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为什么成都人都说,成都没有早餐……是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吃食,随时都可以吃到吗?

成都的早餐是非常单调的。大多数人早上起来也就是吃一碗面条子,味道就是麻辣,舀上一勺臊子,面条都被红油泡着。

我始终没弄明白,单调麻辣味道的成都小吃,为什么会名扬全中国?

我在成都待了20多年,曾经有几年,我也习惯早上出门在街边的早餐摊点吃早饭,成都人的早饭就是喜欢吃红油泡着的面条子或抄手,无论春夏秋冬。豆浆油条也有,还有包子稀饭加咸菜,还有一种叫做锅盔。

总共就这几样,毫无特色可言,为什么会如此的单调?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可能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麻辣的味道,著名的是火锅,各种小吃也大都是麻辣味,所以,早饭吃麻辣的面条算是最方便了。

这样的早饭实在是太难吃了,后来我宁愿改在家吃牛奶、鸡蛋、麦片。

题目说到成都是一个不需要早餐的城市,理由也许是多方面,有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说成都人清闲。

成都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川西坝子自打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富饶的地方。

成都的人口结构构成也很复杂,最早的两广填四川、到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北方工厂的人涌入。

尤其是这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成都发展速度非常的快,成为全中国著名的网红城市,最近这些年涌入了大量的外省人,被称之为新成都人。

还有一种新成都人被大家忽略了,由于成都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企业迁入。比如龙泉驿就建设了庞大的汽车城,一个花果之乡,瞬间就变成了重要的工业重镇,土地几乎全部被征用,大量的失地农民转眼成为新的成都市民。

这种类型的成都新市民,政府给他们分了房子,年龄大的拿上了退休金,多余的房产可以收点租金。勤快的年轻人到处去打零工,做装修工人,做环卫工,做保安的都有。

还有一些不愿意打工的,就拿着那点微薄的租金和过渡费就开启了他们休闲的人生了。

他们每天打着一元两元的麻将,生活和消费习惯依然延续着他们农村人的特征,过着懒散且低质量的生活。

这些人的早饭就是在家里随便煮一点面条或者吃一点烫饭就足够了。出门买早饭吃,失地农民们是舍不得的。

听本地的人介绍过,所谓的烫饭,就是把昨天晚上的剩菜剩饭用水煮一下,我闭上眼睛想一下,这个烫饭的模样跟猪食估计没有多大区别。

大慨在十年前,我曾经在成都周边的一个小镇上吃早饭,一大早,主人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饭馆,他大声吆喝着:今天早饭请大家吃“豆花饭”。

我刚落座就端上来一小碗豆花和一碗白米饭,外加一小碟干辣椒。

然后大家就开始吃早饭了,看着他们这样吃早饭,把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我悄悄地溜出去,走了半条街,看到了一个炸油条的,我吃了一根油条,喝了一碗白米粥,算是把早饭吃了。

为什么会把白米饭、辣椒面和豆花当成早饭吃?

如此搭配的早饭估计是为了上午干活保持体力所配备的。劳作太辛苦了,早上起来就需要吃米饭。

如此这般,能把早饭当中午饭吃的做法,也许是一种适合他们的饮食习惯。

我藏起来我的疑惑,也只能是猜测了。

说了这么多,挨喷是不可避免的了。京城大V马未都,专程来成都吃小吃,他留下的评价是:除了油辣,乏善可陈。

在我眼里,成都就是一个饮食文化的荒漠。

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早餐最能体验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城市的早餐,就是一个城市的时间。”

