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夫妻一方亡故,无论男方、女方哪怕至亲至友,也会生疏往来渐稀,如果平常有些芥蒂,真的老死不相往来,真的令人寒心,难道这就是一种无解的世俗?

这话不假。就以我二妹为例。2014年6月份.我的二妹因为恶性脑瘤去世了,留下两个十岁左右的的孩子。我的妹夫在我二妹有病期间,已经和一个女的想好。所以我二妹死没有多久,他便同那个女的结婚了。从此以后,他几乎很少来我家,当然,两个外甥也基本上没有来过。我们也是除了二妹祭日那天,去他们家去给我家二妹祭祀外,平常也也几乎不去,即使去了,感觉没有二妹了,也没有人给你亲。另外,看见两个外甥,就想起他们苦命的妈妈,内心更难过。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两家关系越来越远,现在就像路人一样。所以说女死郎门绝还是很有道理的。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话的意思是,女婿死了,女儿还在,父母家人逢年过节还可去走走,互相探望。女儿不在,父母娘家人再去,就感觉不到亲切,热情,感受到的只有陌生、隔阂、难受、悲伤。下面我用一个真实的事例来回答这个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吧。每家嫁出去的女儿都如同一根红绳,这头绑住娘家,那头绑住夫家。女儿死了,绳断了,两个家就分离开了,两家没连系了,娘家也就没什么去法了。即使去了也是不咸不淡,不冷不热的。有一位女子,是家中老大,后面还有妹妹弟弟四五个。这里就称她老大吧。老大二十多岁婚后生了一儿一女,还想再生个儿,说是一儿没伴,成双才好。不久就还上了,去检查是男孩且是横胎,到时一定得手术生。一家人自知道是男孩,非常高兴。小心呵护照顾她。因是不得己的原因,从怀上就一直躲在楼上,到要生了也不敢去医院。那天肚子疼得实在受不了,看着快不行了,她老公才顾不了那么多,叫来人抬去医院。才出门没多久,她大叫了一声爸一妈一声妈就再没声音了。造孽啊!可怜!一尸两命!以后她老公就独自一个人又当爸又当妈的独自养育两个孩子。在她们那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老婆死了,一定要坚持去走往她娘家,这样子女才好养顺利。后来她老公每年带着孩子该回娘家的日子一次没拉下,该准备的礼物一样没少。但回到那个家,没一点高兴的气氛,女方父母爱搭不理,叫他们都不应。丈母娘看见他就想起女儿红了眼圈,怪他不及时送医,害女儿丢了性命。老大老公不知是心存愧疚还是对老婆爱得深,〈我想,可能都有吧。〉而没跟岳父母计较,还是一如既往。时间长了,二老慢慢的接受了事实表面改变了点对他的态度,开始搭理他。只是不管他带多好的礼物去孝顺二老,他们都再不愿意去他家,尤其是丈母娘,说是去到他家就会想起女儿,就会脚软悲伤难过。过了好几年,别人给老大老公介绍了一个同样带着两孩的女子给他。征得老八父母同意后他们便成了婚。成婚后,老大老公仍是一如既往的走往前妻的娘家,孝顺她的老父老母,敬她的叔伯兄弟姐妹们。尽管如此,娘家还是及少去他家,因为自已的亲人不在了,去到那总有一种陌生感,压抑感,悲伤感,各种不大适应。如今老大父母也走了,她的弟弟弟媳们就完全把她老公当外人了,再不理他了,更别说还去他家了。老大的堂嫂们见他可怜,就说,今二老不在了,以后你就别回来了,看着造孽得很。自然所有娘家人也顺理成章,再不愿去他家了。这就是女死郎门绝吧!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我三表姑刚去世没多久后,父亲临时办事想去三表姑家在借宿一晚,没想到三表姑父的反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女死郎门绝”。

我三表姑是县城表大爷家的小女儿,小的时候由于计划生育查得很严,表大爷特意从县城回到老家把三表姑放在爷爷家养着。

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孩,爸爸和大伯他们几个特别疼爱自己这个表妹,虽然不是自己亲妹妹,但是在那个时候父亲和几个兄弟为了能让小表妹吃好,经常下地去捉一些野味给她。

在哥哥几个共同努力下,三表姑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不只是没有瘦下来,反而有些胖了一圈,这让后来接三表姑的表大爷很是惊讶!

