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脑梗死具有高复发的特点,研究显示:脑梗病人复发的风险是正常人的9倍,而我国脑梗死复发率全球最高,大约有17.7%的脑梗患者会再次发作脑梗。反复脑梗,后遗症必然会越来越重。脑梗病人,如何避免脑梗复发呢?做到三个坚持很重要。
首先,谈一谈为什么脑梗死会复发呢?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指的是脑动脉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把脑动脉堵塞,导致一部分脑组织缺血而死亡。而脑栓塞指的是身体其他部位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顺着血液循环,跑到脑动脉,把脑动脉堵塞。脑栓塞最常见的疾病是房颤。
为什么脑梗死会复发呢?
- 因为真正的病因没有去除。比如脑栓塞形成的病因有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脑动脉斑块形成,脑动脉不止一根,斑块可能也不止在一个地方形成。第一次脑梗死可能是其中一个斑块破裂,第二次脑梗,可能是另外一个地方的斑块破裂。
- 脑栓塞也是同样的道理,房颤患者可以形成一次血栓,只有房颤这个疾病还在,就可能再次形成血栓堵塞脑动脉。
所以,脑梗死患者,不要以为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了,再得的风险很高,而且再得一次,后遗症也更重。因此,做好预防,防止脑梗塞复发很重要。
一、坚持对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干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能够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慢性疾病、不良嗜好等。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根本。
1、高血压
- 脑梗死患者里面,70%都是有高血压的。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控制血压能够显著地降低脑卒中的复发几率。高血压患者,至少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
- 据统计,在脑梗死患者中,60%-70%的患者存在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建议对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
3、脂代谢异常
- 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导致斑块最主要的原因。降低胆固醇能够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复发以及死亡率。
4、高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高血压,叫做“H型高血压”。我国高血压患者中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比例高达75%。
- 有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umol/L,脑卒中的风险升高59%;同型半胱氨酸降低3umol/L,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4%。
- 脑梗死患者,如果伴有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可以服用叶酸片进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5、颈动脉狭窄
- 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99%,2-3年内脑梗死发生率1%-3.4%,10年内脑梗死发生率9.3%;15年内脑梗死发生率16.6%。
- 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更高,体检的人多了,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人很多。发现颈动脉斑块,可以服用一段时间的他汀类药物(比如半年),如果斑块比较小,有一部分患者斑块是可以消失的。
- 对于颈动脉斑块高危患者(狭窄>70%,预期寿命>5年),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6、对房颤的治疗
- 房颤是导致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房颤患者,由于心房无规律的颤动,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顺着血液流到脑动脉,就容易导致脑栓塞。
- 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目前使用的抗凝药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OAC)。
- 服用了抗凝药物,只是脑梗死的风险降低,还是有可能出现脑梗塞的。对于那些使用抗凝药物之后,依然发生脑梗的,首先要看药物有没有吃到位,比如服用华法林,INR有没有在2-3之间。如果INR达标了,依然脑梗了。或者有些人不适合使用抗凝药的,可以考虑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1、抗血小板药物
- 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预防血小板的聚集,脑血栓形成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脑梗塞的复发。
2、他汀类药物
-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的另一个基石。他汀类药物有降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斑块稳定了,就不容易破裂,脑梗死的风险也就降低了。
- 服用他汀,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1.8mmol/L以下。
1、戒烟
- 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吸烟不仅会促进斑块的产生,而且会导致斑块不稳定,斑块一破裂,脑梗也就形成了。研究表明,吸烟者脑梗死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
- 另外,也要避免二手烟,长期地吸二手烟,脑梗死的风险会增加1.82倍。
2、限制饮酒
- 大量饮酒或者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容易导致脑梗死。而限制饮酒可以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减少酒精摄入67%,收缩压可以下降3mmHg,舒张压可以下降2mmHg。
- 因此,脑梗死患者最好能够把酒戒掉,戒不掉的,也要限制饮酒,不要喝高度酒。男性每天酒精控制在25克以内,相当于啤酒300ml左右。
3、低盐低脂饮食
- 盐吃多了容易导致血压的升高,盐的成分是氯化钠,其主要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是钠离子。除了食盐,酱油、味精等调味品也要少用。还有一些加工食品,比如泡菜、咸鱼、火腿等。
4、适当的锻炼
- 体力活动的人可以降低脑梗死死亡风险27%。脑梗死患者,如果后遗症比较轻的,不影响活动的,应该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间每周最好达到5天,每次30-45分钟。
5、规律的作息
- 休息不好的人,会导致血压控制不好。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休息,比如每天晚上差不多在11点睡觉。不能今天10点睡觉,明天1点睡觉。
