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这一天时间里,全国各地的人们会根据当地的习俗,进行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活动,经久不息,十分热闹。

虽然每年都有“中秋节”,但这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只是我们年轻一代很少去接触到了。听农村老人说,2022年的“中秋节”很不一般,因为今年是“社后分”,这其中具体有些什么不一样,简单的说一下。

所谓“社”其实是秋社,这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在春天的时候有春社,而秋天则有秋社。它们每年出现的时间都不一定,都是根据黄历推算出来的。因为春社和秋社,分别都是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明确地说就是在旧时也是有丰收节的,称为社日;它是由秋夕祭月演化而来,在上古时期,帝王会在秋分这天祭月,祈求国泰民安天平盛世;后来传到了民间,民间也在秋分这一天效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谷粮满仓,祈求能过上美满富足的幸福生活;但是,由于秋分时节的不固定,后来人们又将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社日,这就造成社日可能在秋分之前,也可能在秋分之后,巧合的时候会与秋分在同一天;将秋分定为丰收节,也是对旧时丰收节的一种农耕文化传承。

秋社日出现在秋分之后,也就是先秋分后社日,有耕牛不借的说法;意思是,凡是先分后社的年份,一般收成都不好,家家户户收成不足,年景有忧;所以大家都要抓紧耕种,将下一季种子播种下地,希望来年获取较高的收成,以此弥补当年收成不足形成的缺粮问题。用一句谚语总结出来,这句谚语就是“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金;秋分在社后,滥食喂猪狗”

谢谢!!!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月夕”是在秋分前吗?

“光阴如水,岁月如莲”,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今年的中秋又要到了,你想好怎么过了吗?

今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古至今这天都会有很多活动和习俗。例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朝日”指的是早上拜日,“夕月”指的是晚上祭月亮。

在先秦时期,人们耕种的生产力非常低下,加上认知有限,人们对大自然是非常崇拜的。为什么要“早上拜日,晚上祭月”呢?下面这句话给出了答案。在《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意思是说,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障。

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秋分不仅把秋季的90天平分了,还把白天和夜晚平分了。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也有平分的意思。

在民间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呢?今年月夕是在秋分前吗?

“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月夕就是晚上祭月,也就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意思是说,中秋节在秋分节气之前的年份不会太好,可能会出现粮食欠收的情况。

月夕在秋分前到了,说明节气未到,气候先到了,冷空气也会来得早。这样农作白天光照减少,积温达不到,不能够按时成熟,籽粒不饱满,就会出现减产的情况。类似的农谚还有“秋分不分,来年人吃黑”。

作物不能按时成熟,就会往后顺延收获时间,特别是北方地区,赶上雨雪天气,不仅不利于收割,温度不稳定,还容易发生霉变,造成减产。所以,按古人总结的经验,“月夕秋分前”的年份往往是“灾年”。

当然,所谓的“灾年”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且,农谚有一定的地域性,又离我们那么久远,气候环境都变化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

2022年是“月夕秋分前”吗?

2022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号,秋分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具体时间是9点3分31秒。显然是“月夕秋分前”!

关于八月十五的农谚还有“八月十五雨连绵,麦子出在泥巴田”,“八月十五火烧天,来年是个大天干”,“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八月十五天会晴,正月十五放光明”,“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

在古代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计时是很繁琐的一件事,不像我们现在有计时的设备,很容易就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几点,甚至几分几秒。古人只能利用自然的一些规律来计时,并且还不统一。有些人是看着太阳的角度的变化来计时的,有些人是看着月亮的月相来计时的,还有一些人即看太阳又看月亮来计时。

这样一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中出现了三种历法。其中,以看太阳计时的那些人设立了“太阳历法”,简称“阳历”;看月亮计时的那些人设立了“太阴历法”,简称“阴历”;即看太阳又看月亮计时的那些人设立了“阴阳合历”简称“农历”。

古人发现作物生长和太阳角度变化息息相关,要想弄明白什么时候适合播种,什么时候适合收获,就要了解太阳运行的情况。所以,古代在制定历法中单独制定了反应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十五天为一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并且,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因为节代表着变化。

古人通过长时间观察,发现了一些规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和太阳角度的变化有关,也就是和固定某一个点上,午时影子的长度变化有关。发现这个规律之后,人们通过这一年影子长短变化来指导农事生产。

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冬至日”这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到达南回归线时,就开始往北回来了。所以,古人把“冬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来决定人们的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按时令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是反应气温变化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和大雪,是反应降水情况的节气;白露、寒露和霜降,是反应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的节气;小满和芒种是反映作物成熟和播种情况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个季开始的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昼夜长短的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长短相等的节气等等。

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你会发现咱们老祖宗是充满智慧的,历法就是为了指导农民耕种而设立的。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不要相信那些谣言,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季节交替是规律,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一起祈祷明天会更好[祈祷]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月夕”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异名,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今年的秋分节气为阴历八月二十八日己卯日,而中秋节则是八月十五丙寅日,因此,今年的中秋节(月夕)是在秋分前,与农谚所说的“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相付合,那么,这句农谚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准确性又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收获前,在农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时,是离不开温暖的天气和充裕的阳光的,否则,在农作物尚未成熟时,气温过早地下降,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造成减产或形成灾害。

中秋节是秋寒来到的节点,如果中秋节是在秋分后,那么秋寒就会推迟到来,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反之,若是中秋节在秋分前,那秋寒则会提前来到,到时一场秋雨一场寒,霜冻也会来得早,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不利,这就是“月夕中秋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谚语的含义。

今年的天气的确有些反常,南方的高温天气刚结束,北方的山东有些地区竟然有了霜冻,使菜农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依此来看,老祖宗所传的“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谚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说呢?

谢谢阅读!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今年中秋节是在秋分之前!

非同寻常中国年

中秋节在秋分前

大家且行且珍惜

平安健康苦也甜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先来说一说何为“月夕”?“月夕”就是指古人在八月十五傍晚,举行的祭月活动,以此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因为一年分四季,一季又含三个月。所以,八月是秋季的中月,而八月十五,又是八月里正中间的一天,也是个月圆之夜。所以,即是“中秋”,故人称之为“月夕”。

而此时,正值秋季作物成熟收获季节,人们为了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庆祝粮食丰收。借着皎晈圆月,摆上美酒佳肴,用五谷米粉亲手制作成月饼,在祭月仪式上奉献给神灵,感谢苍天给予人们的一切恩赐,祈求苍天护祐我们的子孙后代福寿安康。

这种“月夕”祭拜活动,在漫长的生活中,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今年的秋分交节日,是在农历的八月廿八,也就是9月23日,准确时间是上午9时3分左右。

而今年的中秋节,也就是八月十五,这天正是阳历的9月10日。故,今年的中秋节就是在秋分以前,也就是“月夕秋分前”。

为啥要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是过去先祖们总结出的农事谚语。它的意思是说:每当月夕(中秋节)发生在秋分以前的年景,有些地方可能会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从而导致粮食减产或绝产,容易给生活这些地方的人们,造成青黄不接,出现灾荒年的机率较大。

今年是“月夕秋分前”,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光是江西省,就有600多万亩庄稼绝产绝收。四川、湖北、河南等地,江河水位下降严重,有的地方湖水干枯,大片农田也都不同程度出现减产(或绝收)的现象。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农事谚语有一定的准确性。只是现在的人,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风险和困难,即使局部遭遇粮食减产(或绝产),也不可能出现像过去说的那种“灾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