这个说法显然更适合广州、武汉这样有着吃早茶、过早习惯的城市。成都的时间和气质是泡在茶水里、涮烫在火锅里的。但成都的早餐也有成都独有的味道。

老成都人的早餐是从一缸茶和一碗面开始的。上个世纪70年代,龙抄手只卖抄手、海味面、排骨面、三鲜面。

天才蒙蒙亮的时候,拉三轮的师傅已经在龙抄手门口排起了长队。店里的伙计到了,把门锁一开,就去灶上忙了,排队的自觉帮忙把门板拿下来,把桌椅板凳摆开。

一口锅,一次下五六十斤面,锅两边的挑面师傅,一个挑面一个舀汤,拉三轮的师傅自然是吃第一轮,面稍微硬一些。

紧接着,在厂里上班的工人些骑着自行车来了,锅里的面正好软硬适中。到第三轮,大概就轮到提着茶缸带着孙儿的爆眼子老头了。

即使到现在,很多成都人的一天,依旧是由一碗面开启的。太升南路附近又很多公司,这家面馆自然成了上班族吃早餐的地方。

一碗烧肉面足以战胜起床气,重油重味带来的刺激和鸡血感是一杯美式咖啡所力所不能的。

面馆老板与来来往往的食客,交流不多却也心照不宣,老板做的哪样臊子好吃,老板娘什么脾气秉性,吃面的人清楚的很。

落座的客人什么口味,做什么工作,老板也记着的。出门匆忙,忘了带钱?挂账上,下次来吃一起给!

能够坐下来吃碗面当早餐的前提是最起码提前起床二三十分钟,对于掐着点上班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在上班的路上潦草解决早餐。

路边小推车上最简单的油条、包子、馒头和塑料杯里的豆浆、粥,足以招待睡眼惺忪,并无口味的这些人。

开在写字楼楼下的便利店里的早餐,让上班族的早餐时光兼顾了快捷和体面。一杯热豆浆、一个酱肉包子、一个鸡蛋,性价比超高的六元套餐是很多上班族的最爱。

女孩子们也可以稍微讲究的要一杯关东煮,或者一瓶温热的咖啡加一块三明治。时间长了,难免生出一种CBD上班族的优越感。

在成都,大多数人的早餐时光略显匆忙,却也有一些人把早餐这件事情上升到社交、幸福感、仪式感上。对他们来说,吃早餐就像喝下午茶,在家DIY 是一种路线,出去吃,享受早晨的阳光、服务和仪式感是另一种更适合成都懒人的选择

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我们想去探探成都早餐,可是成都人说,成都没有早餐……

BREAKFAST

成都并不是没有早餐可吃,只是在成都人眼里,好像没有早晨的概念,不管是什么样的吃食,随时都可以吃到;到了下午,也同样有油条和豆花,在成都吃东西,太方便了。

成都人的早餐真的很随便,包子、稀饭、油条、豆浆、面条、米线、面包、牛奶……想吃什么吃什么,什么方便吃什么,有时间的可以折腾一下,进个小食店里吃点好的,没时间的干脆不吃,反正饿不死。或者睡个懒觉起来,早晨中午一并吃,这叫吃早午餐;夜猫子些玩了深更半夜,再找个宵夜吃吃,一吃到天亮,这叫吃夜早餐。

真的,成都那些看似早餐店的小食店越到中午人越多,而那些原本只是卖宵夜的店常常卖到天亮。十年前,我和成都几个餐饮店的大老板们玩夜店,有红杏的,有大蓉和的,之后在人民公园旁的沙洛克吃宵夜,那时候年轻,能吃能喝能摆悬龙门阵,大家边吃边冲壳子,居然吃到东方天际白,买单的时候被告之一人18元,大伙儿不得其解,明明点了这么多东西,一问,方知过了早7点,收费都是早茶的标准了。

成都人的早餐甚至没得周边一些小城镇的早餐有特色。在四川,各地人民吃早餐都有各地的爱好,宜宾人爱吃面、绵阳人爱吃粉、富顺人吃豆花、江油人吃肥肠……我出身在宜宾,记忆中早晨不是在家吃面就是在面馆里吃面,我外婆常给我做的是油条面,菜籽油做的熟油加芝麻油,面里没有汤,用油把面裹起并挑散,酱油、红辣油、花椒油、味精、芽菜、葱花、花生米……一大堆佐料,好好吃哦,这其实就是宜宾燃面。

宜宾人爱吃面,一碗面里讲究多了去了

宜宾的燃面很有名吧,但宜宾人吃燃面板眼还多得很,分素燃(不加肉末的)、荤燃、燃汤(有汤汁的燃面,但不能说是汤燃),宽燃(宽面)、火巴燃(即面捞起勿需甩干水分,吃起来有点粘稠),见黄(即面只煮得七成熟,面色还未变白)……这才是宜宾的一款面,宜宾的面馆里还有辣鸡、干腩、肥肠、姜鸭面等等等等各种面,这里就不一一多说了,我的意思主要是想说地方的早餐更有特色更有代表性而已。