6、情绪的管理
- 不良的情绪也会对健康不利,比如抑郁、焦虑这些情绪就容易导致高血压。发生脑梗之后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特别是有些年纪较轻的,家里负担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 患者自己要勇敢面对,调节好情绪,做好预防,防止再次脑梗。
- 脑梗死是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尤其是已经得过脑梗的患者,要更加地重视预防,防止再次发作脑梗。
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华子与很多患过脑梗塞的患者聊天,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复发。因为脑梗塞有比较高的复发率,而且多数患者第二次发作的时候,往往会比第一次更重。脑梗塞的后遗症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预防需要依靠药物,预防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一种是他汀类药物。预防的关键就是坚持服药,别擅自停药,别擅自换药。
一、阿司匹林与他汀的真正作用总有人问华子,胃感觉不太舒服,可不可以停用阿司匹林?血脂正常了,可不可以停用他汀?华子告诉他们,第一,只要能忍受药物的副作用, 就不要停服阿司匹林。第二,他汀类药物的目的不仅仅是降血脂,而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脑梗塞复发的关键药物,千万别停。
从动脉粥样硬化到血管堵塞,与血管的狭窄程度无关,关键要看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作心梗、脑梗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不稳定的斑块破溃或是脱落。血小板会在破溃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如果斑块脱落则会随着血液流动,堵塞住口径较小的动脉。
服用阿司匹林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斑块发生破溃的时候,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但人体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血小板,所以我们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才能持续的产生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服用他汀类药物则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可以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氧化和炎性反应,使斑块的脂质核心密度变大,体积缩小,变得更结实。也就是说,他汀可以把不稳定的斑块变得稳定,不容易发生破溃和脱落。但这些变化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服用他汀类药物至少两年才会发生如上所说的稳定斑块的作用,不能随意停服。
二、控制好其他高危因素华子常说,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两条腿”,有了这“两条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才能健康地行走在幸福生活的大路上。但要想走得远、走得久,还得控制相关的高危因素。
1、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与高血糖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还会直接导致人体器官的损害。“三高”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所以“三高”患者一定要坚持规律服用相应药物,把血压、血脂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2、治疗房颤:有半数左右的脑梗塞与房颤相关,发生房颤时,心房不能正常把血液泵入心室,血液会在心耳部位形成流速缓慢的涡流,容易产生挂壁血栓。如果脱落就会形成栓子,堵塞血管。所以房颤患者要积极治疗房颤,并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3、改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三高”的重要诱因,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做到,低盐低脂饮食,戒除烟酒,坚持运动减轻体重,规律作息以及保持身心愉悦。
实际上,只要坚持服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的脑梗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那些复发的患者多数“不太听话”,自作主张的停药或是更换成保健品,或是在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保持着各种不良习惯。
在预防脑梗复发时,只要没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药千万不能停。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预防脑梗复发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一个所有脑梗患者都要重视的问题,因为脑梗患者再发二次脑梗的风险非常高,有超过一半的脑梗患者会再次发作脑梗死,非常危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发生脑梗的人,已经说明血管出问题了,如果再不加预防,那么再在其他部位再堵一次的可能性极大。
那么要怎么预防呢?
1.控制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可以导致血管遭受破坏,引发脑梗死。因此一定要坚持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降低血脂。
房颤患者在心脏部位很容易形成血栓栓子,一旦脱落,就会堵塞脑血管,所以,有房颤的患者一定要处理房颤,避免形成栓子
2.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脑梗死的药物
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因此有脑梗的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来预防。
但是这个药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不能乱吃,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3.戒烟戒酒
这两样东西是脑血管的最大杀手。烟可以导致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堵塞,酒精可以引起脂肪代谢紊乱,造成血脂异常聚集在血管壁,引起血管粥样硬化。
所以一定要戒
4.改善饮食结构
少吃肥肉,少吃内脏,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如精瘦肉,牛奶等。多吃蔬菜,保证足够的叶酸摄入量,对血管有好处,、
5.积极参加锻炼
如果没有出现瘫痪等并发症,患者应该每天保持锻炼,散步半小时。如果出现了瘫痪等后遗症,患者也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希望脑梗少一点
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怎么预防脑梗死复发?
