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这还用问吗?宰相、将军肯定更有权威,更有势力。

从名义上来说,宰相和将军告老还乡,离开了官职就是一个贫民百姓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古时候的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便是告老还乡了,依然是为威名远扬,名镇地方。

宰相告老还乡之前,他所在的洲、县的人事安排,早就会有规划,他会早早的安排好他的人。

在朝廷宰相很多年,他提拔的官员无数个,得过他好处的人也数不清楚。

一个小小的地方县令,作为一个退休的宰相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宰相栽培的很多人都是朝廷的大官,县令的很多上司都曾是宰相的手下,得过宰相的好处,宰相在还没有回家之前,他们就已经打过招呼了,宰相回乡,地方县令必须要做好迎接,安排好接待安置工作,稍有得罪,宰相只需要稍稍动动心思,利用他的人脉说上几句话,这个县令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古时候就有过规定,大官回乡的官员,即便是作为被告去了衙门,也无需下跪。

当然了,地方的行政事务,退休宰相一般不会插手,如果涉及到他的利益,或者他亲朋好友的利益,不用他说,县令们也都办的妥妥的。

准确的说,即便是一个退了休的宰相,一个小小的县令根本就跟退休宰相不在一个层次上。

退休宰相想掀翻一个小小县,令易如反掌。

还有告老还乡的将军,将军们曾经统领着千军万马,独霸一方,告老还乡是为了回家享清福,和宰相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不用再细说了。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在古代,宰相、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但告老还乡之后便等于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县令作为官僚系统中的“芝麻官”,虽说位卑言轻,但毕竟还是当地的父母官,主管着一地的民政要务。那么,是否可以说县令要比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更大,且有权力对其予以管理呢?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县令不仅没有办法管理,甚至还要时常前往拜访一番。

宰相将军虽已告老还乡,但实际仍享有大量特权

官员告老还乡,在古代称之为“致仕”(也称“休致”、“致事”、“致政”),该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便是指将权力、禄位交还于君王。

官员致仕以后,朝廷为了表彰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因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而后世王朝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对于“致仕”后的福利待遇还进行了优化。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待遇,毕竟这关系到官员“退休”以后的生存问题。根据《汉书》记载,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给致仕官员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称号,作为其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等级。

唐朝则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可领取半奉,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六品以下官员则由朝廷赐予土地养老。宋朝时期,官员福利再度提高,宋真宗以后则规定致仕官员食半俸,部分立有战功者食全俸,同时部分官员致仕后又往往被加上一些名誉职务,并领取职务全俸。

元朝则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加散官一等,而如果致仕官员子女幼小或家贫则由朝廷支付半俸终身,后来除了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明清时期在俸禄方面可就比较吝啬了,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食原俸,但随即又被取消,并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如果实在家贫难以生活,则可以由朝廷每月给“米两石,修其身”。

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待遇,而这则关系到了致仕官员的地位问题。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到了汉朝,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地方官员还需要定期派人“存问”,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陈,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到了唐朝,朝廷不仅会给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而且还允许三品以上致仕官员仍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到了宋朝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皆可晋升一级,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也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则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如上所述,古代官员致仕以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亦或者倒在了政治斗争中,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一定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仍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权,至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特权那可就更多了。

宰相将军即使失去实权,也不是小小县令能惹的

如前文所述,宰相、将军致仕后虽说仍保留有一定的品级,但却丧失了实权,而县令作为朝廷命官,属于在职官员,按制来说对于致仕后的宰相、将军是具有管辖权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

首先是能不能管的问题。两汉时期,虽然致仕官员不再具有实权,但由于“察举制”的弊端,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早已形成了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极大,县令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工作的展开,对其礼遇有加还来不及,哪里还敢耍官威。

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致仕官员便往往会被赐予一定的荣誉职衔,尤其是宋朝以后,官员们更是大多是带职致仕,尤其是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就品级而言,别说是县令了,就算是府、州级别的官员,也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

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是犯有罪行,也不属于地方官员管辖,而是隶属于朝廷专门的监察部门。

因此,除非上级行文予以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对致仕官员予以擅自惩处的,而是只能通过上书或奏折来进行检举揭发,再由朝廷的监察部门或派遣特定官员进行调查,最终由朝廷决定如何惩处。

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对于县令这样的“芝麻官”来说,做一辈子官,也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一面,而从两汉至明清,致仕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他们却仍然能够时常见到皇帝,而对于宰相、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县令这些官员亲近的多。