在四川一些地方,早餐要吃干饭,江油、蒲江、富顺等地的特色早餐就是干饭,“在蒲江,全城人们一大早进馆子吃豆花饭你没见过吧,那场面相当壮观。”一个蒲江的朋友告诉我。我记着蒲江县一位女干部也曾这样给我说,一大早她要喝鸡汤,吃鸡肉下干饭,看来,干饭当早餐在蒲江是有民间基础的;一大早吃红烧肥肠这个确实有点重口味,但是江油人民就是喜欢,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干饭,一碗青笋烧肥肠,一碗醋汤,江油人就稀里哗啦吃开了……

蒲江人早晨最爱的豆花饭

言归正传,现在终于回到成都的早餐上来了。

成都不是没有早餐,而是太多、太杂、太散,感觉啥都有,但极少有人不远万里专程一大早赶到某个店去品尝早餐的,对于人们常提些的一些魅力早餐,充其量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早晨恰好路过这里,时间也还宽裕,顺便就刹了一脚停下来吃了吃而已,硬要让我写写早餐店,那么,我就把我走过路过没有错过的早餐店罗列出来吧。

很多年以前,青石桥的复兴肥肠粉火得不要不要的,那时候我们真的是专程要去吃,粉是现做的,一口大锅烧着开水,一个人高高地站在锅边,一手持一个里面装着红苕粉团的漏勺,一手用力拍打粉团,细细的苕粉就从漏勺孔钻出来直接流到锅里,细柔的粉丝就做成了。店铺的主角是那一大锅肥肠,肥肠一根根肥肥亮亮的浮在汤面上,汤奶白滚烫,咕噜咕噜冒着泡泡,刚做好的细苕粉就会装会入竹漏勺里,在这锅汤里冒(氽的意思)熟,然后倒入碗中,加肥肠、加肥肠汤,肥肠肥润柔滑,入口化渣,与软软滑滑的粉一同入口,热热烙烙鲜鲜嫩嫩的,的确很好吃。

后来,复兴肥肠粉店搬了,青石桥虽然也有好多家肥肠粉,但是都不如而今太升北路的甘记肥肠粉名气大。现在的肥肠粉店里现做苕粉丝的少了,但甘记还保留了这个传统,肥肠粉分麻辣和白味两种,麻辣的加有芹菜粒,很香,白味的就是肥肠汤粉,底下垫有绿豆芽,我一般要会加一个肥肠结子,就是将一小节肥肠打成一个结在锅里煮熟,加在肥肠粉的面上。其次我还会加一个军屯的牛肉锅魁,军屯锅魁皮酥脆,牛肉嫩,油气重。酥酥脆脆的口感配上柔柔滑滑的肥肠粉,既享口福又能吃饱,所以很多成都人会在这里来吃早餐。

冒节子肥肠粉

除了甘记肥肠粉,我有时也喜欢去王婆荞面店里吃王婆肥肠粉。王婆原本卖的是荞面,荞面也是现做的,一砣荞面团,搁在锅上的压面机里,厨师用一木椎一挤压,荞面就像线一样压出来直接入锅煮了,面熟了捞起放入调料碗里拌匀即食。但是我自己不太爱吃荞面,我觉的口感有些粗糙,面也不太劲道,我喜欢吃鸳鸯,鸳鸯即是荞面和苕粉各半混搭,这种口感更有层次,一软一硬,相得益彰。

在王婆荞面馆,我还喜欢配叶儿粑或是冻糕。后俩都是崇州的特产,也是成都人的传统早餐小点。有时候,吃罢王婆荞面,我会再打包几个叶儿粑和冻糕带回家当作第二天的早点。叶儿粑是用糯米粉做的,面面包了大头菜和肉末,这个馅油很重,叶儿粑要和着樟树叶子一起入笼蒸,蒸熟后一夹皮,馅里的油就是冒出来,吃起来润滑有佳啊。冻糕的制作非常独特,先将大米浸泡磨成浆,再把用沸水烫过的糯米蒸熟,然后二者拌和入缸发醇,最后加生猪油和红糖或白糖,用玉米叶包裹着蒸熟即可。冻糕甜、香、软、糯,相当可口。

