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你出钱办比赛,冠军总是我,你还有兴趣继续办吗?

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1984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创办时,中日双方的出发点不一样,日方认为自己稳赢,所以无论是日本棋院还是新闻社,都积极推动该项比赛出台。日方拥有这样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当时中日围棋实力相差巨大,日本队获胜几乎没有悬念。

不仅日方认为他们要赢,中方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时的参赛目标是,请出小林光一就是及格,赢了小林光一则是大胜。所以中方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那时国际比赛太少,中日围棋擂台赛就是最大、最重要的国际比赛,无论输赢,中国棋手都求之不得。

但前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意外的结果发生了:中国队取得了三连胜。这对于日本棋界的打击非常之大,他们没想到中国棋手进步如此之快,在极短时间内追上了他们。当然,即便是中国队连胜三届比赛,与日本队的实力差距也还是很大。

日本棋手的实力在之后几届比赛中得以体现,第4、第6、第7、第8届比赛日本队夺冠,但从第9届开始,中国队已经完全逆转了形势,曹大元、马晓春、常昊先后结束比赛。尤其是最后两届,常昊如入无人之境,分别取得5连胜和6连胜,尤其是第11届比赛,常昊登擂后一路连胜,直至击败日本队主将大竹英雄为止。

常昊等年轻棋手崛起后,中国围棋已经完成了对日本围棋的赶超,日本队很难再赢中国队。同时,最后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举办于1996年,其时世界围棋大赛风起云涌,韩流强势崛起,中日围棋对抗已经不是主流,中日围棋擂台赛也已不是最受关注的赛事,其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退出历史舞台也已是必然。

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中日擂台赛,凝聚了万千国人的情感。中国围棋的腾飞,也是借力擂台赛。停办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围棋强势崛起后,青年才俊成绩斐然。反观日本,老棋手暮气沉沉,青年一代后继乏人。于是,擂台变成了中国青年的表演场,日本队甚至一胜难求。特别是青春常昊,常常串烧日本棋手,甚至一杆清台。这样的擂台赛再举办已失去比赛意义。日本围棋的沉沦时代正式来临,至今仍然没有起色。

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答: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体育文化史上,1984年启动,陆续举办了十一届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堪称是桩“意外火热”的大事。

虽然二十世纪的中日关系,走了太多曲折的路。但作为中国国粹的围棋运动,也一直是中日两国剪不断的纽带。就连当年仇恨深重的北洋时代时,都有过“濑越宪作访华”“本因坊秀哉访华”等大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关系日益“回暖”。围棋也是先热起来,中日围棋的各类友谊赛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就越发频繁,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更是感动两国无数观众。如此热潮下,围棋界也是趁热打铁,1984年10月5日,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东京新大谷饭店正式开幕。虽然这是件“中日友好”的大事,但开幕式上致辞的日本围棋传奇人物坂田荣男,话说得却十分不友好:日本“只需要3名棋手就可以结束战斗”。

虽说这话,今天看着很狂,但放在当时日本棋迷里,却是没几个人怀疑——那时日本围棋对中国围棋,几乎就是降维打击。

虽然中国是围棋的故乡,但中日围棋擂台赛开打前,日本却是公认的世界围棋霸主。1984年的日本,围棋人口一千二百万,专业棋手六百人以上,顶尖的“九段”棋手六十人以上。随便拉几位“九段”“超一流”组个队,就是个横扫世界的阵容。同时代的中国呢?专业棋手一百多人,顶尖九段棋手四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以实际战绩说,中国围棋队在日本队面前“受过的伤流过的血”,一度远胜“男足恐韩恐伊朗”。1960年中日围棋队在北京对杀三十五盘,中国队仅赢两盘。次年日本队再访华,中国队再次大败。二十六年后,中国围棋元老陈祖德依然在回忆录里痛心疾首“这不仅仅是围棋手的耻辱,也是民族的耻辱,是国耻!”

而即使到了中日围棋擂台赛开战前,中国选手里能对日本棋手保持高胜率的,也只有作为“主帅”的聂卫平。但即使是聂卫平,多年后回忆中日围棋擂台赛时也依然感慨:“举办擂台赛钱,连我自己心里都发怵,没底。我们的实力毕竟比日本棋手差呀。”实力对比如此,也可想而知,当时日本队“必胜”的底气有多强。

所以,哪怕第一届擂台赛开打后,中国年轻棋手江铸久一鸣惊人,连续斩落日本五名高手,将“3人结束战斗论”打脸啪啪后。日本队也没想过自己会输。随后日本正如日中天的“超一流”小林光一登场,一口气击败江铸久等六名中国选手,1985年5月20日晚,连胜的小林光一,在北京体育馆面对上千中国观众,自信满满放出豪言:“日本围棋有传统,我是代表日本来下棋的,我绝不能输!”

