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我本人就在银行工作,我所在的营业网点遇到的遭受电信诈骗的人都是用银行卡的人,而用存折的没有一个。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电信诈骗分子是不能转走我们存折上的钱的,这就是存折的最大好处所在,在防范电信诈骗方面存折要远远比银行卡更安全,定存存折要远比银行卡更保险,所以即便在手机移动支付非常便捷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用存折,存折与银行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区别:

1.存折不能绑定手机银行、微信支行和支付宝支付等支付工具,所以才更安全

我们大家都知道,电信诈骗主要是通过手机、网络和聊天工具实施的,如果我们取款、存款和转账不通过手机银行和其他网络支付工具进行,不需要什么验证码之类的,就很难被电信诈骗分子骗走钱财。

而存折或者定期存折的功能只有两个就是存款和取款,而且只能本人亲自在银行的营业网点办理,也不能绑定微信、支付宝等,也不能开通网上银行等等,也不牵扯银行短信和验证码之类的事情,所以很安全。我们在银行的营业网点用存折办理业务,到处都有摄像头,无死角监控,每笔业务在存折上面都有详细的记录,所以很安全。因此如果我们大家不把存折里面的钱取出来再转账的话,电信诈骗分子根本无计可施,也无法转走我们的钱。

2.银行卡可以绑定各种的支付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支付,所以安全性不如存折

我们大家喜欢使用银行卡的主要原因就是方便,支付和转账都很方便,不用去银行网点自己就可以操作办理,我们都知道银行卡可以绑定微信、支付宝等等,还可以开通手机银行和短信业务,电信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所谓的便捷和方便,骗取大家的验证码或者信任,让我们用手机银行或者微信、支付宝进行转账,我们使用这些转账后,转出去的钱很难追回。电信诈骗分子使用的手机和银行卡都是假的,也很难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

3.在移动支付非常便捷的今天,未来依然会有更多人使用存折

正是因为存折的安全性高,所以很多人在今天依然选择使用存折办理存款和取款业务,他们宁可自己去银行办理也不在手机上办理,所以遭受电信诈骗的几率是零。很多中老年人依然选择使用存折,我认为这种做法很正确。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银行营业网点执意要给诈骗分子汇款的新闻,最终被银行工作人员劝阻挽回损失,还有的老年人不听银行工作人员的劝阻,工作人员报警后警察前来处理,最后没有被骗钱。这些老年人用的其实都是存折,转账取钱的时候被银行的人发现了异常,如果用的是银行卡,那么在诈骗分子的指挥下钱早就用手机银行被转走了。

因此,作为一个银行人,我认为存折比银行卡的安全性要高,比银行卡更保险,我也建议老年人使用存折办理业务。

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很多人都对“电信诈骗”有些误解,觉得那些诈骗分子,只要对方知道你的名字和银行卡号码,就能把你的钱转走。

甚至,有些人惊恐到,接个电话都认为自己的钱没了。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些“防诈骗”的知识。来了解一下,钱到底是如何被骗走的?

基本上每一个“电信诈骗”案件,都是受害者被蒙了心,主动把钱汇给对方的

我上班有接近十年的时间,遇见过的电信诈骗事件,都不记得有多少起了。有的反应及时,被我们柜员给拦截了下来。但是有的客户根本就不听劝,自己把钱送给犯罪分子。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有个阿姨要到柜台转账,10万块钱。

我们的柜员在办理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账户存在异常,被标记有“诈骗账户”嫌疑。然后就提醒这阿姨:转账干嘛的?对方是什么人?家里人知不知道?

这个阿姨就不理我们,只是一直催着别耽误她的正事,让我们赶紧转账。

处于职业习惯,当时就觉得这阿姨绝对有问题。然后,柜员就想拖一下时间,然后其它人打电话报警。

拖延了几分钟后,这个阿姨突然就暴躁起来,态度就很不好,指着柜员就问候她家里人。

越是这样,那就越不能转账。柜员也被骂的没脾气,只能拖时间。

好在派出所距离也不远,警察很快就到了。这个阿姨见到警察后,业务也不办了,拿着自己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扭头就走。

本来以为这个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才是开始。

这个阿姨第二天下午,我们已经快要下班的时候,突然一脸急匆匆的跑到银行。然后一屁股坐在银行大厅里面,就开始大声哭,说银行把她钱骗走了。

所有人都是一脸懵圈的神色,最后只能再打电话报警。

出警的还是昨天那两个警察,然后这次阿姨没跑,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原因。

原来昨天这个阿姨走了以后,晚上趁我们下班后,又回来了。在自助存取款机器上,按照电话里的指示,她给对方转了五万块钱。然后早上的时候,趁着我们还没上班,她又过来转了五万。

