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我本人以前是国家公务员,现在辞职在银行上班,如果一份工作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选择15000的体制外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在工资收入方面,体制内真的和体制外无法相比,体制内是靠平台吃饭,体制外是靠能力吃饭。

很多50后、60后和70后,对体制内的工作情有独钟,认为能在体制内工作高人一等,不管在儿女工作选择和择偶等方面优先选择体制内的人。他们现在甚至认为在国企工作还是在体制内,说实话这都进入21世纪,国企早就实现了市场化经营,早已不是体制内,全部是合同工。特别是近两年来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又开始吹嘘体制内的工作怎样好,进入体制内工作真的好吗?显然不是。

可以这么说如果父母都在城市工作,自己有养老金,家中有一定的积蓄,买房能够为你付首付,将来你只需要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小家,那么子女可以选择进入体制内,其他的都不太合适进入体制。我本人就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按道理来说能通过国考进入体制内已经光宗耀祖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买房成家立业的时候,你会发现仅仅依靠每月5500-6000元工资基本上不可能,成家有孩子后家庭生活的压力很大,当你在35岁左右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能挣到钱,改善家庭生活,能帮衬父母,这才是重要的,如果夫妻两个人都在体制内,那真是穷的太稳定了,后来趁着年轻有合适的机会我就辞职进入企业工作了。因此我认为如果体制内4000元,体制外15000,毫无疑问选择体制外工作。

说实话不知道“稳定”影响了多少人,但是我认为稳定已经不再是大多数90后和00后追求的目标了。

例如,如果体制外15000每月,一年就是180000万收入。体制内4000,一年4.8万元。体制外就算不稳定工作5年,那么收入90万元,体制内5年24万元,体制外多挣了66万元,可能有人会说体制内福利好、有食堂、五险一金等等,现在这些大企业都有了,有的比公务员交的还高。还有人说体制内有灰色收入,说实话体制内早已没有所谓的灰色收入了,尤其是在高压反腐下,不说发放福利了,经费控制很严。就算不稳定体制外一份工作,工作5年,重新找工作又怎么了,也正常啊,在体制内不是躺平的平台,即使进入体制内,没有能力也不行,一辈子科员的人太多了,50多岁被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领导管着,放到哪都遭嫌弃,当这些人想要跳出体制的时候,发现时代变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自己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除了会收发文件,什么都不会,最后自己放弃自己,在白眼中浑浑噩噩的退休。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

只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其实可以跳出体制,尤其是对于一些乡镇公务员、县级公务员和离家较远的异地公务员,因为这些公务员所在的单位平台太小了,能晋升副科级已经是天花板了,趁年轻有机会可以有更多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农业农村厅工作,省直单位公务员,每月到手4400,每天加班加点也报告,写材料,非常忙。媳妇在医院上班,家里有个孩子后,房贷、车贷和养孩子的花费,生活压力很大,前几天和我聊天,问我在企业工作怎样,自己也想辞职,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机会,跳出体制后会怎样。

因此,我认为如果有一份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关键还是看自己想要什么,如果是我,我肯定选择体制外15000的工作。

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像今年的疫情情况发生以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像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这样体制内的人,每个月的工资是按时发的,而体制外的一些人虽然说做生意可以赚大钱,但是,近几个月,你敢做生意吗?谁让你做生意?你做生意,街上有人买你的东西吗?

01

可以说体制内的人在遭到疫情后,我们看到了他工作的优势,而体制外的人在国家和人民平安无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大把大把的挣钱。但是,疫情期间,他们挣钱吗?他们不挣钱,所以,根据我的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我觉得大家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综合实力来考虑,家里面没有背景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找一个公务员系列或是教师、医生等体制内的工作,最起码每个月的工资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体制外的人虽然说可以挣大钱,但是,凭的是天时地利人,凭的是国家政策方向的利好。

像疫情期间,他们可能在吃自己的老本,所以对于选择体制内的生活还是选择体制外的生活,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如果我们是平民家庭出生,我建议你选择国家的正式工作,给自己一份保障。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体制内外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差别? 首先,从工资上说起。

也就是说,在国泰民安的时候,我们明显看到体制内的生活,仅仅是一种“吃不饱,喝不足”的生活条件,买一套房,可以说房贷一辈子,但是,体制外的生活,我们可以赚大钱,有些人在股票市场上一把赚的钱就可以买一套房子,或者在北京买10个房子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他们图的是靠国家政策来挣钱,靠自己个人奋斗努力来挣钱,而且体制外的人虽然说每天都在用时间,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时间换钱。但是,他们缺的是一份安全感,缺,稳定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很美好,虽然说挣大钱,但是,他们的工资没有保证,就像疫情期间谁给他们发工资呢?

不做生意,哪来的钱?

大家都在吃老本,有些人甚至在亏损,所以,从工资薪酬待遇上来看,其实体制内相对稳定一点,但是,也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喜欢体制内的工作,所以,对于工作的选择,我们如果重新来看:体制内外的生活的话,体制外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的局限性,就是在遇到想今年武汉疫情一样的情况时,他们哪里来的工资养活自己的家人、养活自己呢?