在三表姑被表大爷接走以后的那几年,每当过年的时候,表大爷总会带着表姑来我们村里探望下爷爷。

而这时候也是父亲和几个兄弟最开心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三表姑结婚以后也没有停止过。

我第一次看到三表姑父只是觉得他很是严肃,对我们这些小屁孩不太感冒,第一次见面也印象也不太好。

三表姑的对象也是生活在县城里职工,在哪个时候能当上职工的都是很有“本事”的人,当第一次三表姑带着表姑父来看望爷爷时。

父亲和几个兄弟同时带着自己的家眷,在爷爷的小院里忙活着,为了能给第一次新来的表姑父一个好印象,特意专门做了只有过年才能吃的“硬菜”。

把当时年幼的我馋得直流口水,我正趴在灶台上看着妈妈和几个婶子忙活,父亲这时候走了过来看到我忍不住皱了皱眉然后对着我说:小魏,你去村口看看你三表姑来了没?如果来了你就把她接过来,到时候让你好好吃顿肉。

我听到这里嘴里的口水流得更多了,连忙答应一声跑到村口处等着,没过一会我就看到一个骑着摩托车的陌生男人带着三表姑赶了过来。

摩托车开到我的面前三表姑从背后跳了下来,我本来又有些害怕的心情,在看到三表姑时马上变得开心起来。

我开心的叫着三表姑一边往前跑,三表姑一把抱起我亲了我一口说道:哎,真乖。说完给我了一颗大白兔奶糖。

我嘴里一边含着大白兔奶糖一边指着爷爷家的小屋嘟囔道:姑姑,爸爸他们给你们做了好多好吃的。

说到这我忍不住又流了些口水,三表姑帮我抹了抹口水,然后指着后边陌生的男人说道:这是你的三表姑父。

我连忙向着陌生男人叫了声:三表姑父好。三表姑父答应一声后,皱了皱眉对着三表姑说:你看你这刚换的新衣服!

三表姑笑着回答道:没事,没事。说完把我轻轻放下然后对着我说到:小魏,你去告诉你爸爸,说我们已经到了。

我答应一声连忙飞奔前往爷爷家,临走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隐隐听到了三表姑父在对着三表姑说着什么,而三表姑的表情有些难看!

当我把三表姑和三表姑父来的消息告诉大家时,父亲带着家里的男丁都迎出门口去,等把三表姑父迎回来以后家宴也是正式开始。

而我终于也得到我最喜欢的肉菜,正在我吃的高兴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现三表姑父的笑容有些勉强,时不时也瞪几眼三表姑。

只不过小时候的我不太懂,只知道当时的菜都是“硬菜”特别符合我的口味,转眼间已经五年过去了,而三表姑突然由于肺炎而去世。

以前三表姑在世的时候,父亲和几个兄弟每年都去看望她,虽然每次都只是坐坐就走,但是这么多年感情还是在维持着。

而当父亲听到三表姑去世的消息后,再带着几个兄弟参加三表姑的葬礼时哭得肝肠寸断,而在葬礼结束以后每年父亲还是探望一次三表姑父。

虽然感情还是维持的,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父亲彻底认清了三表姑父的真面目,也让这份亲戚断了联系。

那是农忙后的几天,在郑州同村的邻居给父亲打电话说,郑州工地缺人,一天能给五块钱,一个月好好干100块钱也是有的,邻居招呼着父亲一起去。

而父亲听完以后也是很激动,连忙在我妈的帮助下收拾完行李,坐上了村村通巴士赶往了县城火车站。

在火车站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轮到父亲时,售票员冷冰冰地告诉父亲道:今天去郑州的票没有,明天早上六点的有,你要不要?

