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回答:赞同撒贝宁的说法,“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首先,需要理清一点的是,如果是父母有意愿住过来,我们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如果父母没有想法,那就不要随便自我做决定。
为什么不能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呢?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生活习惯不同说到生活习惯,让我想到了我外婆,她今年80多岁了,外公在两年前已经去世,我妈几兄妹担心外婆在乡下一个人会孤独,想着把外婆接到城里来轮流照看。
轮到了我们家,我还记得,外婆在我家表现得还是很不适应的,比如,我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外婆看不懂,外婆喜欢看老剧,我们不喜欢。虽然每天好吃好住供着,但是她似乎一点都不开心。
第二、朋友圈、生活圈不一样外婆总是说在老家自在点,有自己的田地,种自己喜欢吃的菜,老伴虽然走了,如果实在觉得孤单,也可以去其他家街坊邻居家串串门,毕竟大家都是几十年老邻居,有话交流。但是在城里,身边没有可以聊得来的朋友,很生分。
第三、思想观念不一样说到思想观念,就不拿我外婆举例了,毕竟是隔代的。我跟我妈就经常因为立场不同闹矛盾(起口角),就拿保险说事,我妈就特别反对,在她的观念里,保险是不吉利的东西,可是我们能接受。这也是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候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一定听得进去。
第四、容易引发婆媳矛盾我大姑曾跟我讲过,她婆婆曾跟他们住过一段时间,把老母亲接过来住也是她老公的主意。可是她婆婆是那种喜欢按照自己想法做事的人,比如让我姑用她买的化妆品、衣物,洗漱品等等,按她的要求的方式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甚至是怀孕后把我姑出门遛弯的路线都规定好了。说什么都是为了我姑好。我姑也是有苦说不出。感觉处处受限,又不能反抗,每次想反抗的时候,姑父都会站在他母亲那里。
自古以来,婆媳矛盾就是社会上一直存在的问题。
总结:综上,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一方面是尊重老人的意愿,毕竟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圈子,另一方面,跟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促进夫妻关系和谐。(前提是父母愿意住过来,但是最好是分开住)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六年,父亲去年秋天安详地走了,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和时间。
从上大学算起常年在外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家待的时间更是用小时计算也少得可怜,理由总是忙!
2014年父亲得了老年性脑萎缩后,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农村厕所、火炉、火炕、上下水、看病、购物等都不方便,母亲的腿脚也不如从前。
以前一说起进城的事情,他们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里人多、路堵、楼高、噪音大、不认识邻居,语言不通花销大,也怕给儿女添麻烦等托词。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搬到城里。他们住我原来的房子,一楼九十八平米,两室两厅一厨两卫。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约2500步,用时十五分钟左右。
生活条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亲戚都在城里,也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老人聊聊天。他们以前的顾虑都不是问题,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数不胜数,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六年。
自从他们来到城里,我几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时间步行过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点东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觉,无比幸福。
我好多年养成的饭后看电视、不活动的毛病改了。风雨无阻,遛弯儿散步看老人。一年后,我的脂肪肝从中度成了轻度,血糖降了,体重减了,精神饱满了。顺路买菜买早点,生活质量提高了,夫妻关系好了。当然爱人、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后盾。我的生意也顺了,以前出租房子有点收入,父母住了以后觉得明走暗来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子欲孝而亲不待古话留给侄女的遗憾,在我这里提前得到了补偿。
