府官大,知县官小。我明朝为例,简单说一说这个问题。

府,是行政区名,也是官署名。明朝的府,是在元朝路的基础上改置而来的。全国除了顺天、应天两京府外,共有159个府。洪武时期,按照税粮的多寡把府分上中下三等:20万石以上为上府,从三品衙门;20万石一下为中府,正四品衙门;10万石以下为下府,从四品衙门。上图电视剧《十五贯》中梁冠华扮演的知府

明朝除了南北四个京县(大兴、宛平、江宁、上元)外,共有1171个县。县和府之间还设置有州,全国共234个州。知府是知县的上级领导,府之下必有县。诸县中有些是直属于府,有些是属于府下之州,还有些是属于省下的直隶州。以正德九年(1514)之后的北直隶为例,一省中共有8个府,2个直隶州,府下的属州17个,县116个。上图海瑞,曾担任淳安知县

顾名思义,知府即知(主持)一府之事。一名太府,又依古官名被尊称为太守、郡守。

明人吕坤在《实政录.知府之职》中说:“府,非州非县,而州、县之政,无一不与相干。府官非知州、知县,而知州、知县之事,无一不与相同。是知府一身,州、县之领袖,而知州、知县之总督也。”上图河南省南阳知府衙门

知县,知一县之政,又称县主、县尹、大尹,与知府、知州同为牧民官、亲民官和父母官。

每个县设正官知县一人,正七品。其主要职事是负责户籍和贡赋。由于知县是国家最基层官府首脑,“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类、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亲躬厥职而勤慎焉”。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装戏中百姓告状要先去县衙敲鼓的历史依据。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俯瞰

明代前期和中期,非常重视府、县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太祖曾说:“代天理民者,君也;代君养民者,守令也。”宣宗曾说:“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守即知府,令即知县。《明史》在论述明朝前期的吏治时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人,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余年。”上图河南省叶县县衙大门

明朝后期,轻视府州县官,造成很多守令在任时,孜孜以求的,一是结交要路,取誉上官,二是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地方官员已经不再是安定民生和稳定社会的工具,而是演变成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天启二年(1622),明末农民战争就是由饥民冲入陕西省澄城县杀死知县张斗耀而拉开了序幕。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县,七品官。知府,五品官。知县,县委书记。知府,地委书记(市委书记)。

古代知县和知府有什么区别?

知县是七品芝麻官,是县城的最高长官,知府是八府巡案官,市城的最高长官,这就是知县和知府的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