父亲犹豫了半天后在售票员不耐烦的催促下,最终订购了明天早上六点的火车票,等父亲出了火车站开始为难这一夜咋过时,突然想起了生活在县城里的三表姑父。

父亲连忙买了些礼物带着行李然后找了一辆三轮车赶往三表姑父家里,等到了地方三表姑父正好打算出门。

这一抬头刚好看到父亲后,连忙上去接过父亲的礼物和行李,三表姑父一边接一边说:呦,哥,你咋来了?来来里边请,先喝杯水。

说完以后把父亲让进家里,父亲把行李先放在院子里以后,坐在桌子上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长春啊(三表姑父的名字)我这这打算去郑州打工,这今天没票了,买的明天早上的车票,你看这晚上我不是没地方住吗?能不能先让我在你这借宿一下?

三表姑父听完有些为难起来,他抽了根烟沉思一会然后说道:哥,这可能办不到啊!!父亲有些疑惑地看着他。

三表姑父接着说道:我今天这里晚上有个聚会,很多朋友都会来我家,这已经没有房间了啊!

父亲听完以后虽然些失望,不过也不能耽误三表姑父家办事,所以也就做了一会就告辞离去。

在父亲有出门口以后在等车的时候旁边有一处树阴,就把行李提了过去想凉快一会,没想到这个位置正好挡住三表姑父的门口,导致三表姑父没有看到父亲,也让父亲认识到了三表姑父的真面目。

正在父亲等地都快睡着了,突然看到三表姑父锁上门打算出去办事,无意间正好碰到了隔壁邻居出门。

两个人打了个招呼后,邻居开始询问三表姑父道:长春的,刚才我看你家来亲戚了,这怎么一会就走了?

三表姑父不耐烦的叹了口气说道:这不是我那去世的爱人的穷亲戚吗!我那口子在世的时候还好说,这她都走了好几年了,家里的亲戚也想来占便宜,真是无话可说。

三表姑父说完以后装模作样地有叹了口气,邻居赶忙安慰道:这年头什么人都有,你也别放在心上。

两个人说了几句话就各奔东西,只留下蹲在树荫下的父亲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就此以后父亲再也没有去过三表姑父家里。

两家人也是从此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联系过。

写在最后:

而我现在也曾经询问过父亲为什么不再去看望三表姑父,而父亲只给我说了句:“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

初时我还不懂什么意思,等我听完父亲的故事以后,我这才知道农村俗语中含有大智慧。

所以“郎死女还在”是意思是:农村出嫁的女孩是维持亲情的必要条件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出嫁的女孩还在,作为娘家一方的亲戚关系就不会断绝。

哪怕是出嫁女孩的丈夫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亲戚关系也不会断绝,还能维持几代的亲戚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其实为维持不了几年,在农村俗语中也只能“一代亲”“两代表”“三代了”罢了。

而“女死郎门绝”的意思是:农村出嫁的女孩的娘家和婆家的关系主要依靠着女孩维持着,如果出嫁的女孩去世,就算女孩的丈夫还存在着。

也会和出嫁女孩娘家的关系也会越来越淡,逐渐断开联系,一直到变成陌生人为止。

所以这句话最核心的意思是:农村出嫁的姑娘是靠着女孩来维持娘家与婆家的关系,而当婚姻中的两个人有一个去世,两家的亲戚关系就会逐步淡化,最后不在存在。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一点不假,话糙理不糙,说的就是现实。

"郎死女还在",这是的"郎"是指女婿,"女"是指出嫁的姑娘。

"郎死女还在",意思是说,女婿死了,姑娘家还存活于夫家,再怎么着,看在血缘亲情的份上,女婿死了,女儿不能丢,娘家要扶持女儿,不能扔下女儿不管不顾,娘家人要扶持女儿养大外甥,帮她渡过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刻,直到女儿去逝,外甥成人。

"女死郎门绝",意思是说,出嫁女死了,女婿家的路就竖了,不再来往了。

为什么说出嫁女死了,女婿家的门就竖了呢?