此外,宰相、将军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长期在朝为官的他们,门生故吏、袍泽战友在朝中为官的必不在少数,再加上官员们相互联姻等原因,使得他们在朝中编织出了庞大的关系网,而这种关系网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够触动的。

举几个简单例子,汉朝的御史大夫薛广德,致仕之后“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又如汉哀帝时期的太山太守龚舍致仕,“舍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

再如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当地官员却对此无可奈何。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先是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影响了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即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大寿时,皇帝还曾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综上所述,对于宰相、将军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管、不该管、不敢管,甚至还要经常的去探望拜访。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也只能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根本不可能。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卸去了官职,解甲归田,没有印证就没有实权,还不是老百姓了。古代讲的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回乡祭祖,叶落归根,看来是落山凤凰不如鸡。县令是一县之长,辖区管辖的父母官,有执政的实权人物。最好是不要在他们面前显威风,惹怒告老还乡将军宰相,没有好果子给你吃,他们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经过风雨,见过大事面的人,人家瘦死骆驼比马大,大船烂了有三百钉。朝中有他相好同僚,亲信的部下,参你一本你吃不了篼着走。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古代的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没有了职位和权利,也就是说跟普通人差不多,而县令是地方的父母官,论理,告老还乡后的宰相、将军应该在县令的管辖之内。

但事实并非如此,咱们就说宰相吧,宰相虽然告老还乡了,无职无权了,但他的地位、待遇还在,他在任职的时候,肯定有众多的门生、部下、同僚、死党,有的关系网直布官场上下,甚至势力还可以左右朝廷。

一个小小的县令,是万万不敢得罪退休的宰相的,不但不敢得罪,还得时常上门拜谒、问候送温暖。

所以,若论职位,县令是比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大;若论地位、势力,县令在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面前什么都不是。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古代顶层将相宰辅,年迈解职归田,他的衔印要上交朝庭,印鉴是官衔的像征,官职再大没了印,即一钱不值。

民间有句顺口流:官不离印;道不离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可以说明当官对街印的重要性,解职归田,印已上交,同样是平民百姓,也在知县官的管辖之下,如果是个好官还能得到地方上尊重。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宰相门前三品官,退休的宰相那也比县令大!

退休的宰相,那曾经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那强大的背景和人脉关系,岂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比的,宰相虽然退休了,但在朝中的人脉关系还在,只要宰相一发怒,小县令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宰相那也算是皇帝,最看重的人。

在古代宰相那跟皇帝关系非常近,可以说象皇帝的手一样,宰相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就算宰相退休了,那告老还乡了,对于一个县令来说,那也是大人物回家乡了,县令也得恭恭敬敬的招待,如果招待不好了,恐怕乌纱帽也保不住。

在看看古代的将军退休了,那也是树大根深,将军曾经提拔的将领,那也是退休将军的靠山,县令也得对退休将军毕恭毕敬的,不敢有一点疏忽。

在古代皇帝的心中,手底下的将领,可以开疆扩土,维护稳定,可以作为攻击对手的利剑,皇帝的安全也是靠手底下将领维护的,所以这退休的将军,那影响力,依然存在的,就算是皇帝,也得给退休将军点面子,更何况是个县令,不过是管辖百里的小官。

在县令眼睛里,那退休的宰相和将军,那依然是他的顶头上司,依然有管理他的能力,县令是不敢怠慢,有的善于奉承的县令,会给足了退休宰相的面子,天天会去宰相府请安。

县令恭敬退休的宰相和将军,就是希望,这样重要的人物,可以上达天听,就是能在皇帝面前,给县令美颜几句,让县令可以有青云直上的机会,要不然在古代,县令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见到皇帝。

在古代封建王朝,制度等级森严,四品以下的官员,是不够级别见到皇帝的,所以县令是跟本见不到皇帝的,古代皇帝出巡,也不是象电视里演的那样,微服私访,那是不存在的,有的皇帝一辈子都没出过皇宫。

有个别的皇帝出巡,那也是重兵随行,只有够级别的官员,才能见到皇帝,所以县令管辖的地方,真要是出了个退休的宰相和将军,那县令肯定会利用好这资源,希望在退休宰相的推荐下,可以在升到更高的级别。

只能说退休的宰相和将军,那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县令没有退休的宰相大,宰相背后的人脉关系,可以碾压县令,县令在退休宰相和将军面前,能有个位置坐就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