说起脑梗死,想必大家都对它的危害性有一定的了解吧,因为现如今我们身边有不少的老年人, 他们中有很多人得了脑梗死,从此以后不能说话和走路,需要长期卧床,甚至会因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脑梗死的出现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脑梗死的再次复发会大大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于脑梗死再次复发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来分享一下脑梗死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脑梗死?其实脑梗死是一种病理诊断,它是指由于某些原因的存在使血管内形成了固体的栓子,它会随着血液对流动而到达脑部,遇到狭窄的脑血管就会堵塞血管从而造成局部脑细胞的坏死,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不能说话、无法走路、嘴角歪斜、肢体麻木等症状。
2.如何预防脑梗死?我们需要明白曾经得过脑梗死的人相对于正常人而言,他们本身就存在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如果再不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那发生再次脑梗死的风险会比较大,因此既往有脑梗死的病人一定要把脑梗死的预防工作重视起来,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按时服药:对于曾经得过脑梗死的人而言,按时服药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禁忌症是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这二者可以使斑块稳定,能大大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可能会有人担心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间断服用药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相对于脑梗死而言,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不值得一提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他们需要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是不够的,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对于人体比较好的一种脂蛋白,而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不好的脂蛋白。对于既往得过脑梗死的病人而言,他们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1.88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mmol/L。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很多脑梗死患者都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的一种或者几种,需要注意严格控制这些指标,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因为它们的存在就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应控制血压<130/80mmHg、空腹血糖在4.4~7mmol/L和餐后血糖<10mmol/L、血尿酸<360μmol/L。
- 健康饮食:对于脑梗死病人而言应该尽量做到低盐低脂低糖低能量饮食,平时注意吃的食盐总量每天应该<6g,不吃油炸或者动物内脏等油腻性食物,不吃糖果或者甜品;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同时也需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的摄入,可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蛋类、鱼肉、牛肉等的摄入。
- 戒烟酒:无论吸烟还是喝酒,都应该戒掉。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煤焦油、放射性物质以及酒精代谢后的乙醛都可以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复发率。
- 保持良好的体重:应该尽量控制体重指数BMI<24,因为肥胖者容易出现脂质代谢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因为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这些都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脑梗死病人应该首选有氧运动,比如散步、快走、慢跑等,其中散步是最安全而且容易坚持的,可以作为首选。每天应该运动至少30分钟,每周不少于5次,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达不到效果。
- 其他:吃饭8分饱、保证充足的水的摄入量、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体检等。
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感谢邀请!
要做好预防脑梗复发,我们先要了解造成脑梗的原因、诱发脑梗的诱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
脑梗,是脑梗死的俗称。脑梗死,是脑的缺血性坏死。是由于供应脑组织血液的血管堵塞了,脑组织因为缺血而发生了坏死。脑梗死早先叫做“脑梗塞” ,因为缺血性坏死,现在都称为“梗死”,就像心肌梗死早先称为“心肌梗塞”一样。
造成脑梗死的原因有哪些呢?
