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延迟65岁退休,单位60多辞退,别说60岁,你去看看这些工厂招工45岁以上的人,有没有人要。
工厂不招,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体力大不如从前,还要延迟至65岁退休,有些企业经常加班加点,看看还有几人能吃的消。
大家为了赚钱养家,都不想提前退休,可是毕竟年龄大了,吃不消啊,本想多拿点工资怕无福消受。
现在最困难最无奈、也是最尴尬的年龄,便是40~60岁之间,夹心层,说老不老,说小不小,上有老下有小等着你去养。
不干,没钱,这个年龄的人,就想不干活,肯定不行,想儿女那里讨口饭吃,难啊,绝对没有好脸色给你。
去干嘛,公司没人要,除非做些清洁,门卫之类的脏累活,这些活又脏又累,而且工资又低。
不过,总好比呆在家中坐吃山空强啊,至少可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这个年龄段的人找工作就象是孩童与年迈的老人,到哪哪儿嫌。
嫌你又老啊,又没有技术啊,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找工作是处处碰壁,最好是自己找个副业干干。
例如搞养殖,开店什么的,虽然辛苦点,但不受人管制,运气好的话,来钱也快点,说不定一朝发财了呢!
这些砖家只知道延迟退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你得出台政策要求单位保证不辞退这些老员工,才有延迟65岁退休一说。
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别说60岁辞退我,就算是50或55岁辞退我,我都找不到合适工作了!
因为生活处处都需要钱,而70后的我学历低只能从事企业基层工作,那么基层工作的艰辛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特别是过了五十的人,身体各项机能都下降了,那份艰辛的工作承受起来就是年轻人的两倍甚至更多,我想没有哪个企业会看着这样的情况而无动于衷的,所以工资低或拒绝招收就成了现实!
就以我现在的状态,目前已经干了几年的这份工作,都感觉力不从心了,更别说55 60 65岁了!!!
那些坐办公室的所谓专家,都到基层来体验一下生活吧!!!
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自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问题就引发广泛的关注。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说明我国延迟退休进入即将实施阶段。
延迟退休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人,很多人担心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60岁被辞退后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有人可能会说,辞退可以拿到补偿,但现实上是非常难拿到的!更重要的是,60岁基本都不能干活了,单位也肯定不会养不工作的人。难道要出台禁止辞退高龄员工吗?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45岁现象就是职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年龄鸿沟,更不要说60岁以后了。那么,如何解决60岁以后的退休前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和就业情况呢?主要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看看涉及到上述问题的人主要是哪些人?即哪些人可能会涉及60岁被辞退的情况
如果我们对就业人群进行简单分类,我们可以预知的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人员、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企业人员,基本不会存在60岁以后退休前被辞退的情况。
60岁以后被辞退的人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人员:民营企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下岗工人、务工人员。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分层次实施延迟退休加以解决,即先后顺序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单位、企业人员、民营企业最后灵活就业者与失业者。虽然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但全面实施以后仍然无法解决上面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有的人建议可以规定高龄人不得辞退的管理办法,真的能解决60岁以后辞退无法就业问题吗?肯定是解决不了
我们已经知道担心被辞退和可能被辞退难以就业的都是哪些人,以及这些人就职的单位都是什么单位,那么,规定高龄人员不允许辞退是否有效呢?当然无效。
原因是这些人员的就业单位都具有较强的逐利性,你如果规定60岁以上的员工不允许辞退或者辞退给一定的额外经济补偿,那么,这些单位一定会在59岁就提前辞退你;如果你规定59岁不可以辞退,他一定会在58岁就辞退你。如此一来,不但没有解决60岁以后被辞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反而更早地将这些人推向被辞退的深渊。
可见,出台强制性的不允许辞退的管理规定或者强制进行额外补偿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第三个方面,如何解决60岁以后退休之前被辞退而无法就业的难题呢?可能要更多的从自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也需要在延迟退休方案设计时更多的考虑。主要有两种方式
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上面的问题,要解决起来也没有那么复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解决:
第一种方式是,对于部分人员特别是那些容易被提前辞退的人员,可以进行养老金领取选择。