父亲走了。进城虽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时,从我接到母亲电话,我通知120到把父亲送入自治区医院急诊室才用了28分钟,82岁寿终正寝,城里医疗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后一年我每晚和他们作伴,家长里短,朝夕相处,和远离父母的同学比感觉特别奢侈。六年相处时间不长,仔细想一想也不算短。作为儿子,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终生无憾!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出发点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边,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习惯,太多的不合谐,不方便………无形中增添许多麻烦,建议有空闲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顺了,挤点儿时间去陪陪他们才是最大的孝顺!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这种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孝顺的儿女找到了孝顺的媳妇和女婿!这样的话!把父母接过来那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反之就不一样了!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撒贝宁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岁了,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强迫我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我绝对不愿意;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也绝对不愿意跟着我到城里过,他们在农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感觉很满意了。
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后跟着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我绝对不愿意。
退休以后,我每天和原来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旅游,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没有朋友,就闷在100平方米的屋子里,真会闷出病来的。
与儿女们猪在一起,由于代沟,许多事情看不惯,时间长了,必然产生矛盾。
我53岁了,回老家的时候,妈妈总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这样要那样,我只能够笑一笑,其实她的说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工作重,让父母帮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结语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娱乐方式,几十年习惯的地方,过得很滋润。就让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撒贝宁说没说这句话用不着去考究,但凭这句话而论,就蕴含了一定的道理。
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有代沟的,如果两代人长时间居住在一块,即便父母对子女好、子女也孝顺父母,期间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来。
我当地就有一位从政府退休下来的女老人,她的老伴刚去世,儿子就把母亲接过来一起居住。起初,女老人不愿来,在儿子软磨硬泡之下,女老人便过来与儿子、儿媳一起居住。
可平静的日子不长,这位退休女老人又搬回原先的地方居住了。后来,才从知情人的口中得知,女老人搬回来独自居住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看不惯年轻人的生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有一天,这位退休女老人带着七、八岁般大小的孙子,到集市上买了粽子和玉米粑回来煮吃。两奶孙还没有煮上,儿媳妇就开始对两奶孙讲大道理,说粽子里面的糯米“灰不溜秋”的吃着不卫生、吃了玉米粑不容易消化。还说这年头有哪个吃玉米粑?
这位退休女老人面对儿媳的喋喋不休,觉得不可理喻,便顶了儿媳一句:什么都怕吃,怪不得我孙子长得像瘦猴一样。再说,我从小想吃粽子只是奢望,当年我吃棕包、麦麸面和玉米糠,还不是长到了七十多岁,而且胃口还挺好,你怎么说粽子和玉米粑就不能吃了呢?
此时,儿媳一听婆婆说他的儿子长得像只猴子,便不爽了。于是,儿媳反诅了这位女老人:你儿子长得好看得很?难看稀稀的,连猴样都没有?女老人一听儿媳屈解了自己的意思,就牙痒痒的怼了儿媳:真瞎眼了,娶了个没文化的媳妇!
就这样,婆媳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怼之下,这位女老人就搬回了原来居住的地方。
后来,这位女老人的女儿,得知母亲一个人居住,女儿就想去接自己的母亲过来一块住。女儿刚进屋,这位女老人就先发制人:你来串门可以,别给老娘玩什么花花肠子,如果想把我接到你们家一块住,没门!连儿子都主不了事,你一个女儿家有什么能耐、保证我住在你们家不会闹别扭?明确的告诉你,老娘一个都不用靠,平时想起老娘就过来看一看,想不起的话,那就到我死的时候来给我收尸就行了。我一个人生活还惬意些,免得像风桶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由此看出,父母的心里敞亮得很,不是父母不想跟随子女身边,而是父母心里明白:与儿子居住,就为难了儿子;与女儿居住,女儿就遭气受。同时,子女心中更加清楚:把父母带在身边,父母与其受陌生环境的苦闷和受媳妇、女婿的白眼;还不如让父母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快乐地生活。
就像我刚才谈到的这位退休女老人,虽然和儿女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但是,老人却不想与子女在一起居住。那么,住惯了农村的父母,能和在城里生活的子女居住吗?子女一旦剥夺了父母晚年生活的快乐,这不是“不孝顺”那又是什么?再说,子女一旦与父母分开居住,也不至于成天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活得心里憔悴和浑身疲惫。
缘于此,子女孝顺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能随便把父母带在身边。平时多去探望父母、对父母知冷知热就行了。子女对父母采取有距离的孝顺,双方才会觉得之间的亲情越来越和美。如果把父母随便带在身边,子女不但孝顺不了父母,还会把存在的亲情弄得支离破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