造成脑梗死的原因是供血中断,不外乎三方面原因:脑血管本身有病变堵了;血液成分有问题,栓塞了;有病(狭窄)的血管遇上了过低的血压,供不上血了。
脑血管本身有病变堵住了。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就是脑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粥样斑块长大了堵塞血管;或者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堵塞了血管;或者是粥样斑块破裂后渣子掉出来堵塞了血管,这些都可以使堵塞血管远端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梗死)。少见的血管原因是可以是血管炎或者血管病,由遗传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引起来的。
脑动脉被栓子堵住了(脑动脉栓塞),就是全身其他部位的栓子跑到脑动脉里堵塞了脑血管造成脑梗死。栓子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血栓,比如房颤(心房颤动,一种心律失常)时形成的血栓,心肌梗死的血栓,还有静脉血栓从右心通过(先心病)缺口进到左心、跑到脑血管里了;另外,还有细菌栓子(心内膜炎)、脂肪栓子(长骨骨折、吸脂手术)、肿瘤栓子、空气栓子,等等,都可以堵塞脑动脉造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脑梗死。
再就是脑血管、颈动脉原本有狭窄,又遇上血压降低供不上血造成脑缺血坏死。
这当中,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房颤引起的脑血栓栓塞。
再来看诱因。能够引起斑块不稳定破裂的因素,血液容易凝固的因素都可以诱发脑梗死,比如血压、血糖、血脂没控制好,感染、受凉、脱水(呕吐、腹泻、进食少)、情绪激动等。
知道了原因和诱因,我们来看预防(脑梗了预防再发是二级预防)。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首先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最基本的治疗是降胆固醇,抗血小板,需要长期坚持。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是高胆固醇血症,所以要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怎样做?吃“他汀” 类药物,控制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6mmol/L、甚至2.0或1.8mmol/L以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
抗血小板可以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或者氯吡格雷50-75mg/日。一般单药可以了。
再就是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食不合理、吸烟、饮酒、肥胖、少运动等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该控制控制,该治疗治疗。
高血压控制不好容易脑动脉硬化、脑梗死,降压治疗不平稳、血压忽高忽低也容易脑梗死。因此降压治疗要求平稳降压,早期达标,长期达标,一般成人要求低于140/90mmHg。应该选用降压作用平稳的长效制剂,血压升高时不要降压过快过猛。
糖尿病,要控制血糖血脂,但是也要注意防止低血糖。
高同型半胱氨酸,这在我国人口中比较常见,脑梗患者更多,可以口服小剂量叶酸,0.8mg/日就可以。
其他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减重,戒烟戒(限)酒等,都是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诱因:血压、血糖、血脂没控制好,感染、脱水(呕吐、腹泻、进食少)、情绪激动等也是诱发脑梗死的诱因,平时要注意控制,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患其他疾病时要注意防范。
2.房颤引起的脑血栓栓塞
房颤患者心房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梗死在脑栓塞最为常见。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没有房颤患者的4~5倍。对于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最主要的预防是抗凝治疗。(即使是阵发性房颤,也要根据危险评分考虑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预防脑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往往被忽视。抗凝治疗要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不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代替的。当然,用药前是要经过检查评估的。
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血压。高血压造成的心肌肥厚、舒张功能减退可以使心房扩大,容易发生房颤,因此降压治疗在脑卒中的预防中也很重要。
对于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栓塞),是要查找原因的。
不主张定期输液(活血化瘀药)预防脑梗死,因为目前没有研究证据证明这些治疗预防脑梗死有效,而静脉输液还有药物不良反应等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么预防脑梗复发?
正常情况下,通过有效的预防,脑梗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有些人确实容易发生二次脑梗。要想更好的预防脑梗复发,一定要知道脑梗复发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有:
存在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是脑梗二级预防最重要的药物,但有少部分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意味着虽然吃了阿司匹林,但是并没有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容易导致脑梗复发。怎么能确认阿司匹林抵抗呢?可以通过化验检查血小板膜表面血小板蛋白表达以及检测血小板活性等指标来确定。如果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就需要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氯比格雷。
血压控制太低正常情况下血压应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对于部分脑梗患者血压控制太低反而容易导致脑梗复发。因为这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脑内血管狭窄,当血压太低时,容易导致狭窄远端的血管供血不足,发生脑梗。就好比在比较陈旧的楼房,如果高层的水龙头都已经生了很多锈,水管内部明显变窄,这时候再把供水压力降低,高层肯定要停水了。所以对于这部分人高压一般控制在150就行,一般不建议控制在140以下。
私自停药这个也是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有不少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把有些药物,尤其降血脂药私自停了。结果停了没多久,脑梗就复发了。预防脑梗的很多药物都是需要长期吃的,所以不要私自停药。
基础疾病及相关高危因素未控制有的人得了第一次脑梗根本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血压、血糖不好好控制,该吃的吃,该抽的抽,这种情况当然容易再次发生脑梗了。
所以要想有效预防脑梗复发,除了要规律服药外,还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
大家好,我是医学博士苗医生。感谢大家的支持!喜欢的话,可以关注、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