虽然可以延迟退休,但对部分人员来说,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可以选择,比如对于已经累计缴纳养老金15年以后的人员,可以选择退休前提前领取养老金。
根据目前以及未来基本养老金缴纳和领取规则,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原则就是累计的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工资水平越高,退休时的年龄越大,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对就会较高。长缴费、多缴费、晚退休,就多得养老金。
如果一些人在60岁以后被辞退而又不愿意或者无法继续工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提前领取养老金,当然领取的标准肯定要比65岁以后再领取的标准低。
第二种方式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已自由缴纳,多缴纳可以多领取,少缴纳当然是少领取
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等可以参保,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但并不是强制性的。
在未来延迟退休以后,60岁以上人员如果被辞退而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可以选择自我缴纳社保费用,个人身份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原来的政策规定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现在已经进行了调整,2019年4月明确,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在全口径平均工资的60%至300%范围内自愿选择适当的缴费基数。
未来延迟退休以后,个人缴费者缴费基数可以自由选择,选择低基数的可以减轻缴费负担,选择基数较高的可以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当然,个人身份参保人员可以选择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可以按季、半年、年度合并缴纳养老保险费。
当然,从社保政策上还要更多地考虑低收入人群、务工人员、民营企业和个人就职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的养老政策问题,以解决他们的养老之忧。(麒鉴)
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现在很多砖家都在提议延迟退休,其实绝大多数人民在45岁之后都不好找工作了;即使有工作工资也低的可怜;本想苦等60岁退休,能拿那1000多元养老金、可现在这个希望又破灭了。这叫底层的人怎么活,当然体制内的退休金是普通工人的好几倍,他们更是反对了。而我们有很多人都有了慢性病光医疗费用就是一大笔负担了,也不是说不能延迟退休也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那是懒政!
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人过了50岁,身体就大不如从前了,工作起来很吃力,又不能没了工作,要养家糊口,嘱咐自己,千万别倒下,一旦倒下,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整个家庭会出现经济危机。
很多人想50岁退休,把工作机会留给年轻人,自己回家帮忙带孙子,或者再谋一份职业,为家庭创收。早一批退休的女性,这个愿望基本上达到了,后来退休年龄推迟到55岁,大家免强还能接受,苦熬苦盼,也能等到退休。
若是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很多人退休领了几年工资便挂了,若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我担心很多人熬不到65岁便没命了。
看着身边的爱人,年龄一年年增长,身体一年比一年差,工作量反而比以前加重,每天回到家便精疲力尽,躺下便睡,真的担心退休年龄廷长到65岁,怕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会发生在自己人身上,这里就不讲了。
我是一直担心着爱人的身体,能不能撑到65岁退休回家养老。担心归担心,但挣钱也是当务之急,多干一年,便会有比退休工资多2万块钱的收入,只是人辛苦一点,但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很重要。毕竟在职与退休金的工资没法比,既赞成廷长退休到65岁,又担心无福享受更多的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担心是否能活得了更久。
不说单位60岁辞退员工,不好再就业,就算是年过45岁,就不好就业。每个应聘岗位上都立有门槛,45岁以上,没有人愿意聘用,只能自谋职业,挣钱养活自己和交社保费。很多下岗职工没办法,只能去城郊租地种,靠卖菜度日。
要知道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很不受儿子,儿媳妇待见的,年轻人养孩子的压力大,哪有多余的钱来赡养并不算太老的老人?靠儿子,儿媳妇尝口饭吃,真的好难。
60岁失业的老人,一方面为生计劳碌奔波,为交社保雪染白头,一方面苦苦挣扎,算着日子望退休,几多失意几多愁,恰似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无尽心思锁眉头。
如果延迟退休到65岁,单位60岁就辞退你,到时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促进就业才是重点,“延迟退休”是对失业人员以及等待就业人员或者是重体力劳动者非常不公平的。一些学者总是拿外国"延迟退休"办法来比较,这是没道理,也是混淆视听。凡是要求“延迟退休”的国家都是缺少人口的。那些缺少人口的国家是工作在等人,而我们这里是人在等工作。
由于工种不同,很多重体力劳动者随着年龄增长体力在下降,这些人是无法“延迟退休”。所以“延迟退休”是解决不了上述问题的。
学者们应该研究一下养老金缺口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在消耗了大量的养老金,既然养老金有了缺口,为什么养老金还在不断地上调。所以延迟退休和养老保险缺口两者之间不是一回事。
尊敬的学者们,请亲身体会一次那些失去工作或者没有工作的贫困人家,看看是什么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