这跌宕起伏的比赛过程,也叫围棋,这个以往“冷门”的比赛项目,突然就升温了。擂台赛期间,各大报纸开始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学者徐书白的形容说,围棋观众也“爆炸式增长”。擂台赛在上海“摆擂”时,主办方直接把比赛地放在上海长江剧院里,现场座无虚席。中国第一位女九段棋手芮乃伟更感慨说:“各行各业都很关注中日围棋擂台赛,走到哪里都有人谈论围棋。”围棋的关注度,就这样空前热烈起来。

但即使是举国关注,当时的比赛走势,也让日方想不自信都不信。中方仅剩“主帅”聂卫平一人。且聂卫平当时状态并不好,国内比赛战绩平平,先前对小林光一也是两连败,更何况,小林光一的背后还有同样强大的“超一流”加藤正夫,二人身后更有日本围棋泰斗级人物藤泽秀行坐镇,简直是三道铁闸。更何况,在这场大战之前。中国棋手还从未赢过日本超一流棋手。

所以,当聂卫平“东征”日本挑战小林光一时,日本主办方连闭幕式都准备好了,还叫中方代表郝克强提前准备闭幕式讲稿。新华社东京分社记者采访郝克强时,还感慨说“这是最后一仗”。郝克强立刻纠正说:“不是最后”!即使这样背水一战的境地,中国队,依然想赢。

然后,就有了那场足以载入世界围棋史册的经典对局:六个半小时的鏖战,棋盘上一波三折,一度头脑眩晕的聂卫平,足足吸了两分钟的氧。几度陷入死局的危机下,聂卫平都以其冷静的应对安然脱险。直到读秒结束,赢下了两目半,“小林抱头不语”。

这一场胜利,赢得不止是一局棋,更是中国棋手首胜超一流。以聂卫平的话说“这层窗户纸,终于捅破了”。曾放话“3名棋手结束擂台赛”的坂田荣男,连呼“这盘棋赢得了不起”。一天以后,聂卫平再接再厉,两目半完胜另一位“超一流”加藤正夫,“请出”了日方主帅加藤正夫,擂台赛的悬念放在了最后的北京决战,原本计划举行的“闭幕式”,也被日方改成了“联欢会”。

1985年11月20日的北京决战,更是新中国围棋史上一场空前的盛宴:聂卫平对阵藤泽秀行的比赛,得到了中日媒体的集体“轰炸”。仅是电视转播的收视率,就创下了空前记录。北京体育馆更涌进了2000多观众。誓言“不赢聂卫平就剃光头”的藤泽秀行,也下出了他围棋生涯里的经典对局,却在第一百六十二手时被聂卫平抓住了战机。七小时二十分钟的鏖战后,聂卫平以一又四分之三获胜,北京体育馆里,一片欢声雷动……

聂卫平,创造了历史,中国围棋,创造了历史。

接下来,这场陆续举办了十一届的擂台赛,又不停书写了太多传奇:聂卫平多次上演孤单英雄传奇,在前四届中日擂台赛上实现了十一连胜的“聂旋风”奇迹。双方的总比分也交替变化,从中方的3:0到日方追成4:4。再到九、十、十一三届擂台赛,中国围棋队终于实现了从有惊无险到碾压式胜利,三次在“不用聂卫平出场”的情况下,“提前收摊”完胜。曾经令举国窒息的中日围棋擂台赛,越发变得一边倒。

而它的更多意义,更是超越了棋盘本身。

首先是持续助推了中国各地的“围棋热”。就是在“聂旋风”横扫日本“超一流”的比赛里,曾经无人问津的围棋运动骤然火热起来。各地“围棋班”“运动队”纷纷组建,《围棋天地》《围棋春秋》等刊物持续热销,各类围棋赛事也如雨后春笋。世界围棋交流,也被推到了新阶段。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四年后,“富士通杯”“应氏杯”“东洋证券杯”等世界围棋大赛应运而生。全球的围棋运动,都被推到了新阶段。

比如聂卫平的爱徒,那位在最后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一杆清台”的名将常昊就感慨:“我们这批棋手和中日围棋擂台赛关系很大,可以说是在那种氛围中起来的。”

不过,也就是在21岁的常昊“一杆清台”后,1997年3月,中国棋院正式举行新闻发布会,“证实了一个已经流传许久的消息”,中日围棋擂台赛就此停办。确切说,就此终止。

为什么会在那一年终止?只要看看当时的世界棋坛就明白,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一家独大的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棋坛格局就已大不同:韩国强势崛起,日本加速衰落,“中日擂台”已不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价值本就缩水。外加红火的各类世界大赛,也让棋手们比赛密度增加。中日围棋擂台赛也就失去了其曾经的吸引力,淡出只是早晚问题。

而也就是在“淡出”的1997年,虽然当时的中国围棋,依然还被韩国压制。但中国的围棋人口,那年已经突破了2000万人。围棋人才的厚度,早不是当年的惨淡光景。更重要的是,比起当年“日本企业办大赛”的盛况来,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也开始承办起世界围棋大赛,搭起围棋的平台……

擂台赛的兴衰,见证的不止是围棋实力的此消彼长,更是中国国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当年其预示的,就是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中国围棋越发辉煌的未来。

虽然对于年轻的棋迷来说,“赢日本棋手”不再是新闻,“世界冠军”也不再新鲜。但是三十五年前,那个围棋的拓荒一代,那一代中国围棋人埋头苦干的精神,依然值得景仰。而开放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中国围棋带来的剧变,印证的更是一个超越棋盘的道理:唯有开放,才可强大!