王婆荞面馆的叶儿粑也是我的爱

打包回家当早餐的品种在成都的确很多,包子就是其中最热卖的。成都最俏的包子铺你知道是哪家吗?自然是十二桥包子喽,这家店早晨7点开门,现包包子现蒸了出售,卖到上午10点左右就卖完关门了。每天不到7点,人们就在店门口排起长队,等开了门,你还得耐心等着人家现包现蒸,然后才有得卖,所以这家店的门口一直排着长队,几十年如一日。十二桥的包子真的好吃吗?我觉得好吃,面皮柔软弹牙,肉馅松软油份重,馅油常常浸在包子皮里,油浸浸的吃起来有一种幸福感。

十二桥包子店,总是在排队

成都名气大的包子外卖店还有战旗包子,战旗包子点多,很多菜市场也有,相对没有十二桥包子俏。当然,龙抄手华兴街店的包子也很俏,这家店是下午4点开卖,5点左右就没了,我去过几次,要么队排得太长,要么时间没踩对,所以一次也没有买成功过。仅仅在朋友那里蹭过一个来吃,口感的确不错。

成都还有一种小吃叫蒸蒸糕,糯米为原料,以九比一的比例放在碓窝中捣成米粉,然后用箩筛筛出细粉,再把细粉用火炒熟。过去成都卖蒸蒸糕的多为挑着担子的游商们在卖,大街小巷时不时都能听到卖蒸蒸糕的梆梆声,味道糯香甜酥,特别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但是现在,想吃蒸蒸糕并不容易,因为挑担担的没有了,如果真想吃,得去建设南新路陆记蒸蒸糕店,这家店在此开了好些年了,生意一直很好,吃早餐的人也多,除了蒸蒸糕,店里还有回锅肉包子、红没水饺、八宝粥、炖鸡抄手等等品种可选择。

从前在路边挑担子贩卖的蒸蒸糕

面馆也是成都人吃早餐常去的地方,成都的面馆很多,每条街上基本上都能找出好几家来。但是,小谭豆花面算是我们成都独有的。谭豆花原来是成都小吃名店,早些年在盐市口,面条的上面盖一层嫩嫩的豆花,麻辣味,加有香酥的黄豆,我总喜欢把豆花搅得稀烂,粘粘乎乎的裹着面一起吃,那是我家乡宜宾没有的口味,所以感觉很稀奇,很新鲜。后来,盐市口改造,把谭豆花店撤了,后来谭家的子女自己在西门开了自己的店,小谭豆花,卖豆花面、馓子豆花、冰醉豆花、牛肉豆花等等;

兵哥豌杂面这两年也很火,一口气开了三十四家店,豌豆杂酱面是特色,我有时毛了,会点他家的总统套面,四五种臊子,如豌豆、牛肉、牛肚什么的统统倒入面里,几乎是臊子与面各占一半,这样吃起来很过瘾,但往往是临近中午才能这样吃,因为扎实,早餐和午餐都在这碗面里了。

兵哥豌杂面的总统套面

红灯照最近也很火,红灯照的红烧牛肉面是特色,牛肉大砣大砣的,又软又化渣,不够的还可以加牛肉,但是太辣,吃辣不到一定段位的是吃不完这碗面的,辣得不行了,只有点一碗焦糖豆花,但是我早餐一般不吃红烧牛肉面,我选胡子面,胡子面是老成都最传统的面,有点像素椒面,没有汤,但是有肉臊子,一点都不辣,适合早晨吃。

红灯照的红烧牛肉面,实在太辣了还可以点个焦糖豆花去去辣

还有两家以卖宵夜出名的面馆,一是玉林小区的卢记华兴煎蛋面,一是城里的八宝海味,这两家都是24小时营业,煎蛋面就是番茄汤加煎荷包蛋面,番茄汤汁早熬好了搁一边,等客人点了面,加上番茄汤,面上盖一两个煎蛋即可。从半夜到凌晨,店里人都很多,主要是夜猫子些,从夜场出来的人们,酒喝多了喝饿了,就来吃一碗煎蛋面。有时店小二端了面出来就喊:“谁是一个蛋?”邻桌一帅哥就回应:“我!”。旁边好些人就噗嗤笑出声把眼光投向他。随即他就说“加一个,我两个蛋!”(哈哈哈哈……)。