十万块钱,就这样没了。

一直到下午,她突然醒悟过来,自己被人骗了,这才跑到银行大厅撒泼。这个阿姨觉得,钱是通过我们银行的机器转出去的,所以我们银行必须负责。

最后怎么处理的?只能让警察把她带去排出去,让她冷静一下了。

所以,基本上99%以上的诈骗案件,都是被害人自己主动把钱转给诈骗分子的。如果对方,只是知道你的信息,没办法动你的钱的。

定期存折和银行卡,在安全级别上,其实是一样的

1 . 银行卡取钱流程

银行卡想要取钱,把钱转走,一般就只有两个流程。

第一,就是拿着银行卡,知道密码,然后去银行柜台或者是ATM机器上取钱、或转账。

第二种,就是知道你手机银行的登录密码,交易密码,并且还能拿到你手机验证码,还要有你的视频验证。(安卓手机第一次登录,需要本人进行视频验证。苹果手机,每一次登录都需要本人进行视频验证)

想要在持卡人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这两个方法,把别人卡里的钱转走,这个难度就是地狱级别。

这个概率,可是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小。

2 . 定期存折取钱流程

定期存折和银行卡不一样,绑定不了手机银行和网银。

想要取走里面的钱,需要本人持定期存折,身份证原件,以及知道密码。

如果是非本人操作,还要代理人的身份证原件。

所以,也不存在别人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能把你定期存折里面的钱转走。没有人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凡是自称行政、司法部门来电,要求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凡是让你网上刷单,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熟人”、“领导”,要求你汇款的,都是诈骗。

凡是通知你中奖,让你先交钱的,都是诈骗。

凡是通过网上交友,让你投资的,都是诈骗。

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其实,电信诈骗和盗刷是有区别的。所谓电信诈骗,主要是指骗子通过通讯或网络对被害人进行各种形式诱骗,从而达到被害人主动将钱转给骗子的目的。而银行存款的盗刷,则是违法犯罪分子以窃取存款人信息,盗取密码,复制存款介质,从而主动盗取存款的行为。

因此,在电信诈骗中,不论受害人所持存款介质是定期存折,还是银行卡,只要你不将钱取出来,主动转汇入骗子账户,骗子是无计可施的。能够主动划走别人钱的,只能是盗刷行为。在刑法中,电信诈骗属于诈骗犯罪,而银行卡盗刷属于盗窃罪。

在银行存款盗刷犯罪中,定期存折会比银行卡更保险吗?在一般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定期存折不能绑定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也不能刷卡或扫码支付,与外界基本隔离,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令恶意病毒木马软件无法接触。也就是说,定期存折不具备被窃取信息的条件,除非攻破银行系统,这比登天还难。没有存款人信息,存折是无法复制的。没有密码,更无法取款。

其次,定期存折一般只能在开户行支取,而且属于柜台业务。任何一个再嚣张猖狂的犯罪嫌疑人,也没胆去物理网点取款,更不要说柜台面对面取款。即使定期存折有密码和通兑标志的,通兑范围一般限于省内通存通取,而不支持全国各地支取。而存款盗刷犯罪,一般都是跨省或跨国作案,目的就是为了在作案后迅速隐匿,逃避打击。在省内本地作案,没有充裕的逃避时间和空间。这是盗刷分子不钟爱定期存折的重要原因。

第三,定期存折没有到期的,以及取款超过5万的,都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或者本人和代理人身份证原件,供银行进行身份核查。这些规矩犯罪分子都懂,但他们也是怕怕。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定期存折确实比银行卡更加保险。但也不能说银行卡对盗刷犯罪毫无防范措施,只能坐以待毙。养成好的用卡习惯,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

1.银行卡除了业务需要外,平时应保留尽量少的余额,多余资金可以转为银行卡定期。银行卡定期存在于银行卡子账户,一般情况下无法盗取。

2.分账户管理。大额资金存取专用一个账户,不绑定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建立防火隔离墙。日常零星开支一个账户,可以绑定第三方支付。

3.取款时养成检查ATM有无异常装置,同时遮挡密码的习惯,防止密码被偷窥或窃取。

4.尽量不要到不良或不熟悉商家刷卡消费,谨防信息被套取。

5.银行卡或手机一旦丢失,第一时间挂失电话卡和银行卡比第一时间报警更重要。

6.杜绝点击恶意链接,以及非法网站,小心木马病毒等等。

总之,只要保持良好的用卡习惯,银行卡的安全性并不比定期存折差,而且大大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

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通过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诈骗是不接触的,一切都是靠电话、短信等忽悠受骗客户,因此只要你不听从犯罪份子的话语,不主动到柜面转账(存折只能到柜面转账),那么犯罪分子就是绞尽脑汁也无法转走你存在定期存折上的钱。

PS:如果是银行卡的话,风险会大一点,只要你泄露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那么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或转账,转走卡内的资金。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电信诈骗案例:中奖信息、公检法检查要求转入安全账户、退税金额、我是你上级领导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电信诈骗。

