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钱少。事情多。责任大。
没有点情怀还真坚持不了几年。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鄙人的姐夫,北航直博,毕业就进了航天某所。
收入一般,跟很多国企水平差不多,有福利分房,在郊区。工作很辛苦,总是需要出差,去深山老林里做实验,周末还总加班。
最令人苦恼的是,航天大多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我姐姐单位又在城里,一天开车单程50公里;后来怀孕实在吃不消,把原来好好的工作辞了,去姐夫单位附近找了个凑合的工作。转眼孩子该上学了,发现偏僻郊区没有合适的学校,姐姐又换回城里工作,又变成姐夫一天往返100公里。
我有时候替他不值,北航的直博,如果在证券、投行,估计早年薪百万了。姐姐也跟着他颠沛流离的。国家总说重视科技,至少这些科学家的待遇应该提高提高呀。
航天人的辛苦,真的是一家人在付出。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呼呼
这个问题我回答一下,把我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分享一下。进入航天口的人才为什么干几年就跳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户口问题。能进入航天口的人员可以称作人才,硕士博士不稀奇,至少也要211院校,专业还要对口。众所周知航天口的工资并不高,和金融类没的比。为什么这些人才宁可屈尊在航天口混?无非就是为了一个户口问题。航天口和中直机关没法比,纯事业单位只要你熬得住,分房是早晚的事,我说的是中直机关。退而求其次,人才要弄个北京市户口也可以曲线救国。工资低不是问题,集体户口也不是问题,等过五年有资格买房以后,把户口迁出去,自然完成落户问题。有些单位对迁出户口是有年限规定的,一但到达年限,家底殷实的这些人纷纷把户口迁出去,买房买车。航天口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跳板,一但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跳槽,谁稀罕那点工资。
压力大。航天口压力是很大的,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在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果兴奋不已的时候,航天人几乎不堪重负。嫦娥工程,火星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在系统内,外行领导内行及其严重。这些领导不是空降的就是靠裙带关系借调过来的,技术没有还喜欢瞎指挥。一拍脑门就一个想法,至于技术上是否行的通这帮领导不关心,他们更喜欢完成政治任务。
看不到前途。很多人进入航天口后,一入职就看到职业的尽头。不论你有多大本领,想出人头地很难。调级需要资历,不把老人熬走几乎没有展露头角的机会。这样的单位有一个好处,适合养老。只要你不犯错误,只要你不跳槽,几乎可以干一辈子。当好一颗螺丝钉,忍得住寂寞,混的好的还可以混一个虚名。
就说这么多吧,以上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文章可能存在偏激,请大家见谅。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归根结底还是收入问题吧。
还记得前几年的张小平离职门,航天六院的科研人才跳槽去了民企,收入翻了10倍,这差距和诱惑,难保多少人不动心了。
不光是航天院所,包括中船,中电等的科研院所,都是国家的科研单位,进入的门槛非常高,大部分都是985硕士起步,而且工作的强度也不低,加班也是常有的事情。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朝九晚五的轻松的国企生活。有个同学博士毕业,在面对xx所和华为的选择时候,果断选择了华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同样是加班累成狗的生活,为什么要取选择一个收入只有五分之一的工作?
或许有人说外面的私企有中年危机,压力更大,体制内会有更多的保障,可是先挣到钱不香么?况且10年奋斗挣的钱可能比科研院所一辈子还多。留在里面的人可能真的是热爱航天事业,情怀吧。我国的航天发展确实离不开许多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如果说付出和回报的比例没有那么悬殊,可能更多人就选择为中华之崛起了。
说到这,看看那些演员的片酬,嗯,大家都懂了。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航天系统还是官本位文化,一些善于钻研的不到三十岁就混上处级机关干部,待遇一下超过基层工作了几十年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甚至他们的住房(单位分配的)超过八十多岁的航天奠基人一代。不爱钻营的基层技术人员看到了搞技术的未来前景。
为什么有些进入航天院所的人干几年就离开了?
听着不错,其实就是高级民工而已,还是要受到用人单位的剥削压榨,只有极个别会受到提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