煎蛋面,是不吃辣的人的福音

八宝海味也是夜猫子常去的地方,但是去吃早餐的人也有,海味面和红油海怪面是特色,海味面是白味的(凡是不辣的成都人就称之为白味),干发海货加香菇蹄筋等做成臊子,作为调料,这种面都一股浓浓的海味;加了红油的海味面很特色,红油的香辣加上海的腥味,有一种怪怪的口感,所以称为海怪面。

“如果非要说成都人传统早餐,恐怕只能说是稀饭、馒头、咸菜,但成都真找不出一家卖稀饭馒头的名店来,过去,成都人进馆子吃早餐,一般是去一些甜食店。”年过70岁的川菜大师彭子渝有一天和我聊起早餐时这样说,但是,专业的甜食店成都也不多见了,类似赖汤圆、古月胡三合泥等等。最近,我在锦里发现了一家小铺子叫黄醪糟,卖醪糟蛋、粉子醪糟,还有油茶。老成都人早餐爱吃油茶,油茶原是米糊糊,加了馓子、酥黄豆或花生、大头菜碎、盐、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葱花,和匀而食,是麻辣味的,很香,不过现在吃油茶的地方非常少,这家店已经很成都了。

黄醪糟的油茶,老成都人喜欢的样式

“老成都人还要吃油条豆浆,但真正好吃的油条豆浆是过去街边小贩制作的,不过现在这些三轮车店已被取缔了,吃油条豆浆只有去永和豆浆,六和豆浆。”彭大师继续说。是的,但是我发现,菜市场附近一般还是能找到买油条豆浆的小铺子,只外卖,不堂食,除了油条,还能买到传统的方块油糕、窝子油糕。哦,差点忘了,最近太古里开了一家店叫桃园眷村,有甜咸豆浆、油条、烧饼、肉松饭团什么的,油条炸的超过泡,很粗很大很诱人!

当然啦,在成都那些著名的名小吃店吃早餐是绝对正确的,龙抄手、钟龙饺、赖汤圆、担担面、韩包子……当然啦,我自己觉得肯德基、麦当劳的早餐也不错,大海湾、唐宫可以叹早茶,银杏神仙树菜馆周末的早茶也巴适。当然啦,图方便是可以去711,所以说嘛,成都人的早餐真的很随便!!!

作者敏一嘴

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我去年从沿海回的成都!刚回来还很不习惯!

以其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倒不如说因为吃的太多了!

一方面,成都生活的确很悠闲!打麻将晚了,第二天睡个懒觉,不上班的人九十点钟起床!所以,早餐对成都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另一方面,成都,很多不是早餐的美食,也当着了早餐!

一,白家肥肠粉:用红薯粉加肥肠,酸辣香浓,就着锅盔一起吃,保证到胃热热的?二,担担面:发源于自贡,却发展于成都的担担面,号称中国十大名面!三,香辣牛肉面:牛肉很实在!面条很入味!四,原汤牛肉粉:起源哪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地方都能吃到,且还吃!五,饼子夹凉菜:类似肉夹馍,但选择更丰富,味道更有层次!当然,你还可以不选择以上主食,只要吃着好吃不饿,那就更多选择了:

一,耙鸡脚:上过湖南卫视的降龙爪爪耙鸡脚,10元3个,一抿就化

二,烤蹄:上过湖南卫视的徐亮烤蹄,香糯美味,一个足矣三,风靡绵阳的小吃:沾沾,也来成都了。想吃多少就多少!

这么多的美食,你还需要吃没啥味道的包子油条稀饭吗?

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成都人的早餐真的很随便,包子、稀饭、油条、豆浆、面条、米线、面包、牛奶……想吃什么吃什么,什么方便吃什么,有时间的可以折腾一下,进个小食店里吃点好的,没时间的干脆不吃,反正饿不死。或者睡个懒觉起来,早晨中午一并吃,这叫吃早午餐;夜猫子些玩了深更半夜,再找个宵夜吃吃,一吃到天亮,这叫吃夜早餐。

