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既然题主问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我想题主对抽火蓄能电站已有所了解,就没必要在此对其原理及作用作介绍了。先来看一份资料:
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电占比不足15%,就是把所有的水电站都用来调峰,也只能解决<15%的电量,何况水电的调峰一要受枯水期限制,二是基本只能往小调,高峰期机组不能往上调而超负荷运行。因此仅靠目前的水电机组,是远远达不到电网的调峰需求的。
目前能担当起电网削峰填谷重任的最佳方案,就是抽水蓄能电站。它是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好,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绿色低碳清洁可调节电源,所以近年在大力建设这种电站。
2021年“抽水蓄能”八次写入中央各部委文件中,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能源局发布了《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25)》等文件。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开工建设200个以上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将达2.7亿千瓦,总投资1.6亿元。
可见基建狂魔又开辟了新战场。
常熟电工2022、09、26
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这个问题我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众所周知白天是用电高峰,电网总是供不应求,但晚上是用电低谷,电网里的电有溢余,于是人们想出了用晚上溢余的电把水抽到高山顶上的水库里,晚上溢余的电没浪费,到白天用电供不应求时,又把高山顶上水库的水用管道高压流放到山下水库冲动水轮发电机发电,发出来的电入网后保证白天高峰对电需求,如此白昼反复抽水发电用来平衡电网电流电压保持稳定,保证白昼供电需求平衡,其经济价值是可取观的,保证用电需求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
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所谓抽水蓄能电站就是电力系统的一个电储存器。大家都知道白天工作学习,而晚上要睡觉。为此白天的用电量高,夜晚的就低。组成电网的风电,太阳能,和水电受环境制约。要想整个电网稳定安全,就配置有大量的燃煤机组。这些燃煤机组有一个最高负荷,和最低负荷,电网调度根据用户的需要调整供需的平衡。但是白天所有人都工作耗电量大,网内机组除了检修的外,均到满负荷才能满足需求,有些停备的必须启动。这就是调峰。而晚上,人们都休息工厂都停产了,这时候,电厂的机组带最低负荷,有的不行就停机,这是低谷期的调整。电厂低负荷运行,相对高负荷区域要经济性差。就像汽车有经济区,怠速或超经济区都费燃料的道理一样。为此采取措施有峰谷电价,利用价格的方法,让夜晚鼓励人们多用一点点。第二就是建抽水蓄能电站,利用夜晚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待白天用电高峰在把水变成电。北京十三陵就建有一个抽水蓄能电站。
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我在水电厂干过运行值长,比较有发言权。
有了核电机组和大型火电机组以后,电网的总体容量上去,这些机组降低负荷是很不划算的,而且还不安全,所以最好作为基核满发,尽量不要调负荷。另外,风电对电网有很大的扰动,无法调节。
水电调负荷比较简单,开关导叶就行,调解负荷速度很快,一般省网就会拿水电作为调频调峰电厂。
但是基核大了以后,有时候水电调节能力就显得很小了,特别是枯水期。为了不让电浪费,更重要的是保证电网负荷调节能力,保证频率正常,这时候就建设大型的抽水蓄能电站。
用电低谷的时候,电网把电低价卖给抽水蓄能,用电高峰时,抽水蓄能再发电。抽蓄就是赚这个价差。
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抽水蓄能电站电站,具有调峰调谷的作用
常规机组分为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基本上每种发电都有受限条件,同理发电也受到受限条件影响,也就是说发的电每天都不相同。反过来我们用电更是这样每天用电不相同。
这就产生了两种结果,电量有剩余(只能导入大地)浪费掉。
电量不足,只能通过调度去调配机组,但很难准确调配。
抽水蓄能电站就出现了,当线路上的电量有剩余,它便通过抽水耗电,同样把水存储到上水库。
当线路上电量不足时,再把上水库的水排下来,水的势能转变为机组的转动动能,最后动能转为电能,再重新发电补充线路。
这便是抽水蓄能
常规机组只能发电不能耗电,而且大多数常规机组都是健在江、河上,弯弯延延一条河建着无数个电站
抽水蓄能电站要求相对低些,只要能保证上下两个水库,就可以,并不一定要建在河流上。
再加上国家大力推行碳中和、节能环保。而风电、光伏受气候影响较大,而抽水蓄能恰巧符合要求,所以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会有很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将建在全国各处。
水电站起着重要的调峰作用,为什么还要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首先提问者知道抽水蓄能的含义,在那讲抽水蓄能原理的完全是没有审题。
在水电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抽水蓄能?
1.抽水蓄能可有效消纳谷段电量,平衡电网负荷。
2.每年冬季枯水期,水电仍会短缺,抽水蓄能可实现平衡调峰。
3.抽水蓄能可减少传统火电依赖,降低整体碳排放,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