02

工作的好坏,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衡量标准,至于哪一个工作到底适合与你,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因人而异,而这有时候与一个人的观念也有关系,有的人喜欢一辈子平平安安,稳定下来;而有的人喜欢在大风大浪里面,展现自我才能,喜欢追逐财富的浪潮,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体制外的生活,因人而异吧!

因为大千世界,有的人喜欢安安稳稳的上班,有的人喜欢东跑西走做生意。毕竟每个人的志向不同,也就决定了我们选择工作的态度不同,选择工作的性质不同,当然,对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同的约束有不同的见解,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

正所谓:你没干这份工作,你不会体会他人的辛苦,你没有干这份事情,你没有机会起会到他所从事工作的辛苦与辛劳,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轻松的。

03

无论是起体制内外的人大家都是为社会主义在做自己的贡献,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某一份生活的本领,所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至于到底是其中的体制内工作好还是体制外的工作好,那么,这应该根据个人的综合情况,根据家庭的经济因素等综合性的因素来考虑,而不是应该通过一个方面来衡量。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一样,每个人出生的生活家庭经济不一样。

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体制外的工作到手收入已经是体制内的3倍以上,单以收入来说,可以考虑去体制外拿15000。但具体到个人,如何选择取决于自身实际。

一、从经济上考虑。缺钱,毫无疑问选15000的工作,反之家庭条件较好,对工资诉求不是特别强烈,可以考虑选体制内的工作。

二、从个人性格考虑。本身比较向往体制,愿意尝试体制生活,并且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情商中上,肯定选体制内工作;反之个人比较喜欢自由,不愿意被条条款款束缚,去体制外打拼更适合。

三、从发展前途考虑。在体制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个人能力强,有人脉资源助力,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反之,往往一进去就看到了头,所谓前途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选不选体制,很重要的一点还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社会资源,要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去应对体制复杂的人脉关系,进而从中杀出一条血路。有,可以考虑选体制;没有,一定要慎重,否则贸贸然进去,大概率会后悔。

而如果选择体制外的工作,刚进去就可以拿到15000,说明个人有能力或技术专长。只要把握好这点,把业务拿上来,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一般都不会太差,至少不会走下坡路,今年拿15000,说不定明年可能就是20000,未来有无限的成长空间。这也是体制外工作最大的魅力,干好了,上不封顶;干差了,一无所有。个人认为,如果愿意接受挑战,去体制外闯荡是最有价值的。

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谢谢邀请。体制内单位的4000元工资和体制外的15000元工资,我觉得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首先,光是“体制内”这三个字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等,是没办法用具体数字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体制内每月4000元工资,从数目上看起来并不多,但是为什么很多体制内低工资的人,生活品质往往并不低,甚至一般在所在地都可以拥有相对中等偏上的高品质生活呢?

因为很多体制内单位的员工每月4000元工资以外,还有单位缴纳的六险一金,以及各种奖金分红,生病住院基本可以全额报销的福利,逢年过节的慰问费,夏天的清凉费以及冬季的温暖费,甚至女职工的卫生费等等,这些隐形的福利待遇加起来值多少?

其次,体制外单位每月15000元的工资,数目上看起来虽然不算很低,但是要知道这个数字可能就是你每月全部的所有收入。公积金可能需要你自己缴纳,生病住院也不可能给你报销,什么加班费?大多数私企都不会给你兑现,至于什么节日慰问福利待遇,基本就是看老板心情了。

另外,体制内单位还有个好处,大家其实也都清楚,那就是工作环境总体上比较稳定,而且体制内单位的培训体系都比较健全,每年几次的培训活动也有助于提升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基本上你可以沿着既定的这种职业发展路径一直走下去。

当然,假如你不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么你可以选择去体制外单位打拼,但是职业发展方面,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能力提升,因为那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吗?但是体制内,很多单位将员工能力提升当作是单位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每年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培训培养员工,你说这些隐形的待遇,是几千元工资可以弥补得吗?

总之,体制内外,可能就好比围城内外,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进去。究竟是去体制内发展还是去体制外打拼,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吧。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大家继续交流。

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权衡利弊,以便取舍:

1、自我估价。给自己一个心理“价位”,觉得自己的才能值4000还是15000。目前是在体制内4000受了委屈还是说体制外的15000有些虚高?认清自己非常重要。

2、职业前景。体制内是否还有上升空间?体制外行业竞争力如何?说实话,体制内做多做少都有一个稳定待遇,体制外优胜劣汰残酷,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过硬的能力加持。

3、年龄因素。如果体制内外的岗位关联性强,匹配度高,可能年龄问题影响小一些,如果是跨行业,建议四十岁以上的朋友慎之又慎。

4、外界影响。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自身能获得这个岗位,是真才实学、实至名归,还是千丝万缕、似有若无的其他原因,要有清醒认识。很多例子证明,离开了一定的平台,往往“泯然众人矣”。

两份工作,一份是体制内拿到手4000,一份体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选择?

体制内!

体制内表面上看工资很低,但有隐形收入,比如,十三个月工资,绩效工资,精神文明奖,创城奖,公积金,饭费一元钱,車补,职称工资等等,在职时总收入比不上月薪15000元,但退休后,退休金厉害!何况体制内不必担心下岗,体制外随时有下岗风险。彻底算帐,体制内付出与回报比,更占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