真的,成都那些看似早餐店的小食店越到中午人越多,而那些原本只是卖宵夜的店常常卖到天亮。十年前,我和成都几个餐饮店的大老板们玩夜店,有红杏的,有大蓉和的,之后在人民公园旁的沙洛克吃宵夜,那时候年轻,能吃能喝能摆悬龙门阵,大家边吃边冲壳子,居然吃到东方天际白,买单的时候被告之一人18元,大伙儿不得其解,明明点了这么多东西,一问,方知过了早7点,收费都是早茶的标准了。

成都人的早餐甚至没得周边一些小城镇的早餐有特色。在四川,各地人民吃早餐都有各地的爱好,宜宾人爱吃面、绵阳人爱吃粉、富顺人吃豆花、江油人吃肥肠……我出身在宜宾,记忆中早晨不是在家吃面就是在面馆里吃面,我外婆常给我做的是油条面,菜籽油做的熟油加芝麻油,面里没有汤,用油把面裹起并挑散,酱油、红辣油、花椒油、味精、芽菜、葱花、花生米……一大堆佐料,好好吃哦,这其实就是宜宾燃面。

宜宾人爱吃面,一碗面里讲究多了去了

宜宾的燃面很有名吧,但宜宾人吃燃面板眼还多得很,分素燃(不加肉末的)、荤燃、燃汤(有汤汁的燃面,但不能说是汤燃),宽燃(宽面)、火巴燃(即面捞起勿需甩干水分,吃起来有点粘稠),见黄(即面只煮得七成熟,面色还未变白)……这才是宜宾的一款面,宜宾的面馆里还有辣鸡、干腩、肥肠、姜鸭面等等等等各种面,这里就不一一多说了,我的意思主要是想说地方的早餐更有特色更有代表性而已。

在四川一些地方,早餐要吃干饭,江油、蒲江、富顺等地的特色早餐就是干饭,“在蒲江,全城人们一大早进馆子吃豆花饭你没见过吧,那场面相当壮观。”一个蒲江的朋友告诉我。我记着蒲江县一位女干部也曾这样给我说,一大早她要喝鸡汤,吃鸡肉下干饭,看来,干饭当早餐在蒲江是有民间基础的;一大早吃红烧肥肠这个确实有点重口味,但是江油人民就是喜欢,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干饭,一碗青笋烧肥肠,一碗醋汤,江油人就稀里哗啦吃开了……

蒲江人早晨最爱的豆花饭

言归正传,现在终于回到成都的早餐上来了。

成都不是没有早餐,而是太多、太杂、太散,感觉啥都有,但极少有人不远万里专程一大早赶到某个店去品尝早餐的,对于人们常提些的一些魅力早餐,充其量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早晨恰好路过这里,时间也还宽裕,顺便就刹了一脚停下来吃了吃而已,硬要让我写写早餐店,那么,我就把我走过路过没有错过的早餐店罗列出来吧。

很多年以前,青石桥的复兴肥肠粉火得不要不要的,那时候我们真的是专程要去吃,粉是现做的,一口大锅烧着开水,一个人高高地站在锅边,一手持一个里面装着红苕粉团的漏勺,一手用力拍打粉团,细细的苕粉就从漏勺孔钻出来直接流到锅里,细柔的粉丝就做成了。店铺的主角是那一大锅肥肠,肥肠一根根肥肥亮亮的浮在汤面上,汤奶白滚烫,咕噜咕噜冒着泡泡,刚做好的细苕粉就会装会入竹漏勺里,在这锅汤里冒(氽的意思)熟,然后倒入碗中,加肥肠、加肥肠汤,肥肠肥润柔滑,入口化渣,与软软滑滑的粉一同入口,热热烙烙鲜鲜嫩嫩的,的确很好吃。

动动小手指给这篇文章点赞哦

为什么说成都是一座不需要早餐的城市?

老成都人的生活,头天晚上喝酒打牌找婆娘。加上清早潮湿寒气重,一般都是九,十点钟才出门,然后直奔茶馆。成都的茶馆,和外地的茶馆不同。几乎所有的生活上的事都可以在茶馆解决。比如揉肩捶背掏耳朵,比如售卖各种点心小吃香烟瓜果。比如读书看报摆龙门阵。比如打牌打麻将下围棋象棋。比如听书听戏看表演。等等,不一而足,俨然就是个小社会。至于早餐,我前面说了,头天晚上酒足饭饱了,那里还吃的下?还是茶安逸,驱寒解酒。一杯在手,心中不慌啊!哈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