不要认为骗子的手段很低劣,没人会上当,骗子基本全是群发短信或者自动拨号的,一天可以覆盖几千上万个用户,总会有上当之人。

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这是肯定的,定期存折无法转账,不能绑定第三方支付工具,还不能刷卡或扫码支付,与网络隔绝,即使有恶意病毒及木马软件都无法接触到存折,所以定期存折不具备被窃取信息的条件,只要你不自己傻傻去银行柜面转账给犯罪分子,那么存折永远是安全的,这也是现实中我们未听说过存折被盗刷的案例。

银行卡理论上关闭一切网络业务与定期存折的安全性是一样,但是其实风险还是较定期存折高,银行卡即使没有开通网银及手机银行,但是它还可以绑定第三方支付工具,可以在ATM转账及取款,可以在POS机上刷卡,只要你泄露了相关账号密码信息,骗子可以复制卡片信息,进行盗刷的。

总结

如果为了资金安全,最好是开一本定期存折,把主要的资金存放在定期存折里,其余的小额零钱在放置与银行卡中,方便平时的使用支付,这既顾及了资金的安全,也方便了自身资金的使用。

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电信诈骗与自动转账存折两码事,那么什么叫电信诈骗呢!电信诈骗就是诈骗分子知道你的个人信息,打电话对你威胁你已洗钱诈骗钱财,有一笔钱来路不正,公检法已对你立案调查还给你看逮捕通知书,使你丧魂落魄无地自容迷失方向,这个时候诈骗分子对你要下手,法院要对你罚款叫你把自己的银行卡插入存取款机器内,听他们对你按照操作顺序来汇款,密码输进百万钱款划走。自动转账是这么一回事呢?天上不会掉下陷饼,自己在网上或邮箱看到某种轿车你中大奖了,有一部轿车再加上几十万,这时候人心奋不已贪小便宜吃大亏,从广告卡片上有中奖电话打过去对方骗子回答你,你确实中奖了需要交一笔税款一万至二万,但要通过我给你的银行账号汇款,遵照骗子的说法开始自动转账钱款转入骗子腰包。定期存折用纸张的一百个放心安全保险。银行卡也是保险的但刷卡不要交给他人手中,防止把你的卡号翻印下来制作银行卡,在刷银行卡当中把手捂住不要给人家看到你密码。只有这样做到防范措施。

电信诈骗能自动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定期存折比银行卡保险吗?

要说电信诈骗能转走定期存折上的钱吗(我最后有几组图片请你认真看一看),相比银行卡来说,定期存折会比银行卡安全一些,但是一但你在犯罪分子的引诱下,迷失更深,那也是有可能的。银行卡可以网上转账,但定期存折不能网上转账,可有些受骗的人,会在骗子引诱下去银行取钱给汇走。

如果说是定期存折安全还是银行卡安全,我看还是了解和防范诈骗是最安全的,最后我会给你一组图片,请你认真看就不会被骗了。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电信诈骗,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变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最近我们这就发生好几笔被骗的钱,事情是这样的。骗子盗乡党委书记微信号或者是镇党委书记微信号,加各村书记微信,然后和村书记借钱,就有几个村书记把钱转给党委书记了,其实党委书记都不知道,事情发生后,党委书记说他没有这么做过,村党委书记当时报警,案件正在调查中。

事情经过:村书记加党委书记微信,当时他手里没有钱,他和他们村会计借的钱,村会计钱就在银行卡里,而这个银行卡还挂了手机银行上,会计就用手机银行把钱给转走了,转走后乡党委书记,村书记正要一起开会,有的村书记有党委书记微信,正在犹豫时,有人说是骗子吧,转钱的村书记听了,经过询问,知道自己被骗了,他马上报警了。当时骗得最多的是14万元。

如果是定期存折,就需要你带身份证,定期存折去银行柜台取钱,在取钱时,银行会问你是存卡里还是拿现金,你如果说汇走,银行会问你汇给谁,有账号吗?汇走的是什么钱,银行这样询问都是在一次一次提醒你,这个钱汇走安全吗,有必要吗?和收款人是什么关系,如果银行一再这么询问,会发现你转走这个收款人和你不是亲戚,不是朋友,不是……银行会发现端倪,会提醒你,这时你会醒悟,你的钱也就安全了,你也不会被骗。

如果是银行卡就不是这样了,一般银行卡都可以在网上转账,而定期存折不可以。微信,支付宝,手机银行都可以挂卡,不能挂定期存折,所以会安全一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防诈骗知识。

安全提示:

看看下面几组图片,骗子的诈骗手段特点,和防范骗子诈骗手段的十个“凡是”和“六个一律”你看懂这些,就知道怎么防范被骗了。

如果你一但被骗,请你不要着急,可以直接拨打110、96110(全国统一反诈电话)或者到就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注意:

请勿点击带有不明链接的短信,转账汇款务必核实确认,任何情况下不要将短信动态密码告知他人(银行工作人员不会向你索要上述密码),保护好你的卡号,密码敏感信息。如有疑问致电银行客服电话。

我是@农村趣儿事说说银行那些事,欢迎关注和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