参考资料:六神磊磊《中日围棋差距,曾比军舰还大》、李超《纹秤上的复兴运动》《蓦然回首话擂台》、徐书白《1980年代围棋中的中日关系》、张大勇《风雨栈道六十年》、沈果孙《聂卫平与中日围棋擂台赛》、郝克强《背水苦战记》、聂卫平《震惊中日两国的围棋擂台赛》、人民日报《一次跨时空的重逢》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今天的围棋界,是中韩两国争霸。而在八十年代以前,韩国围棋水平很差。日本一枝独秀。

当年日本围棋水平,比中国高出很多很多。中国围棋界能够与日本队较量,向日本学习。视为难得的机会。

当时的中日对抗赛,是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围棋赛事。

中国对与日本队虽然存在巨大差距。但中国队的小将聂卫平发挥出色。连续战胜日本多名高手。甚至战胜了日本围棋第一人——小林光一。中国对居然获得了前三界冠军。

而在七十年代,日本一个老太太,一个业余棋手。就横扫中国棋坛。现在居然战胜了日本队。【就像中国男足战胜了巴西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一样】

中日对抗赛成就了聂卫平。聂卫平又带动了中国围棋的崛起。

以后,华夏大地再次嫌弃了围棋热。学围棋的人越累越多。

由于日本围棋水平远高于中国队。日本队连续获得了四、五、六、七届中日对抗赛的胜利。

后来,聂卫平年纪大了。过了巅峰时期。中国围棋进入马晓春时代。中国围棋水平超越了日本。世界围棋成为韩中日三强争霸。

中日围棋对抗赛中,中国对碾压日本队。中日对抗赛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后来,再常昊时代,常昊一人把日本队打的满地找牙。中日对抗赛论为鸡肋。1996年之后,必赛事被终止。

中日对抗赛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为何终止?

喜欢围棋的朋友都知道,中日围棋擂台赛创办于1984年时,以擂台制形式举行的围棋团体赛。这是中国和国外开设的最早的围棋对抗赛。

当时,日本在世界围棋领域中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 而中国棋手和日本棋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日围棋擂台赛由中日双方各派同样数量的若干名棋手组成队伍,两队各设一名主帅,采用打擂台的形式,决出最后的胜负。比赛事先排定棋手的上场顺序(主帅最后上场),按顺序对局,胜者坐擂,负方依次派遣棋手打擂,直至一方“主帅”被击败为止。比赛规定黑先贴五目半,时限每方3小时

当时日本围棋空前的强大,中国棋坛的领军人物仅有聂卫平,马晓春还没有成长起来。当时中日围棋实力相差巨大,日本队获胜几乎没有悬念。我记得当时还搞过一个民意测验,认为中国获胜的概率有多少时,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中国可以获胜。

当时日本有如日中天的小林光一,谁能赢了小林光一,就像现在韩国选手赢了柯洁一样,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所以中方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那时国际比赛太少,中国棋手对于这样高规格的比赛,自然非常看重。反倒是日本觉得自己的围棋是世界第一,和中国棋手相比,简直是碾压。

然而第一届也就是1984年开始的那届,我们派出了钱宇平、曹大元、刘小光、马晓春等阵容。而日本则是依田纪基、小林觉、淡路修三、片冈聪、石田章、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等人。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加藤正夫、藤泽秀行等人。

结果,第一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汪见虹,第十三局:聂卫平执黑2目半胜小林光一,第十四局:聂卫平执白4目半胜加藤正夫。

终局对决老将聂卫平在第第15局平执黑3目半胜藤泽秀行,结果首届比赛,我们就以8-7胜出,给日方来了一个下马威。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前三届我们一共取得了三连胜,最后终结者都是聂卫平。在第2和3届比赛中,老将聂卫平都是战至17盘才最终取胜,对手分别是大竹英雄、加藤正夫。这对于不可一世的日本棋界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从第4届比赛开始,日本终于赢得了第一次胜利,终结者正是羽根泰正。接下来的第6、第7、第8届比赛日本队夺冠,终结者分别是日本的加藤正夫、淡路修三,其中我们在第5届,由钱宇平扳回一局。但从第9届开始,中国队开始展示出强大的实力,分别由曹大元、马晓春、常昊先后终结比赛,获得了最后两届的冠军。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随着常昊等年轻棋手崛起后,中国围棋已经完成了对日本围棋的赶超,日本队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从1984年第一届开始,到最后一届1996年12月结束,中日围棋擂台赛共进行了11届,结果中国队以7比4获胜,总战绩71胜65负。

之后韩国围棋的强势崛起,中日围棋对抗已经不是主旋律,中日围棋擂台赛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中韩对抗再次上演,曹薰铉、李昌镐师徒统治棋坛长达10年之久,常昊与李昌镐开始剑拔弩张,然而常昊胜少负多,最后不得已发出了“同为昊,常为何奈何不了李?”这一局面,直到罗洗河的出现,才终于终结了李昌镐的连胜。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喜欢的话就关注、点赞并转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