原因有三。

第一是,娘家人再去女婿家,看不到自己的姑娘,悲从心起,伤心难过。

第二是,女婿再娶,再娶之人不是自己的亲人,彼此心生介蒂,也亲近不起来,没什么真心,相处起来有隔膜,不合意,自觉尴尬,便不想交往。

第三是,出嫁女死的冤枉,死的不值,娘家人心里有怨恨,直接就断了来往,不想与女婿瓜葛,不愿意认这门亲。

话虽这么说,但也不是绝对的,大多数出嫁女死了,女婿外甥仍然会与老丈人家,舅舅家来往的。

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仍然乐意与女婿外甥礼尚往来,不愿意丢下亲戚不走动。

很多男人会做人,老婆死后,不愿意跟丈母娘家断了来往。四礼八节,跟往日一样,拜望娘家亲人,没有隔阂,不想断亲。

遇上会来事的女婿,续弦时会商量娘家人,续弦后,会第一时间带后老婆来认"娘家门",让老丈人家承认"新女儿",重新认亲,结亲,长相往来。

农村走三代,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了了。

就算是出嫁女死了,还有外甥,外甥与妻侄这一代表亲还是要来往,直到外公外婆去逝,还要与舅舅舅妈来往。等到下一代表亲送姑父,舅舅,舅妈这代人上山,方才断了来往。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话“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简单的讲的是一个女人出嫁后和娘家存在的亲戚关系,女人在亲戚在,女人不在,亲戚也就不在。话虽然直白,简单,但道理,内涵却是深刻的。

那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听我慢慢讲来。

一、郎死女还在

郎死女还在,说一个女人出嫁后,如果丈夫去世了,但由于女人还在,这个家庭和女人娘家的亲戚关系依然存在。

这句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一个家庭联系着婆家和娘家的亲戚关系。而女主人很关键,她是联系着婆家和娘家关系的桥梁。

“郎死女还在”,说明了女人在两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在过去,女人出嫁到了婆家,成了婆家人,但和娘家的关系就转变成了亲戚关系。娘家的大事小事就没有了话语权。

维系着婆家和娘家的关系主要是由女人来完成的。这种关系是以女人为纽带的。即便是女人的丈夫去世后,只要女人还活着,婆家和娘家的的这门亲事依然存在,相互往来。

这是因为,虽然丈夫死了,但女人依然是代表婆家人的,一般都还在婆家生活,还要照顾公婆,教养子女,这是为婆家出力的。那么和娘家的关系也和以前是一样,没有什么改变的。

二、女死郎门绝

女死郎门绝,说的是,如果一个家庭里女主人去世了,那么丈夫家和女人的娘家亲戚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上面讲了,家里的男人死了,只要女人还在,婆家和娘家的亲戚关系还在。过年过节还是常走动的。但是如果女人不在了,只有男人在,那么关系就会发生彻底变化,婆家和女人娘家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出嫁女人死了,维系两家亲情关系的纽带断了,桥梁断了,双方这门亲事也断绝了。当然,我们在说这种亲戚关系不存在时,它不是一个立刻的过程,这是因为还有孩子的因素存在,即便如此,也是会随着女人的离世,婆家与女方娘家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了,交流来往越来越少,最终断绝了亲戚关系。

女死郎门绝,当然也包括,丈夫不在了,女人又改嫁了,那么女方娘家与以前丈夫家的亲戚关系也是不存在的。

虽然这个俗语说的是在过去,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基本上是一样,这是一个包含社会、家庭、婚姻、血缘、伦理等关系的一种变化,是符合社会现实的。只不过现在的这种姻亲关系维系的时间更长,维系的方式方法与过去会有所不同,人情味要比过去要浓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老人讲“郎死女还在,女死郎门绝”这话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其实这句话各有各地的说法,确切的说法是,郎死郎在,女死绝瓜蔸。也就是说女婿死了女婿还在,这好理解,因为女婿死了后女儿还可再嫁,再嫁后还是有女婿,所以说郎死郎还在。女死绝瓜蔸,瓜蔸就是瓜秧的根,也就是说,如果女儿死了,根就绝了。郎以后再婚后的女人是别人的女儿,不是自已的女儿所以说是绝瓜蔸,连根都没有了。所以说老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